2022年第二期周边研究沙龙成功举办
来源:俄罗斯与世界观察
转载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57971OqHrsrKzS7XmGgww
2022年9月24日,上海市高校智库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周边中心”)成功举办了2022年第二期“周边研究沙龙”。本次沙龙主题为“俄乌冲突及其影响的多维透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社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大周边中心的多位校内外专家受邀发言。
与会专家分别从冲突走势预判与长期影响、决策者意图与战略目标的合理性、俄乌冲突与舆论环境、经济制裁与俄罗斯的反制之道、民族精神与冲突的惯性、日本对俄乌冲突的反应,以及俄罗斯“去美元化”的反制裁评估等多个角度对俄乌局势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主题发言环节由余伟民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俄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研究者对于信息的把握则稍慢一步,这给辨析形势把握方向的工作带来了挑战。总体上看,冲突“激活”了“脑死亡”的北约,这是冷战解体以来前所未有的。考虑到国际社会目前尚且多元的声音及局部依旧稳定的合作,未来局势或许有多种可能。然而,期待局面在当前立即改善是不现实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如何把握好关键的节点,利用好外交场合(如G20),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冯绍雷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指出,俄乌冲突将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从曾经的亲西方,到作出特别军事行动的决定,俄罗斯最高决策者的认识发生过剧烈的转变。前方对局的一波三折说明,从决策认识的转变到合理规划战略目标之间存在距离。因此,局面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且有极大可能持续蔓延。中方应提高危机意识,做好应对局势变化的准备。
刑广程教授作主题发言
新华社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盛世良研究员简要回顾了冲突发生以来,俄罗斯在舆论战线上经历的多番遭遇,并总结了得失。他认为,要看到媒体在这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放弃幻想,冲突证明国际信息交流平台在动荡时期并无中立性。
盛世良老师作主题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中心研究员、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院长曲文轶教授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指出,相比2014年的制裁,此次冲突发生后,俄罗斯经济确实用更短的时间,适应了更剧烈的波动。同时也要看到,为达经济稳定目标所采用的强制卢布结算及资本管理政策,对俄国内工商产业带来的长久影响。比较短期绩效和长期的收益,对于把握俄罗斯经济的下一步走向十分必要。
曲文轶教授作主题发言
河北师范大学中俄远东研究中心主任郭小丽教授从文化范式演变的角度,挖掘俄罗斯民族与冲突的相互关系。她认为,一定的文化惯性促成了俄罗斯外交政策中前后矛盾的做法,这对于判断冲突的后续走向不无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中心研究员、历史系徐显芬教授梳理了冲突发生以来日本政界及知识界的对俄看法,并认为两个界别的人士在俄乌冲突这一问题上十分鲜见地达成了统一。她同时认为,相比前方态势的起伏,俄乌冲突中所涉及的核问题,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更具意义。她提醒道,作为世界上唯一曾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日本完全有借“核”问题发挥之意。
徐显芬教授作主题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苟利武从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动用SWIFT作为制裁武器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去美元化”的动因和相关举措。他认为,随着世界局势的持续动荡,各大国的“去美元化”趋势将成为一种常态。
苟利武博士作主题发言
在讨论环节,范军、张昕等老师结合沙龙主题和与会专家的发言分享了个人看法。华东师范大学前副校长范军教授指出,俄乌冲突的演进,让“统一与分裂”这对国际研究中的经典议题再度回到大众视野。周边中心研究员、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则认为,当下与过去的不断靠近,意味着很难从单一的国家间冲突来理解俄乌冲突,也提醒我们“帝国”因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回归。
“周边研究沙龙”是周边中心策划的系列主题活动,旨在促进中心内外的跨学科交流和智库建设。
【机构简介】
中心将区域国别研究建立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协同研究基础上,以丰厚的历史档案与扎实的田野研究为基础,重点聚焦俄罗斯与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以跨学科周边研究服务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三大领域和研究方向,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与咨政成果,其中部分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大量咨询报告被省部级及其以上部门采纳,其中多篇获得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批示。中心承接并完成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课题;完成多项启民新媒体推广作品;每年定期举办“瓦尔代”中俄论坛、学术精英讲习班等学术活动。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两地设有海外工作室,专门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复合型智库精英人才。
撰稿:张慧敏(周边中心助管)
编辑:胡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