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四)
来源:文匯报
转载链接:https://info.whb.cn/mobile/2023-06-29/18434/detail-80782.html?timeTemp=16880837611169093×tamp=1688083770251
编者按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开展系列研讨活动,组织撰写理论阐释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之变”,科学回答“世界之问”,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本期组织4篇理论文章,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这一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从理念到实践
■刘军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开篇破题”,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伟大的思想一经产生就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呈现出深刻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实践性。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从愿景到行动的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形成了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在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在2017年的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深刻的理论阐述,不断丰富完善其思想内涵、实现路径,形成了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现路径与主要目标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以“五个世界”为总体布局,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实现路径。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统一,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中国方案变成世界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多次写入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表示赞赏支持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经提出就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共鸣。
实践中诞生了一曲曲人类命运与共的动人故事
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层面全面实施,推进了从双边到多边、从地区到全球的群体性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先后提出并推动构建了30多个命运共同体,既包括同泰国、老挝、缅甸、巴基斯坦等20个国家的双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及地区层面方向上的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中非、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从全面层面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领域性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各国积极响应。此外,十年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功实践。到目前为止,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拉动了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将要让4000万人摆脱贫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层面的成功推进必将进一步最大限度团结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十年来,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迎难而上,应变局,解困局,创新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就要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亚丁湾护航等行动,推动五核国领导人就防止核战争发表联合声明,已成为联合国会费与维和经费第二大出资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谱写了一曲曲人类命运与共的动人故事。中方成功举办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推动沙伊关系正常化,也带动了中东地区新一轮和解的大潮,中国在中东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最终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中国还积极助推巴以实现和平,参与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阿富汗、叙利亚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尤其是,面对乌克兰危机,中国出台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为解决危机提出了全面、综合、可行的方案,得到包括当事方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十年风雨路,人间起宏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实保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之所在。
(作者为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全面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郭树勇
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相关概念越来越科学精准,实践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愧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总目标,具有区别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和品质,为21世纪世界之变、时代之问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旨在完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基于单个国家利益的倡议,而是旨在完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的倡议。已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无论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更新,总体上都在世界性民族国家体制或西方文明主导下的框架内思考国际秩序和世界之变,往往局限于发达国家国际治理和区域治理的经验来维护和重构国际体系,对于大变局下异质文明发展的包容性强调不多,对于动荡变革期下人类命运的整体性长远性战略思考更少。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世界历史、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等理论精华,从国际关系整体性发展和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实践需求出发,结合全球治理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一种崭新的全球治理视野和国际体系视野,不是从一国的民族利益出发,而是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呼应世界各地人民的共同期待,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思维,建设一种以多元文明和共同责任为本位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关系体系。
具体的实践的国际主义行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当代乌托邦,而是具体的实践的国际主义行动。其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体系都不是演绎出来的,而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探索出来的。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原则时,提到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平等和主权原则,日内瓦公约中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以及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承继国际社会用血与火探索出来的主权平等、沟通协商、法治正义、开放包容、人道主义等精神财富,在全球协商和全球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基于人类共识的合理公正的世界秩序。其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限于展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蓝图,它还创新出更加具体和操作性的国际共同体形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形态,这些具体形态涉及国际治理的多个领域和区域,初步形成了实实在在的领域共同体网络、区域共同体网络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网络。比如,既有人类卫生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具体全球治理领域的共同体形态,又有亚太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区域共同体形态,还有中老、中巴、中缅等双边命运共同体形态。其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成果,在不同的实践平台方面得以体现出来。比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截至2022年,中国已经同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努力实现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
丰富的新型国际合作理论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不是“话语竞争工具”,而是包含了丰富的新型国际合作理论意蕴。首先,任何国际政治理论和概念均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际政治概念均是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用更加完善的方案来重塑国际话语权,这是话语竞争的一面,而更重要的则是基于对命运与共的人类社会发展特征的科学把握,以及对已有国际关系理论的学理考量。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同时存在,“合作共赢”既是美好的世界图景和公正的国际原则,也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最后,与西方已有的国际共同体理论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强调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21世纪的国际体系转型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需要大量的各种形态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比如扶助外交。以国际扶助为取向的国际合作源于东方也可以超越东方,与近代以来的国际法和国际伦理等相联通,支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性构建,为新一轮全球治理提供国际合作的集体智慧。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首席专家)
中国式现代化:负责任大国的现代化新路
■王广大
当前,人类社会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该发挥怎样的负责任大国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提供中国负责任大国方案,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所需,时代所需,历史所需。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更为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负责任大国的物质文明基础和精神文明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物质文明基础。面对全球发展难题,中国率先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开始走上全面振兴乡村之路和全民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全面脱贫的伟大成就不仅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也提振了全世界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心。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基本形成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开拓创新中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近38.6%,已超过G7国家的总和。
中国发展为各国带来更多新机遇,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新动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达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不断拓展。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精神文明指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和生成基因,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价值依归和精神向度。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到“达则兼济天下”“为万世开太平”的世界情怀,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深层精神基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宽广胸怀指引中国倡导建设文明共兴的美好世界。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除了具有一般国际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共享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等重要特点。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新力量新机遇新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导向,在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积极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全球发展倡议直面当今全球困境,在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八大重点领域提出合作设想和方案,包括32项务实举措,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在联合国平台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全球安全倡议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和解,举世瞩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式现代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多年来中国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人数最多。全球文明倡议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主观态度。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成功主办文明古国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拉文明对话论坛等等重要活动,有效促进全球文明交流,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
中国式现代化不但推动了中国自身的发展进步,而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力量、新机遇、新贡献,显著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是新时代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新创举。
(作者为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肖巍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国际格局也在加速演变,传统的、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可以预见、未可预见的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进展艰难,构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与“不变”的张力。当代中国,正跨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中国致力于提高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同时秉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新主张,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促进包容性发展
现代化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和途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及其评价也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既为促进世界范围的发展权的实现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是为人类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还要着力解决许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中国庄严承诺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以及对当代中国发展态势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将这种互利共赢从经贸关系扩展到政治、安全、文化、环保等领域,从双边关系扩大到多边关系,有目共睹。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倡导坚持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共同发展理念,着力促进包容性发展。
共建共担共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体现了各国在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和对外交往中形成的基本共识,也是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国情、不同政体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平与发展是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共同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聚集了全人类共同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今日之世界,尽管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还在加重,但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主旋律,是各国人民共同享有主权尊严、发展红利和安全保障的基本。中国的发展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不但有利于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通过多边机构支撑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才能形成沟通有关各方、凝聚价值共识、应对共同挑战、维护共同利益的全球治理愿景;才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才能促进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共建美好世界。
更加强调安全
社会主义中国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基础上增加了“更为安全”的要求。现在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内外因素更加复杂;也正因为如此,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并列,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业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要“一以贯之”之一。有效防范、应对、处置各种风险挑战,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在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同时,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就格外重要。社会主义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全球安全倡议,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共鸣。
(作者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