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中心冷战周边团队博士后彼得•斯廖兹金(Peter Slezkine)博士应邀赴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参加该院举办的第76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
2024年5月10日,周边中心冷战周边团队博士后彼得·斯廖兹金(Peter Slezkine)博士应邀赴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参加该院举办的第76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作题为《自由世界:美国领导地位的逻辑?》的讲座。本次演讲探讨了20世纪中叶塑造美国外交政策的“自由世界”概念的起源和影响。
2
斯廖兹金博士首先对20世纪中期塑造美国外交政策的“自由世界”概念的起源、影响、以及应用历程作了回顾分析。根据历史资料,斯廖兹金博士指出,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自由世界”最初于20世纪40年代被提出,且很快被美国民众作为既定现实接受,美国打着这一招牌完成对外政策转变。然而,脱生于冷战背景中的这一概念继承了美国历史中多次出现、且被作为其主流对外政策框架的、非此即彼式的“两个世界”范式色彩,除了阵营化的地缘政治消极定义,美国长期无法为其赋予关于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层面的、积极的定义,这也引致了如全球性遏制战略,以及对不结盟运动的反感等一系列僵化的政策。
随后,基于对不同年代美国政府文件与政治发言中“自由世界”词频数据的统计分析,斯廖兹金博士指出,伴随第三世界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美国政府对“自由世界”框架的强调在20世纪60年代后有所放松,但尽管如此,其遗产和偶尔的复兴仍然影响着今天的美国外交政策。
在提问环节,斯廖兹金博士与在场师生就“自由世界”内中、美、欧盟的关系、“自由世界”分类框架与其他国际分类框架的关系、社会变革与“自由世界”建构的关系、不同国际关系学派对“自由世界”政治意义的解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