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雷教授为《卢布:一部政治史》撰写的序言全文
来源:俄罗斯与世界观察
转载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AARn3ikMoD9gxjZDZ-23w
近日,由中心团队主译的《卢布:一部政治史(1769—1924)》,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上市发售(各大购书平台均有售)。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应邀为该书撰写了中文序言,本公众号全文转载如下。
[俄]叶卡捷琳娜·普拉维洛娃 著:《卢布:一部政治史(1769-1924)》,万青松、张红、孙超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版
回看人类历史上每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转型时代,大国货币与相互间货币关系,以及由此而衍生、也受之影响的种种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始终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但也还是刚刚开始被系统地加以研究的重要话题。
放在我面前的这本由叶卡德琳娜.普拉维洛娃最新所著,万青松、张红、孙超等同事们翻译的《卢布:一部政治史》,代表着对该领域复杂现象展开多视野、跨学科研究的最新努力尝试。
此书令笔者感兴趣的视角之一,乃是把货币沿革进程与政治文化、政治历史相互交织起来加以观察和分析。这样就提供了一个全息透视式的图景,使我们不仅对俄罗斯货币发展演进的渊源,乃至于货币现象本身的实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使我们对俄罗斯的千年兴衰起落是如何与货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有了更为具体切实的认知。
资料图:俄罗斯央行 新华社
本书作者是通过几条线索将数百年来俄国货币沿革进程与内外政治变迁串联起来的:
是将近三四百年来俄国在不同国际环境下,或是趋于开放改革,或是趋于保守自主的国内政治制度变化与卢布命运勾连起来加以叙述;第二,不断交替变化如何影响货币制度的漫长过程;第三,伴随着俄罗斯帝国疆域空间的伸展与收缩,描述了卢布作为价值符号,也作为国家威望与影响力的不同际遇。
掩卷沉思,笔者不由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前苏联学习的年代,与货币现象有关的若干片段。当时的苏联,虽然还是在高度集权的意识形态管理之下,但已经在文化历史等领域出现了对于民族特征与民族个性问题的大量研究。
我曾经搜集了不少16、17世纪以后俄国人与西欧人互相认知的历史记载,在当时西欧人眼中,看不惯的是俄罗斯大而化之、粗枝大叶的生活作风。而在俄罗斯人眼中,最讨厌的是日耳曼人的锱铢必较、斤斤计较的交往习惯。从文化习俗角度,也许也可以为本书提供一个小小的补充,不光是政治文化,而且,千百年积淀之下的文化心理基因会无处不在地影响价值评判与交往行为。
当然,事情的另一面,本书所特别强调的出自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而对于货币制度的影响,依然是十分直接而巨大的。在笔者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卢布与美元的官方比价是1:2.5,也即,尽管苏联经济已经显示出落后于欧美,卢布官方定价的币值还是要比美元高出很多。道理很简单,苏联式社会主义肯定要优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
但是,据我在当地的观察,实际上在黑市上人们交换的比价是相反的。开始时,还是一美元相当于三或四个卢布,但越到苏联晚期,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直线下跌。从80年代中期一美元兑换五个、八个卢布,到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已迅速下跌到一美元兑换一千以上、甚至两千卢布的水平。紧接着,那就是1991年整个前苏联体制的雪崩式瓦解。
另一个在本书中有所涉及,但还有待展开深入研究的问题,乃是在国际格局重大变动时期的大国货币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按照国际政治经济学家苏珊·斯特兰奇的说法:国际体系的稳定有赖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则有赖于主导性大国的货币体系的稳定。但是,若按照世界体系演进研究者们的论断,从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出现,三十年战争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拿破仑战争后1814年维也纳体系的确立,乃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秩序的构建,这每一次国际秩序的重大变更,都伴随着主导性大国相互间金融——货币关系的巨大而深刻的变更。
当今时代,人们似乎又一次目睹着国际金融——货币关系发生了若干次海啸式震荡之后,国际秩序重新又面临着变革的前景。俄罗斯并不是主导性的金融强国,但是,俄罗斯在大宗商品交换体系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使得卢布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在多年西方严苛的经济制裁之下依然存活甚至经济有所起色,尤其是当俄罗斯在国际政治与安全领域独树一帜、大刀阔斧地旨在推进世界秩序变革的同时,似还依然尽一切努力旨在保持卢布的国际开放地位,这一令人眼花缭乱的崭新现象,不得不要求人们重新回到对于作为大国货币之一的卢布现象的全面研究。
特别是当金砖国家货币合作加紧提上日程,俄罗斯作为2024年金砖峰会的东道国已经对此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议题之际,卢布与国内国际政治的相关性问题,卢布的自主地位与民族特性问题,卢布在国际货币变局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关注,尤其是专家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作为一个并非来自金融专业,但愿意更多学习国际的、国别的金融——货币知识的学者,我觉得,本书又提出了若干明显超出仅限于某个单一专业领域的问题。比如,本书记载:1769年叶卡德琳娜时期的沙皇政府发行了第一张纸币。而在18世纪60年代,纸币本身在欧洲还是新鲜事。因为纸币发行不仅有金融风险,而且有更大的政治风险。那么,何以当时俄国比其他西欧国家甘愿承受此风险?
而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货币历史上,中国乃是更早发行纸币的文明古国。元初,马可波罗从当时货币经济十分发达的欧洲来到中国。但当他看到中国的纸币时,大为惊叹,可见中国独树一帜的货币体系在当时世界所居地位。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恰恰是作为非典型西方文明体系内的、市场经济未必如西方那样开展的中、俄两国在发行纸币的实验中走到了世界的前面?如果说,当年曾有这样的先例,那么,当今信息社会与数字经济条件之下,是否这两个大国能再有壮举呢?这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
(文:冯绍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