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2025年3月31日至4月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发展与支持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瓦尔代”中俄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会议以“共同发展的空间:全球与欧亚维度”为主题,来自两国的9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有益的交流对话,为推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贡献智慧。
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周力,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公关与交际司司长亚历山大·斯米尔诺夫,“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支持与发展基金会主席安德烈·贝斯特里茨基、成员奥列格·察楚林,俄罗斯驻沪总领事德米特里·卢基扬采夫,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代表,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外文局、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60余位中方学者,“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发展与支持基金会、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20余位俄方学者共同参加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致开幕辞
开幕式中,梅兵书记对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十多年来“瓦尔代”中俄论坛在两国国内、欧亚地区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无论风云变幻,中俄都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是患难与共、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真朋友。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加入了新的国家级梯队,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与国内兄弟单位和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联系,为中俄人文交流合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她希望“瓦尔代”中俄论坛机制持续稳步运行,更加广泛凝聚多方智慧与共识,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研讨成果和智力方案。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支持与发展基金会主席安德烈·贝斯特里茨基致开幕辞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发展与支持基金会主席安德烈·贝斯特里茨基随后致辞。他表示,“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与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之间长达15年开诚布公的勤恳工作,使得“瓦尔代”中俄论坛成为两个机构的重要传统,不仅向两国领导人和人民建言献策,也真正造福了两国人民。他认为,目前世界充满了挑战与危险,但中俄始终相向而行,相互靠拢,无论问题多么严峻,只有通过对话和思考,才能找到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走向光明的未来。俄中两国有深远、友好的战略互动传统,两国在世界舞台上有什么样的行动,世界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格局。贝斯特里茨基呼吁两国直面困难、认识困难,建设一个更为舒适、更为宜居、更为和平的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主持。他指出,世界正在发生百年、甚至数百年不遇的巨大变化,处理国际变局任重而道远。中俄两国同为千年文明的载体,均是体量庞大的大国,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特点鲜明突出。中俄都主张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关系,两国关系是世界转型的中流砥柱。本次会议特设四个环节的深入研讨,期望两国专家学者坦诚进行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探索和阐释动荡变革的世界,拓展认知边界,共建更安全、更美好、可持续发展的中俄关系和世界新秩序。
本次会议分四个环节进行研讨:“中俄:多极世界中的战略伙伴关系”“欧亚地区面临的全球和区域性挑战”“双边合作前沿领域”“国际机构与国际法的未来”
中俄:多极世界中的战略伙伴关系
第一环节的研讨议题为“中俄:多极世界中的战略伙伴关系”,由“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发展与支持基金会学术主任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主持。卢基扬诺夫指出,世界各个层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彻底的、革命性的变化,想要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理出一条主线,就要小心谨慎地评估未来发展前景。当前,冷战后整个国际秩序的架构已经改变,必须回答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卢基扬诺夫认为,每天海量的新闻资讯恰恰证明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存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邢广程强调,处在大变局中的中俄关系是大国之间最大的确定性。“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常量,其中,不结盟是上限,不对抗是下限,不针对第三方则是宽度,以此构成的“定海神针”,使得拆散中俄的企图是无法实现的。同时,中俄关系也有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等“变量正叠加”的特征,未来两国应继续深化经济、人文、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系世界经济研究部主任伊戈尔·马卡洛夫指出,特朗普胜选以来唯一没有发生变化的双边关系就是俄中关系。美国新总统及其团队对世界已经造成冲击,不仅跨大西洋关系体系出现裂缝,也企图再现“联俄抗中”。马卡洛夫强调俄美是“远亲”,俄中是近邻,远亲不如近邻,同时指出当前俄中关系发展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巨大潜力。美国文博大学教授于滨认为,当前正处于一个不乏憧憬又险象环生的多极世界,中俄关系是平等、稳定和互利共存的。他对西方主要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下的“中俄关系有限论”“中俄关系威胁论”的偏见和局限提出了批评,赞同中俄关系的内核就是一种正常关系,不仅维护了两大文明和两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扬弃,因此是一对成熟的双边关系。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洛马诺夫指出,俄中关系的基础是高度政治互信和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资本,甚至比金融资本更为重要。当前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但两国合作的质量和团结程度非同寻常。他坚信,虽然有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声音,但中俄应该对推进国际关系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新华社驻欧亚总分社原社长范伟国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他充分肯定了嘉宾的发言,并进一步强调构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权宜之计,是基于战略考虑做出的历史性选择,也是立足于两国永久睦邻友好和两国根本利益做出的选择。中俄关系的特色是高度政治互信,与特朗普政府和欧洲盟友的裂痕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有充分理由相信,只要中俄肩并肩、背靠背,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深化互利合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一定能行稳致远。
第一环节研讨
欧亚地区面临的全球和区域性挑战
第二环节的研讨议题为“欧亚地区面临的全球和区域性挑战”,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主持。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欧洲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认为,特朗普政府的一些目标是矛盾的,而欧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战争的策源地,北约正在全球积极部署,包括向太平洋派出航母舰队。如果美国不尊重欧盟在欧洲安全上的利益,欧洲国家也会减少参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活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永全指出,中俄各方面互补性很强,只要两国在一起,世界多极化进程就不可逆转。基于此,李永全强调,如今中俄关系不仅仅是双边关系,更是重要的全球关系,中俄在包括欧亚地区在内的所有问题领域都开展合作,也在积极探讨与普京总统新提出的“欧亚安全新架构”倡议开展对接的可能性。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中心研究员德米特里·斯特凡诺维奇认为,谈论国家安全必须要考虑外部因素,完全独立的、不受外部影响的国家安全是一个悖论。他指出,军备控制问题是俄中双边关系发展基石之一,如两国对使用核武器的限制和禁止太空武器化问题看法相似。斯特凡诺维奇强调俄中关系不存在集团化、阵营化的特点,因此,中俄睦邻友好关系得以长期发展。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中亚研究所副所长曾向红指出,中亚各国面临的最严峻安全挑战是发展安全,其次是承认安全,生存安全较有保障,本体安全最不紧迫。他认为,中亚国家总体安全挑战不是很突出的原因在于大国“无声的协调”、中亚国家的自身发展、“多元平衡”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安全政策。
北京对话联合创始人、秘书长韩桦进行发言点评。她高度赞赏各位专家的观点分享,指出欧亚地区从来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外部影响的区域,而是一个塑造自身命运的战略主体,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在内的多边合作框架不仅打破了传统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模式,也体现了战略自主和多元包容。韩桦呼吁加强中俄人文交流,鼓励媒体、智库等积极发挥作用。在提问与讨论阶段,与会嘉宾就俄乌冲突、战略稳定、高科技出口、中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
第二环节研讨
双边合作前沿领域
第三环节的研讨议题为“双边合作前沿领域”,由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系世界经济研究部主任伊戈尔·马卡洛夫主持。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介绍了中俄经济金融合作的新进展,包括双方扩大本币直接交易、强化本国支付系统互联、跨境支付结算合作、开发债券市场以及深化能源合作,他同时也指出中俄合作面临制裁风险、汇率波动、市场流动性不足和技术对接等挑战。曹红辉建议未来双方需构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国际化、市场化、中立化的公共产品。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美国研究教研室教授雅娜·列克休蒂娜从欧亚大陆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谈起,分析了区域内的政权更替,中等强国地位、作用及话语权的提升。她认为,中俄要加快建设交通要道和能源通道,尊重对方的核心关切,避免恶性竞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开域集团董事长兼CEO施侃指出新的科技发展环境为多边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中俄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有广泛合作空间,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落地实践。他从算法、算力、数据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中俄两国的高度互补性,并展望了俄罗斯利用能源、气候、地域优势“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系美国研究教研室安娜·西特尼克副教授重点探讨了中俄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协同发展前景。她主张建立去中心化的人工智能系统,维护数字主权,并建议俄中两国共同收集和标记数据,加强学术交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发展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中海进行点评。李中海指出,当前的大模型存在网页信息来源和语言的壁垒问题,强调打造欧亚统一数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最后建议中俄合作需要强化企业合作、各级政府支持、打破瓶颈,注重有机结合、排除杂音、规范合作。
第三环节研讨
国际机构与国际法的未来
第四环节的研讨议题为“国际机构与国际法的未来”,由“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项目主任、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欧洲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季莫菲·博尔达乔夫主持。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教授指出,当前国际体系正经历冷战后最深刻的权力结构变革,进一步凸显国际机制的滞后性,他认为不仅世贸组织、联合国等机构亟待改革,人工智能、极地开发等新兴领域也存在规则空白,对此中俄两国要做国际秩序建设的引领者。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印度洋研究中心主任阿列克谢·库普里亚诺夫认为,国际法长期停滞不前,西方所谓的“规则”经常表现为“奉行双标”。他同意联合国需要改革,而“去中心化”可能是一个方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刘华芹研究员聚焦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指出其扩员后覆盖全球40%人口及25%经济总量,但内部发展水平差异过大是制约因素。她提出三大深化合作的方向:机制改革、加强经济安全、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系世界经济研究部主任伊戈尔·马卡洛夫直言现有国际机构已“病入膏肓”,但从零开始建设新的国家机构和机制困难重重。他建议金砖国家在八大领域优先行动:国际救灾、粮食安全、本币结算、人工智能、国际经济机构改革、可持续发展、对接现有倡议、创设新机构。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宫楠进行发言点评。他强调要全面尊重并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希望上合组织的相关投资协议尽快落地,期待世贸组织建立新的争端解决机制。宫楠进一步阐明去中心化可能会造成国际法的碎片化,削弱其统一性和权威性,但区域协定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全球规则的不足。讨论环节,与会嘉宾聚焦中俄合作的难点堵点、制度霸权的式微、权力政治的回归,以及国际组织的未来。与会者认为,构建新型国际秩序要坚持和平、合作,不懈努力,葆有耐心。
第四环节研讨
各环节互动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贝文力主持。卢基扬诺夫在总结发言中赞扬了本次会议鲜明的选题和极其坦诚的讨论。他特别强调俄中两国早已结下交往的纽带,俄中友谊地久天长,两国人民的力量更伟大。卢基扬诺夫呼吁从自然的多样性开始,走向国际政治的和平与和谐。冯绍雷教授在总结发言中特别指出,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鲜明特色是长期保持开放性与高质量对话,普京总统连续二十年参与深度研讨,更彰显其独特价值。冯绍雷教授结合当前国际局势巨变指出,中俄关系在当前复杂局势下具有不可轻易拆解的韧性,呼吁国际社会冷静反思当前局势,推动更广泛的对话与合作。
闭幕式
4月1日,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傅莹、乐玉成,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周力,同与会的部分中俄专家进行了座谈。
“瓦尔代”中俄论坛是中俄两国重要智库合力打造的以双边国际交流为核心的多层次、多面向、多功能的国际交流机制,已经成为两国举办高端学术交流会议的重要二轨对话平台。自2010年起,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与“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已经成功举办十届“瓦尔代”中俄论坛,目的是通过中俄双方关键主管部门、主要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士之间的定期对话,提升两国学界的相互认知和工作水平,加强中俄两国之间的政策沟通、相互理解和认同,为推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贡献智力支持。
与会代表合影
撰稿|徐昊通、孟文婷
摄影|夏奕炜、邱宇鹏、于钧同
核稿|刘军、万青松、鲁静
编辑|杨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