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文轶:国有化是俄罗斯“战时经济”的重要动向
来源:世界知识
转载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fWJcUnP_0QyeWQHwMLiTQ?scene=25#wechat_redirect
本期“封面话题”约请资深俄罗斯问题专家和业内人士,深入剖析俄罗斯“战时经济”增长背后的逻辑与隐忧。以下是第二篇:《国有化是俄罗斯“战时经济”的重要动向》。
——编者手记
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遭受西方大规模极限经济制裁。一方面,俄经济显现出脆弱性,如短期经济波动、生产下滑以及通货膨胀高企、人力短缺等;另一方面,又展现出超出预期的韧性,总体保持稳定。至于俄经济韧性从何而来,外界已经多有讨论:经济固有的原材料特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程度较低,以及危机爆发前采取保守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些结构性特征和“堡垒”战略为俄经济奠定了坚实的抗压基础。战时的政策应对也为经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强化金融监管,实行“军事凯恩斯主义”,以及国际合作的重新定位,被认为是关键的应对举措。
当前在观察俄“战时经济”时,国有化现象是其中一个重要动向,其也是俄经济保持韧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俄罗斯储蓄银行行长赫尔曼·格雷夫在2023年9月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上表示,在俄罗斯出现了与私有化相反的趋势——国有化。剖析这一现象,有助于全面了解俄经济表现及成因,预测其未来走向。
国有化的规模与主要行业
国有化是指资产所有权从私人向国家转移的过程。俄罗斯现阶段的国有化行动主要通过总检察长办公室发起司法诉讼并获法院判决支持来实现。
2023年7月,普京总统签署一项法令。这项法令称,法国达能在俄子公司和波罗的海啤酒公司的外国股权将由政府资产管理机构联邦资产管理局“临时管理”。在这之前,德国尤尼珀公司和芬兰富腾公司在俄子公司被接管。对此,克里姆林宫称,可能会暂时没收更多西方资产,以报复外国对俄在海外企业采取的行动。
今年3月,俄总检察长伊戈尔·克拉斯诺夫披露,2024年俄共追回价值2.4万亿卢布资产,并归还给国家。4月,克拉斯诺夫称,截至目前,从不友好国家居民处收归国库的资产价值达560亿卢布。此外,一些俄官员也被剥夺了非法所得财产,2024年没收总额达5040亿卢布,比2023年增加了1000多亿卢布。
据俄罗斯媒体梳理,被国有化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国防工业综合体、食品、化工、纸浆和造纸、冶金等领域。从2022年2月至2023年10月,俄“去私有化”的15个“战略资产”中,化工企业占六个,港口占三个,国防企业占三个,而至少九个涉及国外控制。2024年被国有化的67家公司中,食品工业有19家,房地产运营企业12家,贸易领域有六家。总体来看,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出现了国有化加速和扩大化趋势,涉及行业从战略性向竞争性扩散,并且迄今未有止息迹象。
俄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向
当下俄罗斯实施的国有化策略是在战事与制裁高压之下进行经济动员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经济治理模式转型的体现。
首先,乌克兰危机催生了“特别国有化行动”。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组军工产业链。战事延宕促使俄对国内经济进行动员,其中确保军工产品稳定供应最为关键,为此需要国家来重组并控制军工产业链。一些军工企业(如伊万诺夫重型机床制造厂、罗斯托夫光学机械工厂等)或关联企业因此被国有化。2024年2月,被国有化的车里雅宾斯克电冶金厂是典型案例。该厂并非国防工业综合体的一部分,但其生产的铁合金是国防工业所需钢材的重要原材料,因此被收归国有。二是控制基础产业。战事下,控制更广泛的资源有利于政府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俄调查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巴斯特雷金2023年5月提出,为确保战事下的经济安全,需将主要部门国有化。将港口、物流企业、农业综合体以及资源性企业收归国有,有助于稳定战略产业生产、物流运输与食品供应。俄最大的仓储运营商——瑞文俄罗斯公司及一些港口已被国有化。俄最大的私人运输物流公司之一远东海运公司亦是典型的被国有化企业案例。俄最大的通心粉制品生产商“马克发”,以及“故乡田野”公司是农业食品领域被国有化的典型案例,后者在俄谷物出口市场占有约20%的份额,还拥有船队、铁路车辆、位于亚速港的货运码头以及200多个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三是增加预算收入。战事延宕带来的高消耗,使得集中资源和拓展预算资金来源成为政府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大企业和高价值资产国有化可迅速增加政府收入。例如,2024年3月,资产达3580亿卢布的远东蟹王公司(主营螃蟹和鱼类捕捞)被收归国有。四是“去离岸化”。乌克兰危机加剧了俄国内民众立场分化。部分人群(包括一些商人)对战事持消极态度,或仍与“不友好国家”保持经济往来。一些俄企业主选择在国外居住,以离岸方式管理在俄企业,甚至将资产转移出境。2023年9月,普京公开表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年轻的商人阶层”。2024年2月他在联邦议会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真正的精英是为俄服务的人,而不是“在1990年代中饱私囊”的人。没收“离岸所有者”和“外国代理人”的资产,不仅能增强政府的经济控制力,还可用于奖励爱国者。据媒体报道,法国达能公司在俄业务被国有化后,俄将其转给了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家族运营。
其次,战时国有化也标志着俄罗斯经济政策的转向与治理模式的再转型。1990年代大规模私有化“原罪”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普京执政初期,尽管俄罗斯共产党强烈呼吁废除叶利钦时期的“盗贼私有化”,普京却表示不应重新审视私有化。然而,自2003年抓捕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俄罗斯悄然启动了对私有化资产的再国有化进程,只不过当时还是局限于油气资源领域的“精准国有化”,并未广泛实施。2021年2月普京在与议会党团领导人会晤时公开表示,1990年代的私有化“在某些方面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国有资产被贱卖,且未能“改善经济结构”。这一声明标志着克里姆林宫首次明确表现出对私有化的重新审视。因此,私有化逆转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只不过战时条件下加速促成了这一政策推行而已。
当前俄罗斯的国有化浪潮不仅是对二三十年前私有化政策失误的“迟到”修正,更是国家加强对战略资产控制的明确信号。在“休克疗法”下,1990年代俄推行的大规模私有化政策与市场化改革,其理论基础是国家难以成为有效的所有者。然而,普京在2024年6月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专门批驳了这一观点:“事实证明,国家也可以成为高效的所有者,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证明了这一点。”普京的这一表态标志着俄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的修正,并且与普京2004年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俄政府不断扩大经济干预的政策导向遥相呼应。
因此,战时国有化不仅是对叶利钦经济遗产的实质性纠正,更是普京治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延续与深化,同时也标志着俄经济治理模式向国家安全驱动的新发展模式的转型。
应该看到,国有化一方面为“战时经济”动员和治理转型奠定产权基础,是俄罗斯经济保持韧性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面临诸多法律困境(如补偿和诉讼时效问题)和商人信心受挫等问题。随着国有制与垄断化增强,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监管者的治理挑战也将增加。
总之,俄罗斯加速推进国有化进程,是应对战事与制裁的策略性回应,也是国家经济治理模式转型的体现。在当前世界动荡、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即便俄乌之间能实现停火,国有化扩张机制仍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