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门镜教授:欧盟对华政策:从新自由主义走向防御性现实主义
来源:华东师大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转载:https://mp.weixin.qq.com/s/WvAJFFMPyZVLYaJ81uHI4Q
2025年5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我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门镜在普陀校区理科大楼A416室作题为“欧盟对华政策:从新自由主义走向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围绕欧盟对华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战略转型进行深入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范军教授参加讲座
活动伊始,门镜教授指出,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纪念,也是中欧关系缓和的重要契机。近年来,中欧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特朗普效应”下,双边关系面临新的挑战。这种变化不仅涉及经济合作与制度融合,还反映了双方在战略认知和利益定位上的调整。
门镜教授首先从理论层面回顾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基础。她指出,早期欧盟对华政策受到新自由主义制度理论的深刻影响,强调经济合作与制度融合,认为通过贸易与投资可以促进政治趋同。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这种“改变中国”的设想逐渐遇到挑战,欧盟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随着2016年特朗普上台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欧盟对华政策逐步向防御性现实主义转型,更加注重自身的战略自主与经济安全,开始警惕与中国在技术、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相互依赖。
门镜教授将欧盟的政策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至2015年是新自由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以经济合作为核心,体现为1995年的中欧长期伙伴关系、2003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声明,以及2013-2020年的中欧投资协定(CAI)谈判;2016年至2020年是过渡期,在特朗普执政、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欧盟对华态度逐渐转变,2019年发布的《对华战略展望》首次提出“三重定位”,即伙伴、竞争者、体制性对手;2021年至今是防御性现实主义阶段,面对疫情外交、新疆与香港问题、中俄无上限伙伴关系等挑战,欧盟逐渐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推动去风险战略,并讨论了包括《欧洲芯片法案》《人工智能法案》在内的多项应对措施。
在总结部分,门教授强调,欧盟正在从“趋同乐观”转向“系统性对抗”的框架,并通过强化经济安全、技术主权与价值观外交,塑造更加自主、强韧的战略姿态。然而,这种转型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对美合作与内部分歧的问题。
在互动环节,范军教授分享了关于全球技术变革与大国竞争的独到见解,并强调中欧只有在复杂全球环境下加强合作才能实现长期发展。
图片|张靖涵
文稿|王馨
编辑|邵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