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润宇接受《南方周末》采访,评《中导条约》彻底终结后,中程导弹对抗的危险态势
来源:《南方周末》
转载链接:https://www.infzm.com/wap/#/content/301313?from=card_uid4601031&rt=card&dh=0
在《中导条约》废墟上,美俄的导弹版图正在快速重塑。
“美俄短期内可能维持在‘有限部署、透明度有限、少量通报’的脆弱均衡。而一旦出现对方固定驻地、核常不区分平台或前沿弹药库的明显证据,克制将快速失效。”
“中导条约失去后,世界再次面临的毁灭性危险是真实的,甚至是可以预判的,但世界似乎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危险的严重性。”
2025年8月4日,俄罗斯外交部宣布,取消在《中导条约》失效后自我设定的“地基中短程导弹不部署”承诺。五年来,俄方一直宣称“保持克制”,直到如今明确表态:这一条件已不复存在。
声明指出,美国及其盟友近年来积极在欧洲和亚太部署、测试、生产和演练中短程陆基导弹系统,包括“堤丰”“暗鹰”“海马斯”发射PrSM导弹等,并计划长期驻扎在德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其中部分武器还被乌克兰用于对俄作战。
“随着《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陷入‘名存实亡’,在‘无约束时代’下,俄方此举既是战略调整,也是对全球安全格局的直接冲击——从白俄罗斯或加里宁格勒飞往多数欧洲国家首都的导弹仅需数分钟,极大压缩了‘预警—决策时间’,增加了擦枪走火的风险。”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学者郑润宇分析。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5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埃尔门多夫-理查德森联合基地,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美俄乌克兰问题峰会。(视觉中国/图)
美俄重回导弹对峙?
1987年美苏之间签订的《中导条约》,曾被视为冷战时期最重要的军控与裁军成果之一。
2019年8月2日,美国宣布退出该条约。次日,时任国防部长埃斯珀即公开表示,赞成尽快在亚洲部署新导弹。随着俄罗斯如今“撕毁自我约束”,这份冷战遗产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时机的选择有多重因素。”郑润宇分析称,一方面美国计划自2026年起在德国临时部署“战斧”、SM-6和高超声速导弹,构成对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俄方自身也已完成“榛树”(俄语:Орешник)中程高超声速弹道导弹的量产,并具备在白俄罗斯部署的能力。
在《中导条约》废墟上,美俄的导弹版图正在快速重塑。
美国方面,重点分布在亚太与欧洲两个方向。在印太,自2024年起,美军已将“堤丰”(Typhon,亦称MRC)陆基发射系统部署至菲律宾,配备“战斧”巡航导弹与SM-6导弹。今年8月,它们首次在澳大利亚“塔利斯曼军刀”联合军演中完成实弹发射,显示出美军突破“第一岛链”限制、扩大火力覆盖的意图。
而在欧洲,美国宣布自2026年起将在德国“临时部署”多种陆基中短程武器,包括“战斧”、SM-6以及高超声速导弹,意在补足北约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