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习材料:张刚博士事迹
近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演播大厅,上海市读书指导委员会的负责人宣布:第八届上海读书十大读书明星得票最多的是29岁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刚,当选理由是他已经把读书当成了生活方式。
谁也不会想到,爱读书的张刚早在2000年就患上了骨癌,去年11月又被确诊患上了胰腺癌。而他考研、读博,都是在他当时确认自己只有5年生命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
病中支持贫困生上学
近日,记者来到了张刚所在的宿舍。狭窄却充满温馨的一室房门口左边,横放着一张单人床,张刚正倚靠着墙,浏览着新闻网页,父亲和妹妹则在一旁照顾他。床头两侧是高耸的书垛。他深陷的眼睛平静而坚毅,并没有记者想象中的病容和绝望。
1994年,张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上大学期间,他参加过国家号召的“三下乡”活动,到了安徽大别山地区,为老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999年,他来到上海航天局第809所做了一名助理工程师。工作之后,他仍然没有忘记大别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主动和当地的一所贫困中学联系,承诺支持一名贫困生上学,直到他考上大学。谁也想不到这一支持就是6年。这6年中,他没有因为自己深患重病而放弃。
2000年,病魔毫无征兆地降临在他身上,他被检查出患上了骨癌。“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接受不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的身上。不过后来就平静了下来。我想在剩下的5年时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导师眼里的优秀学生
在触摸生命底线的时候,张刚开始从自然科学转向人文社科。2002年,张刚考取了华东师大社会学系研究生,师从陈映芳教授。“从那起,我就开始了我人生中最为快乐、最为充实的旅程。师大自然环境美得让人看不够,人文环境催人奋进。”张刚对知识的摄取十分广泛,从哲学到文学,从历史学到管理学,几乎无所不包。
2005年,张刚被素来挑徒弟严格的历史系许纪霖教授看中,顺利地考取了博士。据许纪霖教授回忆,张刚在读硕士期间先后听过他的三门课,这是很少见的,而且他课堂讨论很积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上具备博士生的基本素质,喜欢读书,喜欢研究,这在很多研究生身上已经看不见了,另外他还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很有社会正义感。读书对他来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道德和思想的幸福。”
确诊胰腺癌后仍乐观
然而,疾病并没有放过这个劫后的年轻生命。去年11月,他再度入院,又被确诊患上了胰腺癌。他查阅了很多医学方面的材料,了解病情,“最初的肿瘤90%以上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不是人力之所及。”清楚了这些之后,他为自己制定了目标:“在保证生命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延缓生命。”
他的同学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好人就这样离开自己,便在“天涯论坛”上发了个题为《29岁,博士,胰腺癌晚期,求助》的帖子,想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反转命运的天轮,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他的师兄,青年学者吴冠军还在澳大利亚为他写了一篇名为《在这一刻,让我来书写死亡———写给张刚君》的文章。
相比较同学和网友们的焦急与难过,他却显得很乐观:“不要难过啊,上天对我已经很厚爱了,我的生命质量可以说是相当高,能活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奇迹。”现在,他依旧在不知疲倦地读书。他的同学知道他的爱好,每次来看望他的时候都会带一些书。他很兴奋地把同学刚带来的书拿给记者看,他说,这些书让他感到充实。
生命底线处的选择——博士生张刚的故事
“我觉得他有和其他孩子一样上学的权利。”“对于我自己的生活观来说,就是想思考 一些终极问题,比如生和死。”
近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演播大厅,上海市读书指导委员会的负责人宣布,第八届上海读书十大读书明星得票最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刚”,原因是他已经把读书当成了生活方式。或许我们还可以从更为宽阔的视角去解读这个立体的生命存在。
生命像花儿开放
狭窄却充满温馨的一室房门口左边横放着一张单人床,张刚正倚靠着墙,浏览新闻网页。床头两侧是高耸的书垛。他深陷的眼睛平静而坚毅,并没有记者想象中的病容和绝望。
张刚出生在枣庄的贫苦农村,物质上的贫困给他带来不幸,相反却使得他的生活像花儿一样沐浴在阳光里。身为教师的父亲以他为骄傲,并主动讲起了他小时候的故事。“他小时候读书特别用心,不爱说话,从来不为学习之外的事情所打扰。也很懂事,知道减轻家里的负担,从不乱花钱。”父亲至今都记得一件张刚路不拾遗的故事,“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学校,在路上看到一个别人丢了的钱包,他死活也不肯捡起来,顾自往前走。他不爱钱财,不爱别人的东西。”
张刚刻苦学习的故事成为村里的一段佳话,妹妹张蕾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伯父家看书,特别投入,书外的事情都没有觉察到。伯母因为有事要出门,就喊了他两声,结果张刚没听到。伯母以为他回家了,把门锁上就出去了。等到傍晚回来,打开门一看,张刚竟然还在屋里看书,并且已经饿了一天。
张刚学习理科是父亲做的决定。文革中文章和文字变成刀剑的惨状让父亲得出一个结论,学会一门手艺才能谋生,才能心安理得,所以他就让儿子读了理科。说起这,父亲脸上有些自责。但是由于聪明好学,喜欢文科的张刚成绩依旧十分出色。
1994年,张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父亲说,这也是他做的决定,其实以他当年的成绩,上清华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当时清华的学费太贵,而中国科技大学只收不到500块的学费。我掂量了好久,我们支付不起,就让他报了中国科技大学。”张刚的父亲解释说。张刚对这些都没有抱怨,他理解父亲的难处。
张刚身上至今保留着农民纯朴善良的品质和山东人豁达的性格。上大学期间,他热情高涨地参加了国家号召的“三下乡”活动,到了安徽大别山地区,为老区人民作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并不是他一时冲动,也不是好奇,而是来自他的善良。
1999年毕业,在上海航天局第809所做了一名助理工程师。工作之后他仍然没有忘记大别山区贫穷的孩子,主动和当地的一所贫困中学联系,承诺支持一名贫困生上学,直到其考上大学。当时他的工资并不高,也就仅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我觉得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上学的权利。他不能因为自己的父亲有残疾,母亲精神不正常就放弃自己的权利。”谁也想不到他这一支持就是6年。这6年中,他没有因为自己生病而放弃。
非但如此,2002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他在自己身体并不好的情况下去了安徽,看望了受助的学生和学生的父母。“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学生的父母为了表示感激,在我走的时候非要我带上两只老母鸡,作为礼物。你知道吗?这是他们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一家人就靠这两只鸡下蛋改善生活。”说这些话的时候张刚眼睛里充盈着眼泪。他还说,看学生给他写来的信是十分开心的事情。
他上学的时候是书痴,工作了之后就是一个工作狂,并很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了国防科工委的奖励,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团员”和“青年突击手标兵”等荣誉称号,不就就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航天局的领导说:“这样的好同志不是党员,还有什么人可以称得上党员?”
生命的第二次选择
2000年,20世纪最后一年,是不幸的一年,正当雄姿英发的他想在工作上一展鸿图的时候,生活的阳光突然离去,病魔好无征兆地降临到他身上。他被检查出患上了骨癌。“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接受不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的身上。不过后来就平静了下来。我想在剩下的5年时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此时的他已经丝毫看不出当时心里痛苦挣扎的痕迹,只剩下一汪平静。
“人文知识使一个人完整。虽然我在读本科的时候,也曾读过一些书,知道一些文史知识,但是没有系统性,不能真正的看清社会现象的实质,再说,单纯的技术主义很容易让人封闭,缺少人文关怀。我自己现在的生活观,就是想思考一些终极问题,比如生和死。”在触摸生命底线的时候,张刚开始从理工自然科学转向人文社科。
2002年,张刚考取了我校社会学系研究生,师从陈映芳教授。“从那起,我就开始了人生中最为快乐,最为充实的日子。师大自然环境美得让人看不够,人文环境催人奋进。更让我感动的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学校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内心的感激已经没法描述。
张刚对知识的摄取十分广泛,从哲学到文学,从历史学到管理学,几乎无所不包。在和记者的交谈过程中,他经常很自然地引用一些著名学者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让人惊叹。
2005年,对于张刚来说是一生中值得记忆的一年,他被素来以挑徒弟严格的历史系许纪霖教授看中,并顺利地考取了许教授的博士。据许纪霖教授回忆,张刚在读硕士期间先后听过他的三门课,这是很少见的,而且他课堂讨论很积极,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身上具备博士生的基本素质,喜欢读书,喜欢研究,这在很多研究生身上已经看不见了,另外他还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很有社会正义感。读书对他来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道德和思想的幸福。” 他还经常去旁听学校举行的一些大型的学术会议。在他的书橱的拉手上,挂着他曾经参加的会议的入场证。
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劫后的年轻生命。去年11月,他再度入院,又被确诊患上了胰腺癌。听到这个噩耗,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强的面对,积极乐观地配合医院进行治疗。
他查阅了很多医学方面的材料,了解自己的病情,“最初的肿瘤90%以上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不是人力能所及的。”清楚了这些之后,他为自己制定了目标:“在保证生命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延缓生命。”
他的同学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好人就这样离开自己,便在“天涯论坛”上发了个题为《29岁,博士,胰腺癌晚期,求助》的帖子,想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反转命运的天轮,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他的师兄,青年学者吴冠军还在澳大利亚为他写了一篇名为《在这一刻,让我来书写死亡——写给张刚君》的文章。文章说了解张刚就要“将自己置入到他的情境中去,让自己去无可回避地直面死亡、直面那‘大限’将临的时刻。”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他直面了那最根本性的绝望,即一个彻底没有‘希望’的绝境。”
相比较同学和网友们的焦急与难过他却显得很乐观:“不要难过啊,上天对我已经很厚爱了,我的生命质量可以说是相当高,能活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奇迹。” 他的坚强感动了许多人,包括他的辅导员王东老师。王东曾告诉记者,“张刚的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这些老师都感到敬佩,我们相信他能战胜病魔,并盼望他早日回到我们中间来。学校的领导和历史系的师生都去看望他,给他鼓劲,他自己也很有信心。”
他依旧在不知道疲倦地读书,同学知道他的爱好,每次来看望的时候都会带一些书。在记者来到张刚家不久前,他的同学刚来看过。他很兴奋地把同学刚带来的书拿给记者看,有余杰的《爱与痛的边缘》、汪曾祺的《说戏》等。他说这些书让他感到充实。
采访后记:整个采访中,记者被一种如大海般的宽广和沉静所吸附,这来自生命的庄重,也是来自超越生死的灵魂的高贵。采访结束后,记者问他有没有写东西,他说没有,我说如果身体可以就给我们写篇吧,他爽快地答应了。他无法下床,只能目送。他的父亲送记者出门,泪水终于夺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