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尔达伊会议看大国关系的走向——冯绍雷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
2006年10月1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之冯绍雷教授专场报告会在科学会堂隆重拉开帷幕。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冯绍雷教授做了题为“从瓦尔达伊会议看大国关系的走向”的专题演讲,中国欧盟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博士生导师伍贻康教授主持并点评了报告会。
应俄罗斯总理普京之邀参加今年10月9日刚刚闭幕的瓦尔达伊会议的冯绍雷教授是会议中唯一一位中国学者,他强烈地感受到,不仅是俄罗斯,西方大国之间已经把“能源安全”问题放在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来思考和研讨。
报告会中,冯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俄罗斯能源外交的背景。俄罗斯的能源储备是全方位的,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8%—13%,天然气储量占38%—45%、产量占25%—27%,除了稀有金属、战略物质之外,西伯利亚地区随气候变暖,将会成为人类生存农耕的一方净土。俄罗斯由此提出的“能源外交”是审时度势、经过深思熟虑的。
接着,冯教授界定了“能源外交”的概念,即:利用能源这一重要杠杆,保卫民族国家利益、处理国际问题事务。他认为“能源外交”的概念有三层内涵:其一,能源外交旨在推动和形成全球及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其二,能源外交将能源与环境保护、气候变暖、京都协议等问题紧密结合,既合情合理,也是出于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考量;其三,能源外交是维护俄罗斯传统外交地位的保障手段。可见,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不仅是外部变迁,同时也是对其内部机制的调整。
随后,冯教授总结了俄罗斯能源外交的特点:一方面,俄罗斯非常善于从变化的国际关系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也善于在内、外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进行博弈,利用各区域间的差别寻求自身定位,以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
在上述基础之上,冯教授分析了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三大走向:一,向远东的天然气供给增加30%,石油供给增加25%,以达到东西方平衡;二,俄罗斯能源战略重点仍在欧洲;三,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集中在独联体国家。同时,冯教授也指出,在能源外交为俄罗斯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三项不容小觑的风险:一,能源产量和储量取决于投资因素,这就要求俄罗斯切实调节好与西方的关系;二,俄罗斯作为转型大国和能源大国,正面临着与欧美关系下降的状况;三,能源价格一路攀高,而俄罗斯的态度却十分谨慎,仅以每桶27美元的价格作为长期经济预测的水平,还是留有了很大的余地。
亲身经历了瓦尔达伊会议之后,冯绍雷教授就会上透露的大国关系的走向,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在俄美问题上,普京总统温和的对美政策与俄国媒体将美国描述成为“敌人”的形势,看似矛盾,然而媒体的声音实则却反映了俄罗斯的民意;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在普京总理“欧洲共同能源政策到底是什么,我看不清楚”和“欧洲不连贯的政策让我们无法合作”等评价中,可窥见一斑;中俄关系方面,普京总统高度评价了上海合作组织在解决边界问题上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肯定了上海合作组织的生命力,并且认为世界上新的力量中心正在形成。
最后,冯教授在回答学生提问过程中坦率地表示,俄罗斯把国民经济命脉仅仅系于一个产业部门是十分危险的,尽管目前能源供求关系使俄罗斯经济高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并非益事,因为能源外交的战略客观上放缓了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速度,而这,并非一个积极信号。
致的中日关系危机,可称为“破冰之行”。
最后陈教授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会后,当陈教授说“结束”时,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部分同学还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