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背景下的俄罗斯问题研究——冯绍雷教授在全国中青年斯拉夫与欧亚学术研讨会上的讲座
2006年11月10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欧亚论坛---全国中青年斯拉夫与欧亚学术研讨会的高研班讲座在理科大楼A座218室拉开帷幕。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给大家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多学科背景下的俄罗斯问题研究”。 俄罗斯问题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教授深切地感到,对于俄罗斯问题研究,国际和国内的状况大不相同。国内学术界关注态势的变幻,对态势的把握很敏感,但是还有许多的不足需要中国学者进行长期的努力。从单一学科研究某一国际问题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支持。
冯教授首先分析了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相悖的意见:一种指一个人只能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因为由于学科的界限和限制,一个人往往做不好在其他门类学科的研究;另一种认为可以进行百科全书式的研究。罗伯特.吉尔平的IPE研究样式表达了学者们将政治、经济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向往。利亚.格林菲尔德的资本主义研究样式更加反映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资本是国际的,但首先是民族的”,“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动因是民族主义”。戴维.卡莱欧的欧洲研究模式表明,是合作而不是分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代跨学科研究的尝试启示我们:国际问题研究不能只是局限于单学科之内,应该将政治、经济、历史,尤其是思想史结合起来研究。
其次,冯教授探讨了什么是跨学科研究。有学者从概念范畴体系的角度将成熟的学科体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多学科阶段、跨学科阶段和单一学科阶段。 具体而言,每个学科的初始阶段是从单一学科自身作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新的范畴。所有范畴之间相互联系形成新的学科体系。 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具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
再次,冯教授从三方面阐释了跨学科研究的迫切需求:一、来自国家和国际管理决策层的呼吁。如何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仅外国的政界,外国的学者也十分关注“中国的崛起”问题。中国的经济模式连同文化模式的扩大所带来的影响将不可抵挡,而中国崛起后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及其崛起所引发的问题,国内学界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中国学者要肩负其回答这些问题的责任。二、学科自身的需要。一方面,国际问题的研究不只是政治、经济研究,也是历史研究。单一学科研究某一问题是不足的,在同一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要打破学科界限,得到其他学科的支撑。另一方面,地区研究和比较文化两派学者的一场争论暴露出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性。三、来自哈耶克的挑战。哈耶克对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进行反思,对转型研究的范式提出怀疑和批评。
而后,教授从帝国研究、革命研究和体制变迁和对外关系的相关性研究三个层面剖析了就俄罗斯而言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最后,他指出了跨学科研究的局限性因素,分别是:来自单一学科的困境(政治学是否被经济学殖民化)、来自方法论的挑战(学科规则是相抵冲的还是相融合的)和来自生理学的障碍(个人精力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