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视角中的伊拉克战争与欧美关系
内容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两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促使学者们重新思考和定义欧盟的国际角色,其一是因2003年伊拉克战争引发的跨大西洋关系危机;其二是2004年5月欧盟成功实施了新一轮东扩,使成员国增加到25国。欧洲在对外关系方面和内部一体化领域所呈现出的这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甚至超出了绝大部分战略家和著名学者的预测。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各国学者和战略家们开始转换视角,重新审视欧盟的角色地位,以及这一身份对于整个世界体系和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以此谋划自身的应对之道。
本文采取了案例研究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撷取集中反映了欧盟内政外交理念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介绍国际学术界围绕这场战争的学术论争,在目前国内学界对欧洲研究方兴未艾之时,本文用案例研究和文本解读手法,探讨学术界如何看待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角色,无论从研究方法,抑或是内容来看,都属于一种新的尝试。
欧盟是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国际关系学界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欧盟。一个重要原因是,欧盟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体化建设后,对自身实力和外部环境的认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国际体系结构之间的互动频率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看似平常的一个事件就可能激发出其积蓄已久的能量,对整个体系结构还以强大的反作用力——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是这样一个案例。伊拉克案例的典型性体现在它汇聚了欧盟对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总体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指导下形成的行为模式。通过欧盟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特别是它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变化,可以深刻地挖掘出欧盟对当前国际体系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现有的和未来希望扮演的国际角色的定位。
伊拉克战争期间,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分歧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欧盟对伊战的反应主要体现在政府和民众两个层面上。在民众层面上,欧洲民众的反战态度相当的一致,各地纷纷举行大规模的抗战示威游行。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即使是在那些支持动武的国家里,大部分民众还是认为美国不应越过联合国,用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
然而在政府层面上欧洲却分裂成了两派,一派为“主战派”,由英、意、西、葡、丹等国组成;另一派为“反战派”,以法、德两大欧盟轴心国为代表。其余国家各自倾向于其中一派,比如荷兰倾向于前者;而瑞典、芬兰、奥地利、希腊和卢森堡则倾向于后者。出乎意料的是,身为入盟候选国的中东欧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几乎一边倒地跟随了美国。这些发自欧洲大地的不和谐音令欧美关系进一步呈现出了复杂性;也令欧盟构筑统一形象,扮演新的国际角色的进程遭遇到了严重的打击。
本文所称的欧美关系,也即跨大西洋关系。确切地说,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它的基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阵营内部形成的一种跨大西洋战略同盟关系。美国于1947年实施以马歇尔计划为代表的经济援助帮助西欧国家实现战后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联合,并通过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及其随后建立的北约组织来实现对西欧国家的安全防御和民主保证;西欧则回赠美国以西方阵营领导者的地位。这样一种特殊关系曾在美苏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中为增加美国的实力起过重要作用。但从2002年开始,围绕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事件,欧美在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分歧,欧美关系再度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以法、德为代表的欧盟和美国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从政治论战直到公开决裂,是构成传统“跨大西洋联盟”关系恶化的一个催化剂与分界点。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以来的近半个世纪,大西洋两岸关系首次出现如此的紧张和对立。虽然战后双方都采取了一些修补措施,但大多数学者估计欧美关系再也无法回复到过去的状态了。
关键词:欧盟 美国 伊拉克战争 中国学者
作者介绍:周秋君,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2006届国际关系专业欧洲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