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方会谈”与东北亚多边安全
待到朝鲜政府正式宣布接受“6方会谈”的安排,人们才从去年10月以来朝鲜半岛的持续紧张局势中稍稍缓过气来。虽然,由朝、美、中、韩、日、俄共同参与的“6方会谈”会达成什么样的协议还无人可知,大概也很少会有人对近期内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表现出过分的乐观,然而,毕竟从平壤只接受与美国的双边会谈,进入到愿意参与“6方会谈”,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和积极的姿态。如果把目光跳出朝鲜半岛,而从整个东北亚的局势来观察这一进展的话,那么,当前变化的关键之点无疑是为该地区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多边安全机制作出了一层铺垫。
多边安全最主要的基础在于多边确认的共同利益,而当前能够为各方所认同的、最为主要的共同利益便是以朝鲜半岛问题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能够确保免除核灾难,同时也免除一场可能在当地发生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就朝鲜来说,如何确保其周边环境的安全特别是在内部已经酝酿着推动经济改革的微妙变化的背景之下,如何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显然是其对外战略中的头等重要问题。要实现这样的对外战略目标可以有多种选择。显然,以发展核武器作为取得国家安全保障的做法,并不是当今时代符合包括朝鲜人民利益在内的东北亚各方意愿的选择。在一个已经出现了跃跃欲试的增加各自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的东北亚地区,如果一旦朝鲜宣布拥有核武器,可以想见将会出现怎样的战略竞争态势,包括可能导致一场把周边国家裹挟在内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也在所难免。俄罗斯战略评估研究所所长阿·格诺瓦洛夫日前曾经预言:在朝鲜宣布拥有核武器的前提之下,美国与朝鲜之间发生一场战争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这样的一种局面出现,很难预料美国一定能够象在伊拉克那样轻而易举地掌握主动权。首先是作为美国盟国的韩国将坚决反对这样一场武装冲突。不光是因为韩国绝不希望看到这样一场可怕的武装冲突将危机自身,而且韩国人民所期盼的南北统一大业将为此而受到重大挫折。其余周边国家显然也不愿意看到因为这样一场危机破坏了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尤其是正当几乎所有周边国家都把恢复与发展经济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首选目标之时。
显然,因朝鲜半岛的形势失控而酿成大规模武装冲突也并非是美国当下愿意看到的局面。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以及战后重建耗费美国政府大量精力与财力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对朝鲜问题的反应除了博尔顿等少数人显然有失分寸的表态之外,大体上始终处于低调状态,与对当时的伊拉克政权的评价形成鲜明反差,这不是没有其全盘考虑的。美国舆论也再三告诫不能再“在错误的时间、选择错误的地点,打一场错误的战争。”布什政府甚至愿意改变克林顿时期美国对朝鲜问题的“一对一”策略,而改为奉行“多边策略”,这一政策被称为“美国也走多边路线”的一个“证明”,这多少是说明了布什政府意识到了包括朝鲜问题在内的东北亚安全问题的极端复杂性,由不得象在其它地区那样任意推行单边路线。
当然,共同利益的确实存在,并不意味着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能够一蹴而就地得以实现。看来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战略文化,能否形成个别国家的战略利益与地区整体要求的战略利益之间的一种平衡。在发展水平、国力强弱、文明背景以及当前各自战略目标有所差异的背景之下,如何学会尊重客观的历史与现实,把握既存格局的发展逻辑,特别是对于无论战略竞争对手还是战略伙伴而言,如何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看来都是形成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漫长道路上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来看,在多边安全机制形成过程中也许是一个相当自然的现象,也即当对立各方出现利益差异与立场分歧之时,便有第三者出来调停、斡旋乃至干预。在国际社会解决矛盾与分歧时所不可避免地出现的这种“中介”现象,同样体现着共同利益与各自特殊利益的一种交叉与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就是多边机制的精髓。从整个朝鲜半岛问题的历史发展来看,如果没有这样的“中介”,恐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尚有一线转机的出现。比如,今春朝、美、中三方会谈得以顺利在北京进行,正是体现出这样一种积极进取、灵活调解以求同存异形成共识的客观需要。
当然,在多边合作的进程中,在多边利益与多种理念的复杂博弈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偏重于寻求“私利”的“寻租者”。尤其是在现实世界中,当人们信誓旦旦地表白“国家利益为先”的时候,一有机会,便有这样的“寻租者”出现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对参与多边合作机制的一种学习,既要“有容乃大”,不因对手间一时的纵横之术有损于己而耿耿于怀。同时,更要实实在在地把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作为根本性的应对之道,在一个国家间合作机制远不充分的国际社会,这当然是一个无可置疑的选择。
载于《东方早报》2003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