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中的美欧关系
与几个月前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与法德之间互不相让的局面相比较,美国与“老欧洲”间的紧张气氛多少有了改善。不仅双方高级领导人的互访发挥了作用,而且一向言辞激烈的两国学者之间明显地可以感觉得到相互体谅与修补创伤的善意。
今年夏季号的美国当红杂志《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以“克罗伊斯与恺撒”为题的文章,意指强大的恺撒理应与富足的克罗伊斯相互匹配,以此比喻今天强大的美国应当与富裕的欧洲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无论是在欧洲内部,还是在大洋两岸都人缘颇广的欧盟外交政策和安全常务高级代表哈维尔·索拉纳近来则专门在英国《卫报》撰文,称美欧是一体,美欧不能“总是注意双方极端的立场,而不注意中间立场”,“大西洋两岸的看法有一大部分是重叠的”。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改革中心主任查尔斯·格兰特曾经专门撰文对大西洋两边分别提出建议,同时提议就共同面临的问题作出努力。他对美国人所提出的建议是:必须明白采取单方向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请记住,你的外交风格将对结果产生影响,应该把伊拉克重建工作当作恢复大西洋两岸合作的一次机遇,在中东问题做到公正,别捅“新”、“老”欧洲之间的伤疤。他对欧洲方面提出的忠告是:奉行新的经济政策以促进较快的经济增长、提高我们的军事能力、全面整顿你们的外交政策机构、稳定你们东侧和南侧的“动荡弧”、作出艰苦努力以弥补“新”“老”欧洲之间的差距。格兰特向美欧双方的共同建议则是:第一,将管理全球经济问题与在安全问题上的争端分离开来;第二,制订对伊朗的共同政策;第三,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达成协议;第四,如何去面对恐怖主义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时,采取共同干预行动的原则。
当美欧关系中主张修复关系的呼声组建增大时,也许人们会暂时地忘却几个月之前大西洋两岸曾经剑拔弩张的对峙。然而,当仔细观察当下正在热烈讨论中的伊拉克战后事务,特别当人们稍作前瞻,展望即将开始的坎昆会议进程之时,又不由得为美欧主义的未来发展感到担忧。
先来看伊拉克战争的善后事务。美国大兵在伊拉克面临始料不及的“准游击战”的袭击,使得军心动摇,甚至布什的国内民意支持率都有所降低。于是,如何吸引欧洲盟友参与伊拉克善后就成了美国外交的当务之急。甚至拉姆斯菲尔德都开口表态,称美国“将对由包括法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组成的部队感到高兴”。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法德与美较量的砝码。法德没有断然拒绝向伊拉克派出军队,但问题是以何种方式派出。美国显然着意以北约方式接受法德向伊派出军队。但法德恰恰不愿意看到北约在伊拉克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们倾向在联合国授权下出兵。但美国显然不愿意在“倒萨战争”合法性的问题上再次受到联合国的挑战。有人认为,可以以欧盟方式派出军队与美英联军同时在伊拉克存在,但一向不愿在战争问题上多做贡献的欧盟国家,显然很难迈出这一步。可见,在迫切需要解决的伊拉克战后事务中,美欧的分歧就难以协调。
着眼下周即将举行的坎昆会议。有人预言,美欧之间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一轮新的贸易争端。不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农产品补贴问题存在争议,美欧之间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歧也不小。按照西班牙《起义报》的评论。世贸组织内部已经出现了两大集团:巴西、乌拦圭、泰国支持美国的观点,而印度等国则站在欧洲一边。而美国的舆论则把矛头直接指向欧洲。笔者于近日收悉的一份来自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政策评论"上,一幅漫画直接把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欧洲的富足相对立:在这幅画上,一边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生活在低于2美金一天的贫困水平,而欧洲的奶牛却每天能够获得政府2.5美元的补助。
如果说,美欧之间当下对伊拉克事务和即将到来的坎昆会谈上所暴露的不过是双方政策层面的分歧的话,那么更深刻的背景则在美欧之间的分歧。无论在经济上、战略上乃至于意识形态上都具有某种结构交化的特征。
从经济上看,有人认为,美元与欧元的对阵,是一场新的冷战的关键内容。虽然,这场较量势将延宕时日,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从来都有这样的被历史证明的逻辑:强势货币将决定国际金融秩序,而国际金融秩序将是某种程度上决定整个国际体制。
从战略上看,不可想象美欧之间有朝一日将兵戎相见,但是意大利总理贝卢斯库尼近日不加修饰地对造访的俄罗斯总统普京献言:"欧洲只有把自己国防力量与俄国的国防力量放在一起,只有这样的巨大权威才能与当前唯一强权美国坐下来谈判"。如果回想到几个月前,意大利还曾坚持支持美国出兵伊拉克,贝卢斯科尼上述的表演就更富有戏剧性。也许,美国新右派中领导人物罗伯特。卡冈的话不是戏言:"现在该是美国人与欧洲人停止伪装我们还享有共同的意识形态的时候了。"此话虽然未必全真,但却发人深省。
载于《东方早报》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