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斯大林与拿破仑
正当莫斯科政坛上关于普京总统与寡头间各种复杂关系的传闻蜚短流长,国际舆因此论眼花缭乱之际,也许,心平气和地回到历史中作一番勘察,未必不是一件有益之事。
日前,俄罗斯评论家皮翁特考夫斯基与前总理盖达尔在历史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的结论:1999年-2002年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罗斯经济与上世纪20年代初的苏俄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形势十分相似。理由是:这两个时期都处于宏观经济刚刚从动荡中得到恢复,并且刚刚开始增长的阶段;两个时期也都是经过多年混乱之后,政治出现稳定的时期;两个时期都在激进的制度变迁之后,再一次面临重大的历史性选择。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个时期的俄罗斯政治领导人斯大林和普京都选择了加速发展经济的道路,而主管经济的领导人李可夫与卡西亚诺夫则都对提升经济发展速度持保留意见。
当然,任何历史比拟都会有局限性。普京显然不是斯大林,他不可能像后者那样,以牺牲个人今天的权益换取社会主义明天的辉煌,也不能推行斯大林式的高度集权且封闭僵化的国家管理模式。普京和斯大林相类,只在于他们都面临历史性的抉择;对普京而言,就是如何在市场改革与民主建设都已经大幅度铺开,而国计民生犹百废待兴之际,引领俄罗斯走向新生?没有一种社会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能够脱离其历史情境。不只本国的历史轨迹会为后人作出铺垫,不同国家在相似背景与结构下的历史进程也往往有着近似的演进逻辑。有人喜欢把法国大革命与上世纪90年代中俄国急剧的社会制度变迁相比较,虽然就社会与制度变迁的具体内容和意识形态背景而言,两者大相径庭,但笔者以为,普京的历史角色酷似拿破仑。
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有一个激进的开始,中间经过立宪民主派、吉伦特派与雅各宾党人此起彼伏的斗争,最后由倾向专制的拿破仑掌握了政权。从形式上看,拿破仑的执政近乎于“回归保守”,似乎是走向倒退,但实际上,拿破仑正是在客观上遵行了“法国大革命的遗嘱”,他将革命的精髓以“拿破仑法典”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通过军事扩张将其精神传扬到各地。今天的俄罗斯自不同于18世纪末的法国。然而,在俄罗斯近10多年的艰难转型中,我们同样也发现了那种以激进变革起始,由经保革之争,而后趋向稳健,甚至是从形式上“回归保守”的历史逻辑。法国大革命中个性张扬与制度缺失的矛盾,理性设计与激情冲动的对峙,在今天的俄罗斯,惊人地原画复现。
同理,普京不是拿破仑。但是,他对一系列二项对立——市场与国家、民主与集权、恩泽与威压、自由与管理——所持的兼容态度,隐约自有拿破仑之风。而他在国际舞台上往往是出其不意、逆向而行的行事方式,及其“万千拥戴在一身”的领袖魅力——尽管铁腕对付霍多尔科夫斯基,普京的民意支持仍高达73%,也与拿破仑有着暗合之处。
如果说,普京在继续奉行自由主义改革路线的同时,正逐步以建立威权、确保稳定、声张公正的方式消解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时代的遗产,这不独反映了他个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考量,也从客观上体现了社会急剧转型期“激进-拉锯-保守”的历史逻辑。
霍多尔可夫斯基的被捕,前朝重臣沃洛申的辞职,或将成为俄罗斯改革史上界标性的事件,其意义已超出政商矛盾和所谓克里姆林“高层斗争”的范畴,有迹象表明,普京不只着眼于年底的议会选举和明年的总统大选,而是在探求长时期的治国方略,为俄罗斯的新生运筹帷幄。相较斯大林和拿破仑,普京有前人的冷峻,但不冷酷;自信果断,但不刚愎自用;深思熟虑,但不夸夸其谈。假以时日,谁说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不会给世界一个惊叹?
载于《东方早报》2003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