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地区数国政局不稳—— 震荡来自欧亚结合部
前苏联地区数国政局不稳—— 震荡来自欧亚结合部
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
背景
苏联解体后的十多年中,这恐怕是第一次,在前苏联好几个独立国家内部出现了政治局势的相继动荡。局势动荡的背景是什么?局势动荡的结局会怎样?以及几乎是前所未见的本次动荡,将会对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形势产生何种影响?这不光是研究者,而且是普通读者都在关切的问题。
几乎同时发生的这一系列动荡,显然是有着深刻的经济与政治动因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
从内部来看,在转型多年之后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市场与民主制度建设也是差强人意,这恐怕是导致动荡的最为基本的动因。格鲁吉亚的形势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谢瓦尔德纳泽当政初年,凭借他在冷战终结时为推动德国和平统一等问题上所做的努力,他还能得到相当的西方财政支援。但在格鲁吉亚国内自身的民主与市场建设起步迟缓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徘徊不前,在前苏联地区各国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中都经常看不到有格鲁吉亚的存在。摩尔多瓦和立陶宛虽然局势不如格鲁吉亚那么糟糕,但在急于加入欧盟的背景下,国内资源不足缺乏支柱产业支撑等问题伴随着国内贫富差距扩大,腐败严重等现象的暴露,同样引发了人心的波动。
从外部的背景来看,最关键的问题是美俄如何在这一敏感地区重新确立自己的定位。以格鲁吉亚的政治风波而言,美俄干预内部事务的态势已是十分清晰。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是以调停者身份在格进行斡旋的。正是在他在场的情况下,谢瓦尔德纳泽写下了辞职声明。按俄媒体的报道,在谢瓦尔德纳泽准备动用武力弹压反对派的情形下,俄罗斯的干预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但美国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因为根据各方披露,早在好几个月前,格反对派已经在南联盟受训,学习如何从事政治活动。据11月24日英国《卫报》的报道,“早就有大量格鲁吉亚的民意测验的组织者、战略分析家、咨询专家及非政府组织接受了美国的资助,以期能够在进行大选时平行地对参选选民的投票意向同时进行登记分析以避免舞弊。”萨卡什维利的“国民运动”活动早就在筹划这次反对选举的抗议了,而美国将曾驻前南联盟策划政治反对运动的专家道文斯大使调任驻格鲁吉亚,显然在整个事件中起到微妙作用。
至于摩尔多瓦与立陶宛局势,虽不像格鲁吉亚那样富戏剧性,但立陶宛总统帕克萨斯近年来政策明显向俄罗斯倾斜,有人认为这是令其遭弹劾的真实动因。而摩尔多瓦近年来力图争取加入欧盟的努力,又使俄罗斯在当地确保其传统影响的立场受到挑战。
前景
发生在格鲁吉亚等地的危机是以下两种状况的组合:第一,这是苏联解体后,在前苏联各国家内部第一次以“天鹅绒革命”方式出现大体上是“自下而上”的政治变动;第二,这也是冷战结束后,在前苏联地区出现的第一次在大国干预下实现的国内政治变动。这两种状况的组合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上述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十多年社会经济转型远未能全面实现富足和进步,甚至深陷于转型困境中的国家,尤其是格鲁吉亚,既无资源、也无成熟的制度来避免这种动荡。
在这种形势下的外部干预看来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利益分歧的美俄能否达成默契、形成机制来克服可能因此造成的冲突。有人认为普京就任以来最大的外交目标就是避免成为美国的敌人,而美国也未必有意与俄冲撞。而像格鲁吉亚那些反对派领导人在靠拢西方的同时,也会注意与俄协调关系。关键问题是:一方面,美国有足够的战略与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当地也具有军事基地、能源管道等传统优势,在美俄本身都面临大选的关键时刻,两国各具抱负的政治精英能否在这敏感地区建立起起码的信任。看来,这一任务相当艰难。
特点
最近的一二个月中,在前苏联地区已发生国内政局波动的国家牵涉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等国。这次动荡的表现特点是既有涉及最高领导层的政治变动,也关联到这些国家内政外交中最为敏感的政治独立问题,而且这次动荡局势的背后都明显存在着来自外部的干预。
以格鲁吉亚发生的“天鹅绒革命”为例,这是苏联解体以来多年未见的现象。所谓“天鹅绒革命”,是指在中东欧国家先后发生的政治变动。这种政治变动一般由自下而上的大规模民众“自发”的政治抗议为开端,同时以不发生流血冲突为界限而实现政治更替。格鲁吉亚的这场革命既导致了老政治家谢瓦尔德纳泽的下台,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格鲁吉亚今后政治发展走向的深刻分歧。这种分歧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也即首先在国家内部是继续保持中央政府和几个自治共和国并存的局面,还是走向分裂;在其外部,是与美英首先深化关系,还是改为与俄罗斯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
美俄利益之争
美俄在外高加索地区的经济利益分歧,也是一连串动荡的起因。首先,美国正是借道格鲁吉亚,使得从阿塞拜疆到土耳其,然后向西方输出石油的管道成为可能。如果这一项目在2004年落成,那么,天然气和电力输送管道等战略资源完全操之于俄罗斯之手的局面就会发生改变。其结果就是导致格鲁吉亚进一步向西方倾斜,这是俄不愿看到的。
也许,一个不可更改的地缘政治因素,就是格鲁吉亚所在的外高加索地区处于欧亚大陆通向黑海的一个枢纽地带。从文明分布态势看,这又是东正教与伊斯兰教的一个敏感交叉地带。包括摩尔多瓦、立陶宛等地也都处于欧亚大陆心脏的文明结合部关键地带。这些因素无疑会大大激化当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利益重组所引起的冲突。
事件回放
格鲁吉亚议会11月2日选举后,反对派指责当局在选举中有舞弊行为,并组织大规模集会和游行等抗议活动。在反对派的压力下,谢瓦尔德纳泽于11月23日被迫辞去了总统职务。
摩尔多瓦形势动荡的起因是普京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科查克于最近提出的、关于在摩尔多瓦内部的基什涅夫和蒂拉斯波尔之间调整关系的方案。该方案的实质是希望摩尔多瓦上院能够与沿德涅斯特河地区之间展开谈判,通过修宪确认沿第聂伯河地区的“非均衡的自治”。摩尔多瓦的议会反对派不断举行集会,反对俄提出的在摩实行联邦制的方案,造成了局势的动荡不安。
德涅斯特河沿岸问题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德涅斯特河流经摩尔多瓦共和国东部,两岸都是摩领土。1990年,德河左岸的俄罗斯族人宣布成立所谓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1992年初,摩尔多瓦和德河左岸爆发武装冲突。驻扎在德河左岸的俄军参与了冲突。7月,摩俄总统签订了和平解决冲突的原则协议,冲突结束。目前俄罗斯在德河地区有500名维和部队军人,在德河左岸有2000名俄军人看管原苏联军队留下的军火武器。13年来,尽管有关方面提出了解决德河沿岸问题的各种方案,但都未能解决德河左岸的法律地位问题。
立陶宛于10月30日爆发了“总统丑闻”,当地独立电视台披露了帕克萨斯总统班子中有人与国际犯罪团伙有牵连,总统本人受到竞选捐款人的要挟。立陶宛议会负责调查“总统丑闻”的委员会在12月1日公布的报告中称,帕克萨斯总统易受他人左右,这对立陶宛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所以,要求总统本人辞职。连日来主张总统辞职与反对总统辞职的各派政党分别举行大规模的游行集会,形成了国内的紧张气氛。(载于《新民晚报》2003年12月13日)
http://www.xmwb.com.cn/20031213/xmhq/200312120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