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与大国博弈(一)
《东方早报》2004年4月21日
欧盟东扩与大国博弈(一)
冯绍雷
5月1日,欧盟将正式接纳来自中东欧、东南欧和波罗的海的10个新成员国,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的庞大联盟。从地理版图上看,除了独联体国家和南联盟各国,整个欧洲北部、西部和南部将连为一体。
以柏林墙的倒塌为契机,整合的浪潮弥漫欧洲,十多年间成就了蔚为壮观的欧洲大联盟。这变迁令人惊叹,也叫人琢磨——它将如何改写后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当然,这样的改写才刚刚开始。
首先来看跨大西洋关系,这对关系的走向牵动着近年来国关学界最优秀的脑细胞。一般来说,跨大西洋关系指的是欧美关系。长时间来,这是一种以全方位合作著称于世的结盟关系。然而,投契的表象下未必没有暗涌,一场伊拉克战争陡然将两者在战略利益、乃至理念文化上的矛盾与差异暴露无遗。当然,仅凭这个就断言欧美关系大厦将倾,似乎还为时尚早,但时下坊间对两者之间种种矛盾的揣测和担忧,也不是无风起浪——大西洋正在具有超越地理意义上断裂含意。而发生在这个时候的欧盟东扩,则可算是对这种断裂的铺陈和预警。
应该说,欧盟东扩本身,是欧美共同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取得胜利的结果。冷战的结束,是欧美密切配合的产物,而这便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前提。此番加入欧盟10个国家有8个是前苏联经互会成员,而在这些国家中推广市场经济、建立民主制度、维持稳定局面,显然也是欧美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这样的共同利益并不能遮蔽正在实现的东扩给跨大西洋关系带来的现实挑战。
在行而下的基础,欧盟的扩容,是欧洲式的市场经济的扩展,是欧盟经济势力范围的延伸,而这则是以多年的经济实际发展作为支撑的。从外贸结构看,新成员对欧盟的出口大都占了其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2002年统计,波兰75%,捷克66%,立陶宛50%,匈牙利76%),它们对欧盟市场的占有则从1990年代中的9.5%上升到了近年的13%。以上数字证明了新成员与欧盟、而非美国的经济亲缘。在欧美经济摩擦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关系无疑将在竞争的天平上为欧洲增添砝码。
仅以上述几句话说明新成员加入可能给欧美经济关系造成的影响,当然失于简单。事实上,政治甚至舆论的走向,都会有其经济的表现。当下,欧洲人一个相当普遍的心态是,东扩是欧盟十年来投入大量资源和心血的结果,而由美国牵头的北约却坐享其成。与此同时进行的北约东扩,先行一步已经将大体相同的中东欧成员国纳入这个冷战遗留下来的战略合作组织之中。在不少欧盟成员看来,这不是没有“我播种,你收获”的感觉的。美国人常常取笑欧洲人“好搭便车”,如今这一话柄倒是落入了欧洲人的手中。
取笑归取笑,北约与欧盟确实是功能不同的两个地区性组织。前者强调战略合作,或可称为集体安全组织;后者则主要是一个经济政治合作组织,战略问题暂时还不是欧盟的主要功能。这种不同既为两个组织的同时存在(同时东扩)提供了依据,也带来了两者关系中一个较“心态”更为实质性的问题——欧盟希望新加盟的成员国将本国资源集中投入到各自的社会经济改革当中,以便更快地追赶一般成员国的发展水平,更好地融入“欧洲”;而北约则要求这些国家将国家资源用于军事改革,全面提升国防能力,以达到北约的一般标准。当然,北约不等于美国,而它与欧盟也都有着发展战略防务和加强安全合作的诉求,但是,它们对于新成员国的不同期许,势必对未来的美欧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新成员国,尤其是波兰,其内部发展也有值得瞩目之处。多年来,美国把波兰作为中东欧的“领袖国家”加以栽培,宣扬波兰“天然地具有大西洋主义的情结”,而波兰的改革进程中也颇多美国的烙印。这一态势的发展,不但令欧盟一些现有成员国侧目,也使得近旁的捷克和匈牙利等国感到不安,而波兰对伊拉克战争的全力支持,更令欧洲舆论惊呼:美国要分化欧洲!而近来,尤其是西班牙“3·11”爆炸案后,波兰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开始松动,并趋向拉姆斯菲尔德所谓的“老欧洲”,甚至可能在西班牙之后从伊拉克撤出军队。而这,显然不是美国喜闻乐见的。可以预见,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积极”的欧盟新成员立场的回摆,会进一步借欧盟东扩之机作用于微妙变化中的欧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