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与大国博弈(三)
从欧盟东扩所引发或蕴含的大国关系变化大体上是朝着戴维·卡莱欧教授所揭示的“三极泛欧洲体系”构架在发展着。其实质是以欧、美、俄三大块都保持各自的特征,以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均势体系来确保欧洲地区,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稳定;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欧洲竞争态势的相对上升,俄罗斯仍然拥有大国间斡旋的巨大空间,而美国则是无近虑、有远忧,真正要象布热津斯基先生所云: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但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在往后的15—20年中,要学会与欧洲,中国等国平起平坐。
大国关系的这种日积月累的缓慢变化在欧盟东扩的推动下显然是加快了脚步。而这种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机会大大地多于挑战。
首先,欧盟东扩的结果是一大批非典型欧洲文化国家,或称之为是属于欧亚文明结合部国家加入了欧盟,这样使得欧盟原有的单一西欧文明背景显得五光十色。法、德、意、英这样一类典型的传统西欧文明国家开始与来自中东欧地区、东南欧地区、波罗的海已将各种语言各种文明背景的新成员国同坐同桌旁边商讨欧盟一体化的大业。欧盟文化背景的迅速多样化,使得欧盟不光将有更大的空间来扩散欧洲文化的影响力,而且也使得自身从欧洲偏远、边缘地区文明获得更多滋养。这样的一种趋于多样化、尊重多元文明的发展趋势必定产生外溢,使得欧盟在与非欧文明国家交往时更具有建设性态度。欧盟政治文化的这种宽容态度无疑为中国与欧洲间的提升交往水平提供了基础,为此作了注脚。
其次,欧盟新吸收入盟的十个成员国大部分都是与中国有着较为紧密的传统关系的原“东欧国家”。多年以来,在欧盟社会经济标准线的导引,推动之下,这些前东欧国家的转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笔者数月之前前往东欧访问,特别是捷、波、匈等“维谢格拉德”国家蓬勃向上的相当振作的精神状态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传统市场,如果这里的经济发展态势顺当,那么,对于希望扩大海外市场的中国来说,也无疑是一大福音。
此外,随着欧盟向东扩展,处于欧亚大陆两端的西欧与中国的共同利益也日益彰显。当年,德法各曾有大力发展欧亚大陆心脏部位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幅度推入进公路、铁路建设的宏伟理想。欧盟这一构想的实施方向甚至还包括俄罗斯、中亚等独联体国家这样的一种发展计划是以打通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到出海口通道为目标,从长期看,中国显然是受益方。
从理论上讲,欧盟东扩这一复杂的区域一体化过程,为世界其它地方的区域或次区域一体化提供了范例。虽然,从关税同盟到经货联盟再到自由贸易区,然后再提升到政治与安全联盟的过程颇多欧洲一体化过程的提炼与总结,但是笔者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仍然具有不少可以普遍借鉴的地方。包括从煤钢联营入手化干戈为玉帛,在法德之间建立起全方位合作机制的欧洲共同体最初阶段,大有可为东方发展中国家的可咀嚼之处。比如,有人认为东北亚能源合作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当年煤钢联营的做法,不失是一种走出僵局的努力。即使是亚洲地区走向区域一体化多半可能是首先起于次区域,也可以从欧盟内部各个次区域层面的合作中获得借鉴。
欧盟东扩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包含着若干挑战。事实上,8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相对取得成功的不止是中国,波、捷、匈等一连串“维谢格拉德”国家实际上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停止衰退,开始出现增长。现在,根据欧盟专家的观察,捷克共和国的银行私有化手段比德国还要高;波兰的能源市场比法国更加自由。⑧换言之,经济转型的比较告诉我们,并非可以不分清红皂白地一概排斥在中东欧国家长期实施的经济改革,问题只在于如何切合国情。中东欧、东南欧、波罗的海国家作为新兴市场入盟无论在投资与市场方面显然也都会受欧盟的支持,造成中国份额的相对减少。包括原东欧国家经过十多年民主改革的洗礼,已经初步形成了民主政治的构架,并保持它的良好运作,这对于尚在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改革路径的我们而言,也依然是一个竞争与挑战。有此有关,在欧洲,人们担心欧盟东扩反而会给中欧间的高科技和军事技术合作带来一定的肘掣。最后,由欧盟东扩这一类新事物所大大复杂化了的大国关系,也远比中美破冰、中日复交那一时期来得扑溯迷离。对于这种多边外交的参与,还始终是中国外交官与专家们的一项新课题。
当然,欧盟东扩为中国外交和发展所提供的机会在当前看来,还是多于上述挑战的压力。问题在于,把握机会本身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