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与竞争背景下的中国能源发展
华东师大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冯绍雷
依我的看法,正因为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争夺成为后冷战时期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重要因素,才引发了近十余年来一场场大大小小的国际冲突。当然,有冲突,才会有合作。正是能源竞争与能源合作这两个方面互为因果,既是互相推动,同时也互相制约影响着整个当代的国际进程。
从理论上说来,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可能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和平转移提供机会,也即人们有可能不必要再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国际行为者那样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是可以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更为理性地使用资源。不幸的是,伊拉克战争却提供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实例,也即全球化时代,也完全有可能以武力方式来竞争资源,特别是为当前各国所需的油、气资源。大概不会有太多的人会怀疑,伊拉克战争的动因中包含着对攫取油气资源的精心计算。
从全球层面来看,人类的智慧还没有能够创造出一个能够对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能源进行合理分配的国际机构,但是并不等于从区域层面和双边关系中看不到类似的国际合作。其一,五十年代初期的欧洲共同体通过煤钢联营、原子能共同体等方式启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经验,迄今经常被用来观照对比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前景。其二,在双边与多边层面上,能源的需求国与供应国之间在上游开发领域至下游产品、服务之间的不同方式、不同水平的合作正在大幅度推进。协作研发、共同勘探、合作生产、乃至销售服务领域的多边与双边合作正在得到深化。
石油价格问题是一个迄今为止令专家们争论不已的问题。多数预测的意见认为,油价今年冬天已经见底,明年将会有所下降。道达尔公司(Total)提出的观点,也即明年油价会跌至30美元/桶以下,但为多数所不接受。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是2005年油价可能维持在42—55美元/桶这一幅度之间。
主张低油价即将出现的支持者们认为,明年的经济形势可能不如今年,GDP的下降会抑止能源需求。从中长期看,这一判断事关对能源供应的较为乐观的估计。如张五常先生最近撰文认为:从1920年起至今,地球上石油储量的估计只有上升,没有下降过,也即迄今为止,并没有出现过一个时期石油消耗的增长高于石油发现的增长。特别是70年代石油危机后对石油储量的估计上升了大约一倍。各种石油品种的存在,不足以推动石油提价。
主张油价仍将维持较高位的支持者们仍然是从需求与供应两方面来看:其一,2005年的经济增长仍将维持,特别是当前的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与转型中国家,节能技术仍嫌落后,因此,油气需求的持续上升不容置疑。其二,从供应方面看,形势未必如张五常先生所说那么乐观。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15年世界石油产量达到顶峰,而到2030年整个世界石油需求将增加30亿桶。国际炒家利用了伊拉克战争,今年把油价炒过50美元/桶的关口,明年仍可能利用能源供应不足的心理预期,利用其它机会进行炒作。而国际炒家之所以兴风作浪的背景,则是因为在西方证券市场低迷的情况之下国际游资把石油期货作为炒作的对象。
一般认为,国际政治波动至少要影响油价涨落10—15%,如果明年伊拉克形势虽拖延不决,但不如战争期间那么刺激行情,那么也有利于油价的趋稳。与70年代能源危机相比,毕竟从整体上说,能源储备、节能措施都有很大进展,而且,俄罗斯中亚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家的出现对调节油价也会起一定作用。因此,今后能源形势虽仍严峻,但毕竟不同于当年。
当前大国外交中能源问题显然已经成为合作与竞争的焦点。大概有几个特点:第一,能源竞争与合作跟当前国际反恐斗争出现了意味深长的交叉。比如,名为反恐的伊拉克战争隐藏着争夺能源主导权的动因;又比如,美俄之间在9·11之后的大幅度接近是以能源合作为触媒。第二,欧亚大陆纵深地带的中东、中亚、俄罗斯成为能源需求国的追逐对象,围绕着能源问题出现了非常的国际博奕。比如,围绕着中亚里海的油气资源,美、欧、日、土、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围绕着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不仅在俄、中、日之间出现了复杂的多边关系,最近,印度又加入了博奕的行列。第三,诚如诸多著名的战略家所云,由于亚洲的经济崛起,整个国际政治经济关注焦点正在出现向东方、向亚洲转移的趋势。但是,中国、日本、印度同为能源需求大国的态势,对未来亚洲地区的发展形成为一种制约之势。第四,不光是能源资源本身,而且油气等资源的传送管道,所谓能源“过境”问题正成为愈来愈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远东管道,还是欧俄之间的天然气运输线;无论是马六甲海峡,还是拟议中的马来半岛上的克拉地峡工程,都使得对能源传送地带的安全保障问题成为战略家们思考的重点。
中国未来发展对能源的紧迫需求,自然对中国的能源战略与能源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们多年来一直呼吁要重新设立能源部以应管理之需,虽然未见兑现,但看来是大势之所趋。
石油储备问题已是各方关注的急迫问题,与美、日、德分别拥有158天、161天和127天的储备相比,中国仅有21.6天。好在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一期工程四处基地已全面展开,可望在不太遥远的时间里实现2—3个月的石油储备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石油外交的全面展开,中国石油使团的足迹遍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苏丹、印尼、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地。中国能源公司积极拓展国外能源供应渠道,对于确保近期内国内建设之所需已经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经济的增长固然对世界能源需求形势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更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能源供需问题从来不止是一个物质过程,它还受影响于战争的波动、投机的需求、包括恐怖主义的干扰等政治心理因素。因此,简单地断言,能源形势的紧张源于中国的发展是绝无道理的。同时,对于节能、减耗,中国也应当,也必定会通过自身努力和国际合作加以改善。
我认为中俄能源合作不能仅从远东管线问题来衡量。我坚信中俄能源合作的实际进展要比以往媒体所渲染得要更为乐观。包括远东管线和尤科斯事件不能阻挡中俄合作的进展,相反会提供进一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