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的微笑
布什的微笑
冯绍雷
责任编辑 单雪菱 2005-1-24 8:12:25
“总统的第二个四年在向欧洲的示好中开始。”《纽约时报》国际版主编罗杰·科恩这样描述2005年初的布什外交。
尽管不招欧洲人待见,布什仍准备在一个月后拜访欧洲,地点选在布鲁塞尔,统一欧洲的首都。此行将由一个谙熟欧洲事务的专家班子打点,包括准国务卿赖斯及其副手佐利克。这些人据说都是所谓的“大西洋主义者”,赖斯本人也多次强调与彼岸的“团结”。
在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布什几乎是颇为动情地表示:“我们重视你们(盟友)的友情,信赖你们的忠告,仰仗你们的帮助。自由国家间的分歧会给敌人可乘之隙,而民主国家的联合则是他们失败的前奏。”
在华盛顿,欧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有着并肩作战的历史;在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直面伊拉克的泥沼,华盛顿难免渴望重温往日的情谊。当然,不仅如此。1991年当苏联成为历史,美欧也便失去了维系同盟的战略纽带,从长远看,加速整合的欧洲作为美国竞争对手的一面将更为突出。换言之,双方的“团结”不再是想当然的事情,它需要小心呵护以避免“loselose”的结局。
这里的问题是,对布什的微笑,欧洲人会不会领情?
从欧洲人的反应看,很难得出乐观的结论。至少,“老欧洲”们仍心存芥蒂。德驻美大使伊申格尔这样谈论布什的抱负,“如果总统打算当个传教士,则欧洲未必会跟随他”,因为自由只能是原生的,而非强加的。
双方理念之差别一至于此。在美国,“9·11”以后,国家战略的核心体现为———以单边武力的传统方式,实现民族国家的利益;而在欧洲,一体化的真谛则在于向联盟让渡民族国家的主权,并以多边方式确保其周边稳定。质言之,美欧正处于南辕北辙的行进轨道中,用罗伯特·库珀的话说,一个是鼎盛的“现代国家”,一个是进入“后现代”的联盟。它们注定有着不同的方式。
伊拉克问题是这种不同的表征之一。目前,双方关注的焦点无疑是美撤军问题。根据欧洲的时间表,美军应于伊大选后,今年年底之前撤出伊拉克。但在美国人,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根据《纽约客》著名记者赫什的报道,拉姆斯菲尔德在布什胜选连任后曾明白地说:无需怀疑,美军将继续待在伊拉克。
美欧方式2005年最激烈的较量,将体现在对伊朗核问题的处理上。近日,包括布什、切尼在内的美国政要一再暗示,即便伊拉克仍然混乱,美国还是可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赫什更以“战争迫近”形容当前华盛顿对伊朗的政策。
反观欧洲,就在本月11日,欧盟宣布恢复与伊朗中断了18个月的双边贸易谈判。欧盟表示,这一决定是在伊朗与英法德达成有关协议并中止提炼浓缩铀之后作出的。此外,欧盟还将与伊朗恢复新一轮的政治与人权对话。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即欧盟是伊朗的重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占伊朗对外贸易总额的30%。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观察家们预计,如果美国现在就攻打伊朗,它将没有一个像样的盟友,甚至连英国都不会支持它。
如是观之,即便布什有心、赖斯发力,未来四年的跨大西洋关系想要“往日重现”恐怕仍殊为不易。在一般人看来,赖斯的长处是长袖善舞、擅于协调,但这是否意味着她具备了与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的咄咄逼人抗衡的实力?目前,我们很难得出肯定的答案。毕竟,早在四年前,她就强调与彼岸的“团结”,而伊拉克战争还是爆发了。
当然,我们也还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是美欧之间并非没有共同利益,它们在巴勒斯坦问题、乌克兰危机等地区问题中还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并且,双方都要避免冲突带来的“loselose”局面,因而也都有调整关系的愿望。当然,关键还在于美国是否如其在就职演说中所示,不光以姿态,更以实质行动修补跨大西洋关系。在布什15分钟内34次重复了“自由”一词之后,我们不会怀疑今后四年,推进所谓“自由”将继续成为美国外交的主题。对此,欧洲人已表示了审慎的怀疑,从非殖民化的历史中涅槃的他们,能够向旧日盟友美国提供的建议恐怕只是———小心了,帝国的前程不会是一帆风顺!(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