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熊”合力,中俄经济的共赢之路
俄罗斯政权实现平稳递嬗和“梅—普”组合的默契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年”等构想的横空出世为中俄跳出优美的经济合作之舞创造了全新的舞台,中俄经济合作有望从潜力股飙升为绩优股。
5月23日至24日,应胡锦涛主席的邀请,俄罗斯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他就职后出访的第二个国家,也是首次出访非独联体国家。访问过程中,两国领导人除了就重大国际问题达成一系列共识外,均强调继续发展和深化中俄经济合作,表明双方都愿在双赢的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进一步促进双边经济合作进程。
访问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双边经贸协议,包括浓缩铀和和航材进出口协议、银行合作备忘录,以及在托木斯克州建立木材加工企业的备忘录等文件。据随同梅德韦杰夫访华的俄罗斯联邦原子能署署长基里延科透露,俄中原子能领域协议总额突破15亿美元,协议涉及到建厂、中国进行铀浓缩四期工程以及向中国供应浓缩铀等方面。在保持政治互信和战略合作水平的基础上,中俄关系将进入一个以深化经济合作为重点的内生性增长阶段。
深化合作的五大机遇
目前阶段是推进中俄经济合作发展的有利时期,两国面临深化经济合作的历史性机遇:
首先,中俄双方都有进一步抬升经济合作水平的政治愿望。随着中俄政治关系框架的形成与稳定,中俄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和国际协作关系的确定,调整中俄合作的向度、发展和提高两国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这直接关乎中俄关系下一步如何发展的战略命题。两国领导人都意识到没有经济上的广泛而高水平的合作,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干扰和限制。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政权格局的变化给中俄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普京由总统改任总理,确保了俄对华政策延续性。另一方面,梅德韦杰夫前两年出任中俄“国家年”俄方组委会主席的经历也成了推动中俄关系的非正式因素。
其次,中俄两国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双崛起”态势给两国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如果说整个叶利钦时代俄的主攻方向是国内制度改革,而不是融入世界经济体制,从而使得中俄经济合作水平大受影响的话,那么,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漫长的的转轨危机之后,俄罗斯经济从1999年起开始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长周期,俄自苏联解体一直难以摆脱的转轨危机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终于逐渐被克服了,进入了重新崛起的阶段。加强对外经济合作、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本国发展服务日益是俄罗斯当局的战略优先方向。
第三,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内在环境在变。随着俄罗斯市场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和即将加入WTO,中俄两国在如何处理经济合作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合作机制日益国际化、标准化,相关的服务体系逐渐配套、整合或完善。
第四,中俄经济合作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俄经济合作始终保持着上升的势头。2000至2006年,中俄两国贸易额从80.03亿美元上升至333.9亿美元,共增长3.1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2.8%。据中国海关统计,去年中俄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到481.3亿美元,同比增长44.3%。而俄海关网站5月7日发布的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俄双边贸易额已达127亿美元,同比增长65%。正因如此,梅德韦杰夫对俄中两国的经济合作表示乐观。他指出,“俄罗斯目前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在能源领域、核能领域、科技、航天、通信、信息技术的合作有良好的前途。”应该说,两国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双方外贸的总体发展,短短数年来实现这样的突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尽管与中国和日本、欧盟、美国等大国的经济合作规模相比,目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但毕竟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经济合作已经从起步进入了加速阶段。
第五,近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趋势也对中俄深化经济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萨利茨基指出,美国经济和美元持续走软,使得中国在开拓欧盟和独联体国家市场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世界粮价急剧攀升使得在这一领域与同样面临提高自身粮食安全的俄罗斯开展互利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就俄而言,与向中国提供不可再生资源相比,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更具吸引力。
综上所述,正如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曾指出的,通过几年发展,双方已经在扩大经贸合作方面积累了经验,合作伙伴队伍不断扩大,商机越来越多。中俄经贸合作的后劲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不过,中俄双方如何将现有的经济合作发展良机化为现实仍面临一些挑战,而且有的短期内很难解决。这包括双边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机电产品在贸易总量中所占比例不高,特别是俄对华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偏小;相互投资规模不大,对双边贸易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贸易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双方大企业参与度不高,双边经贸合作缺乏大项目的支撑;经济合作模式仍然以政府推动为主,市场导向作用较低。
六大关系推动中俄经济合作
从俄方看,俄方最关切的是改善两国经济合作结构的痼疾。俄方认为中俄贸易结构不平衡的现象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所加重。近几年来俄中贸易额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国际市场原油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为两国建立良性的经贸结构带来了隐患。萨利茨基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俄对华出口结构所出现的变化总体上说仍不甚理想。俄及其制造产品和钢材在中国市场明显缺乏竞争力。鉴于俄出口额2000至2007年有了2.4倍的增长,使俄对化工、肥料、冶金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前景充满乐观,但俄方看不出燃料资源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依赖这种局面何时能得到改观。
虽然中俄经济合作中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争议和摩擦,但这些都是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和深化双边合作逐步加以解决。为此,中国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同俄政治合作与经济合作之间的关系。中俄关系历经10余年的发展,主要亮点都在政治方面,双方在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共识,如对全球化、多极化、国际新秩序、国家关系处理准则、文明多样性、发展中国家作用、维护世界安全、应对非传统威胁、联合国作用等方面。但必须看到,俄中之间的经济关系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与两国政治关系相比显然是不相称的,经济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均不高。因此,中国必须将同俄罗斯关系的丰富政治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并反过来通过经济因素进一步促进两国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
其次是处理好经济合作规模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不遗余力地扩大两国经济贸易额,促进中俄经济合作的量变。另一方面,又要高度重视照顾俄方关切,在不影响、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逐步改善两国经济合作的结构。遵循互利双赢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注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思考双边经济合作的战略与策略。
三是处理好贸易合作与投资合作之间的关系。积极发展对俄贸易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必须继续坚持。同时,又要想方设法改变当前中俄两国彼此投资规模过小的问题,真正提高两国经济合作的质量。要将投资合作作为一个今后中俄经济合作的重点和优先方向,以投资促贸易。
四是处理好正规经济合作和非正规经济合作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中俄经济合作中存在着“灰色清关”等诸多非正规合作形式。应该说,自从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议案,限制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经商活动以来,中俄贸易遭遇了重大挫折。但这也同时给中俄经济合作的正规化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中俄今后的经济合作形式要从“零打碎敲”向“大宗买卖”转化,合作主体要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化,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转化。
五是处理好同俄中央和地方经济合作的关系。相当一段时间内,中俄关系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中央层次,而两国地区合作水平相当有限,形成了中央热地方冷的不平衡格局,经济合作也不例外。目前这一局面正在有所缓解,特别是要利用俄东部大开发的机遇,重点推动同俄远东和西伯利亚之间的合作。
最后是处理好对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问题。中国不能给俄造成一种只掠夺其资源、不关注起发展的负面形象,要增加在俄的社会投入,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多尽一些社会责任,在追逐眼前利益的同时多看一下长远利益。对于日本等通过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软实力手段赢娶更多经济合作机会的做法要多参考。
目前看,中国已经在朝着上述目标努力,而这也明显引起了俄罗斯各界的正面回应,正如两只手掌碰到一起,就可以拍出响亮掌声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俄两国经济合作关系一定会实现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中俄双边贸易额至2010年增加到600亿至800亿美元,也将不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龙”和“熊”的经济合作之舞将会越来越欢快。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招商证券《Achieve智富》2008年第3期,http://news.newone.com.cn/tmp/achieve3/achieve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