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2008年校庆——国关院学术报告
华东师大2008年校庆——国关院学术报告
2008年10月15日,在华东师大57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华东师大国关院师生共聚一堂,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庆祝学校的节日。国关院老师的报告紧紧围绕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做了精彩的报告。从俄格冲突、英国与欧盟问题、美国大选、中东欧转轨、国际法与国际难民,到学者使命、胜任素质,几位老师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向国关院的师生进行了学术报告。
冯绍雷:瓦尔代会议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
2008年9月7——14日,国关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应邀前往俄罗斯,出席每年一度的瓦尔代会议。瓦尔代会议可以被认为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唯一一个特殊的国际对话论坛。在这个论坛上,由俄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要员与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从事国际问题和俄国问题研究的一批重量级国际学者直接对话。从每年的9月初开始,该论坛以“辩论俱乐部”的方式持续一周,包括与俄罗斯总统、总理、内阁阁员、强力部门高官、以及地方重要领导人等方面人员进行密集的直接的对话与讨论,并且选择一个外地供国外学者进行考察以了解国情。鉴于这样的独特方式的国际论坛在俄罗斯已经连续举行了五年,因而在国际政治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俄罗斯政治家和各国学者之间也已经相互之间有所了解。在这次会上,专家们考察了俄罗斯的2014年冬奥会举行地索契、南方城市顿河------罗斯托夫等近黑海地区以及车臣首府格罗兹诺,包括与车臣、南奥塞梯、和阿布哈泽等地的总统对话。通过这样的相当直观的考察和交流、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南奥塞梯危机发生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大体态势。本次瓦尔代会议的背景是俄格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俄罗斯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关系僵化的背景下召开的。
刚刚参加完瓦尔代会议的冯绍雷教授,在校庆报告会上,为师生们作了“瓦尔代会议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的报告。
冯绍雷教授首先介绍了格俄冲突的大体过程。从8月7日午夜,格鲁吉亚向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进攻,到十二个小时后俄罗斯军队大规模反击,到12日法国总统萨科奇调停后的“六点协议”,再到俄罗斯正式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以及国际社会的激烈反应。
接着冯老师围绕着关于南奥塞梯冲突的一些争论意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如关于俄罗斯出兵格鲁吉亚的合法性问题、关于所谓的“适度反应”问题,特别是关于南奥塞梯冲突后的国际局势走向问题。冯老师介绍说,俄罗斯国内的一些重要的学者力陈“新冷战的形势已经到来”的观点,但是其他学者、主流学界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俄罗斯的高层领导人也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但是无论怎样,俄格冲突对世界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按照梅德维杰夫和普京几乎是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如同9.11事件一样,“8.8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俄罗斯”。对于这一提法的内涵,普京和麦德维杰夫这两位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一,俄罗斯方面认为,事实证明,单极世界根本对付不了当前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危机,包括今天的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所以,这个单极世界已经没有了出路。其二,但是恰恰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和欧洲的安全结构中没有俄罗斯的位置。而鉴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特别是由于俄罗斯已经不再是90年代的俄罗斯,当前的国力已经大大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此,俄罗斯要公开地宣布实现自己的大国利益。其三,俄罗斯宣示实现自己的大国利益的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梅德维杰夫总统在8月13日瓦尔代会议上公开宣布的俄罗斯有着自己的专属利益区域。梅德维杰夫在回答哪些是俄罗斯利益区域的问题时,明确地表达,凡是俄罗斯存在着传统友好关系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传统双边和多边利益的地区都是俄罗斯特别关注的地区。
冯绍雷教授接着分析了欧盟对于俄罗斯的反应,细致地讲解了欧盟各大国的内政与对俄的外交,指出了欧盟与美国的不同。关于中俄关系在俄格冲突之后的发展与前景问题,冯绍雷教授根据自己在会议上的感受和判断,指出,俄罗斯领导人认为这次事件对中俄关系没有任何影响,同时也对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乐观,俄罗斯的东方战略依然是重点。
冯绍雷教授最后也对师生们发出了鼓励,同时也是指出了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挑战:世界发生着、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人如何反应?
陈洁华:学术使命,学者责任
陈洁华教授在校庆报告会上,就“学术使命,学者责任”作了专题报告。陈老师首先提出了“是谁养活了学者?”这个问题。他指出是广大的民众支撑着学者的研究,所以学者理应回报社会,回报民众,理应努力负责地工作、研究。
而学者的学术也应该紧密联系世界与现实。学者的责任就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学者的学术也只有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陈老师特别指出了中国今天的垃圾问题,以此为例,来引发学者们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中国每天制造许多垃圾,许多垃圾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影响健康,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肥料和热量资源。陈老师指出,学者应该予以重视,可以研究将城市的污染收集起来进行加工处理,在加工中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发电,沉淀物是良好的无菌肥料,可以一举多得。
另外,学者还应该关注中国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危机问题。陈教授指出,我们每年财政净收入的相当大部分,支付于频繁发生的各种危机、灾害之中了。2008年各种危机造成的损失在1.6万亿元左右。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那么可以使得中国大大节约这项巨大的支出。
当然,为了实现学者的这些使命,陈教授指出,学者们还需要有专业的能力:洞察力、想象力、创新力、守成力、说服力、行动力等。
潘兴明:英国国家身份认同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英国问题专家潘兴明教授就英国的国家身份认同与欧洲一体化的前景,为国关院的师生进行了专业的讲解。潘老师指出,虽然人们对美、欧、中、俄的关注超过了对英国的关注,但是如果时光倒退到100年前,当时的英国就是今天的美国。而且英国给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财富是很少有国家能够做到的。无论是从制度创新(今天的民主框架、议会、政党、宪政等制度)、技术创新(工业革命),还是从文化方面(英语等),都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对英国有全面的认识,不仅看今天,同时也要看昨天和明天。
讲到国家认同,对许多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对于英国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英国国家的身份认同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去英国化”(de-Britishization——作者自造的新词汇)的趋向。我们知道,英国由四个地区或部分,即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其正式国号“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概是世界上国名构成最为繁复者之一。其国名简称“英国”更是多种多样,有不列颠(Britain)、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或U.K.)、英格兰(England)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以“不列颠”指代“英国”最为普遍。在英国,对英国国家身份的认同在四个地区并不一致。英格兰最为坚定,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民族主义诉求日益强烈,北爱尔兰刚刚实现和平不久,国家认同问题尚未成为当地居民关注的主要问题,但北爱走上与苏、威两地的相同道路只是时间问题。而原先曾是英国一部分的爱尔兰更是在上世纪20年代就宣告独立,与英国分道扬镳。因此,前有爱尔兰的先例,现有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区权力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加上英国在体育方面早有分为四个代表队参加国际比赛的现实(英国的第一运动——足球就是如此),英国在若干年后分为几个国家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实际上,许多英国本国的学者写了大量的著作,论述英国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的巨大危机。
同时,英国虽然身处欧洲,但是却对欧洲更缺少认同。由于英国的岛国特性和与欧洲大陆国家在历史上的复杂关系,英国人通常英吉利海峡对岸视为“欧洲”,本国则不属于欧洲的范畴。英国公众中对欧洲不够信任者的比例相当高,同时对其他英语国家在感情上有相当亲近。
虽然欧盟交款额居前3位的是德国、英国和法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一直未能跻身于欧盟的决策核心,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法德轴心的手中。为了改变英国对欧洲事务的态度,以便为英国在欧洲问题上赢取更大的利益和发言权,布朗在外交上采取了更注重平衡的外交政策,因而对欧洲事务采取了更为积极的立场的行动。布朗里斯本峰会上积极促成了欧盟新条约——《里斯本条约》的通过,并一改工党必须就欧盟条约举行公民投票的原有立场。
关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前景,潘兴明教授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历《里斯本条约》的达成和英法德新领导层的出现及其关系的重建,英国和欧洲一体化的前景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其一,欧盟决策核心和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法德轴心有可能被英法德三驾马车所取代。三国新领导人的关系已大为改观,英国的影响力正在上升。其二,欧盟的内部运作方式将作必要的调整。欧盟的精英政治与普通民众的隔阂十分明显,官僚主义盛行。因此,普通民众的参与和作用有望得到加强。同时,英国仍然会坚持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英国由于在欧洲国家认同、现实利益冲突方面的原因,同时受到一些重要因素的制约,英国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立场不会在短时期内发生重大变化。
包承柯:美国总统选举的政治分析
在美国大选紧张进行之际,国关院副教授包承柯博士做了“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分析”的报告。由于美国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被世界广为关注。中国更为关心的是美国新总统的对华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虽然国内一直关注着美国的大选,同时对于大选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国内的选举研究主要是侧重在制度方面的静态分析,而从选民投票行为的动态分析却并不多见。包老师希望通过对美国选民投票决定的政治分析,开拓微观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包老师在研究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选民的态度发生变化?这种因素的作用是否会持续到大选日,或只是非常短暂的现象?选民依据什么因素作出决定投向奥巴马或者麦凯恩?影响选民作出选择的因素是单一选举中出现的特殊因素,还是多次选举中出现的共同的长期因素?
包承柯老师首先为师生们对选举研究的各种理论分析作出了归纳和梳理。主要分为三大学派:哥伦比亚学派;合理选择的分析学派和密歇根学派。哥伦比亚学派强调选民的社会属性对选民投票的影响,合理选择的分析学派是用经济学中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分析选民的理性投票方法,密歇根学派强调政治心理对选民的投票决定的影响。在具体分析了这几个学派的主要理论之后,包承柯老师作出了整体的评价:哥伦比亚学派无法解释四年一度经常变动的选举结果;合理选择的分析理论要求每个选民知道政策的好坏,但一般的选民无法获得这么多政策上的知识;密歇根学派的思想从60年代就开始风靡美国,其政治理论观点对美国政治学界的影响很大。
在进行了这些理论上的分析之后,包老师具体分析了本次大选的动态情况。从选民的族裔分布、党派偏好、年龄、教育程度、宗教、性别等方面,来分析奥巴马和麦凯恩的支持者。同时也分析了奥巴马和麦凯恩的政策主张对选民投票的影响。他特别指出了奥巴马在高学历的人士中所获得的支持率远高于麦凯恩。奥巴马所提出的“改变”的口号的影响力很大。总体而言,两党的架构仍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巴马的支持者多于麦凯恩。但是美国大选仍然是处于一个变动的过程之中。包承柯老师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我们开拓了一种新的研究美国选举的路径。
刘军:从俄格冲突看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特点、动因与未来
刘军副教授高度概括了俄格冲突问题。他指出俄美关系是合作与冲突的关系。俄格冲突的动因是:1.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要脱格入俄;2.格鲁吉亚要脱俄入欧;3.俄罗斯要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外高加索地区的主导。而更为深层的动因是:1.北约东扩与反东扩;2.遏制与反遏制(90年代俄美关系的过程);3.亲美与反亲美。
关于是否进入新冷战时代,刘军老师认为目前没有冷战的背景,而且当前冲突各方没有冷战的意愿。经典的冷战,是集团式的对抗,是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现在都不存在这些因素。
余南平: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具有经济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学术背景的余南平副教授,就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余老师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一直都存在,只是在去年和今年变得更为严峻。问题的本质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他从中国经济中的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架马车分析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从投资来看,中国可以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少,特别是效益高、回报高的项目减少。余南平老师指出,中国在1999-2003年投资了许多港口,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大规模出口打下了基础。同时中国的高速公路网也基本搭建完毕,现在剩下的就是铁路建设。从消费来看,中国30年经济的增长,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大多数国民的富裕,中国大部分人的财富增长有限,消费跟不上。中国的消费主要是1.5亿城市市民,但是全球性的经济困难,也让这些人的消费能力下降。收藏品价格的下跌就是一个反映。从出口来看,亚洲许多国家都在贬值,如韩元等,这对于中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竞争。余老师指出,土地制度的改革、对8亿农民消费能力的释放,将是中国下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期盼着新一轮的深入改革。
章慧南:胜任素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如何考核学生?哪类学生是优秀的?国关院培养学生,有哪些素质是十分必要培养的?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章慧南教授从人事培养的角度,从个人的竞争力、在组织中的协调、动力激励、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讲演。
章老师指出,在一个组织当中,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他特别指出了狼比狗强壮,但是生存下来的、大规模存在却是狗。
权力是多种的:有专业的权力、信息的权力、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人际关系权力、暴力。章老师指出,必须正确使用权力,专业权力和信息权力是比较好的,应该避免后面几种权力的运用。
效率是衡量素质的关键指标。但是为了达到一个好的效率,需要:权力、意愿、积极性。其中如何调动积极性是关键,建立一个稳定的积极的情绪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对自己说:我是好的,我是有能力的。
高晓川:转轨的成本
具有丰富的驻捷克使馆工作经历的高晓川老师,就捷克的转轨及其成本问题作了专题演讲。高老师指出,在2004年左右,东欧国家基本上完成了转轨,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考虑转轨的绩效和成本的问题。高老师指出,衡量转轨绩效的标准之一,应该是效率。这也是东欧国家考量本国转轨的重要指标之一。东欧国家认为,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的企业,只要能提高效益,就是好的转轨。捷克人常常会提到斯卡达汽车厂的成功经验。这个汽车厂在转轨前是国有企业,经过私有化之后,今天已经成为东欧的第一品牌,创造了大量的税收。所以,捷克人不认为私有化危及到了国家的安全,相反,经过私有化后,随着效率的提高,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反而增加了国家的实力和利益。
高晓川老师还进一步探讨了转轨的广义成本和狭义成本的问题。他指出广义成本包含很多指标,比较难于衡量。狭义成本指的是政府为银行、国企的私有化所支付的财政支出,这是可以加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