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观察:俄
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之一。近几年来,在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中,俄罗斯凭借能源出口,强劲地拉动了其经济增长,为其黄金外汇储备的增长、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社会福利的改善和民众工资收入的增多都带来了充裕的保障。但是,2008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暴跌,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战略面临新的挑战与问题。 “能源化”的两难抉择
过去的几年,俄罗斯经济受益于能源大量出口和国际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又导致俄罗斯“石油美元”大幅减少。可以说,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能源化”,使俄罗斯经济增长面临一种利弊两难的选择。
从“利”的角度看,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不仅获得了经济增长的来源,为其转型后国家经济走出转型危机,实现经济恢复与快速增长提供了资金积累,而且使俄罗斯能够在国际政治舞台大打“能源牌”,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并为俄罗斯未来的经济崛起,奠定了经济实力基础。
过去的10年,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俄罗斯原油及资源品出口价格不断攀高。俄罗斯依靠国际市场的高油价,积累起比较厚实的“家底”。数据表明,俄国家外汇储备由2008年1月1日的4778.9亿美元增至2008年8月1日5959.02亿美元。即使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油价暴跌,2008年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同比仍然增长。根据俄央行的评估,2008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同比增长了32.1%,达1605亿美元;俄石油制品的出口收入达798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276亿美元。
从“弊”的方面看,俄罗斯依靠能源出口的增长模式,被认为是一种资源拉动型经济。一旦国际能源价格下跌,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将会大打折扣,呈现下降。俄罗斯这种经济由于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其经济增长的前景和经济发展的结构,始终倍受国内外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在国际高油价的支撑下,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状况的好转,均严重依赖于“石油美元”的推动。这不仅使俄罗斯经济难以克服其“结构性问题”,而且缺乏经济前行的国内经济动力,一旦国际能源价格下跌,世界石油市场需求不旺,俄石油出口也就很难保持“一枝独秀”,其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
俄罗斯政府也试图对这一利弊两难做适度调整。例如,在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俄罗斯政府一直在促进国内消费的增长,逐年提高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特别是,俄罗斯政府意识到,国际油价不会始终保持100美元以上的高价位,在石油价格过高攀升的时期,政府就建立“石油稳定基金”。自2008年8月以来,俄罗斯斥资约2000多亿美元,用于减缓卢布汇率下滑和反危机之用,此举的相当部分资金来源于其黄金外汇储备。
从俄罗斯政府的初衷看,俄政府试图改变这种依靠能源出口的经济增长,摆脱经济增长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依赖,从而实现以科技创新和内需拉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这确实需要时日和资金支持,而非一朝一夕所能转变。最为重要的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犹如“暴风骤雨”,来的如此迅速而凶猛,没有留给俄罗斯调整“能源化”经济增长的时日,国际能源价格就从暴涨转向暴跌。
危机笼罩下的俄罗斯
2009年俄罗斯经济放缓已成定局,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收入大大减少,使得俄罗斯经济增速大幅减缓,甚至出现停滞,而其能否缩短经济不景气的时间尚难预判。二是,国际油价暴跌,减少了俄罗斯石油出口的数量与价值,从而外贸总额和外贸顺差大幅下滑。三是,卢布走软,外汇储备持续下降,卢布兑美元汇率下跌了大约30%。四是,受油价下跌影响,俄罗斯股市几乎出现崩盘,2008年9月16日,世界油价下跌还导致俄罗斯股市被迫暂停,危机波及到俄金融和经济体系。
2008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快凸显俄罗斯经济“能源化”对其增长的诸多不利影响。危机之前,俄罗斯大约25%的关税收入和33.3%的外汇收入,都来自石油出口。从2008年7月起,国际石油价格一路下跌,国际油价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后,又急剧跌至2009年初的每桶40美元上下。
在国际油价暴跌的情况下,对俄罗斯经济贡献颇大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能源企业成为负债大户,他们的外债迅速增加,其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负债610亿美元、俄罗斯石油公司210亿美元、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77亿美元。因此,寻求政府资助并削减产量,成为各大石油天然气公司面对危机的通用手段。受此影响,俄罗斯原油出口数量也在下降。以2008年11月为例,该月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为1312.8万吨,比2007年同期下降17.6%。目前,俄罗斯政府已对油气公司发放了数额巨大的专项救助贷款,并自2008年12月起连续几次降低原油出口关税。
可以说,2009年俄罗斯经济仍在衰退边缘徘徊。俄罗斯一直以“乌拉尔”牌油价判断俄罗斯经济的趋向。按照其对油价下跌的判断,如果“乌拉尔”跌到每桶70美元时,需启动储备基金补充预算收入;60美元时,经常项目出现逆差,预算出现赤字;50美元时,预算赤字超过GDP的1%;40美元时,资本项目顺差难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尽管如此,事实显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俄罗斯一个国家既难以控制油价的大幅度暴涨暴跌,更对国际油价的走势无可奈何,再加上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恐慌情绪在俄罗斯的蔓延,俄只能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危机,避免国内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危机中的中俄合作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俄能源合作创造了合作的机遇和新的进展。2009年2月17日,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俄方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能源协议,俄罗斯的石油公司将以20年3亿吨的长期原油供应换取中方250亿美元贷款。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俄罗斯国内急需大量资金,是推动这项协议签署的主要原因。
中国具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俄罗斯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本来,中俄能源合作应该是互利双赢的合作机遇。但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在实际合作运作中,仍然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也使我们认识到中俄能源合作的艰巨性。
事实上,中俄能源合作就是一种机遇与风险的博弈。从近期看,由于国际油价的涨势难以预料,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拉动因素十分乏力。因此,这对中国来说,是中方购买俄油气资源是有利时机。中国应抓紧这一时机,使过去关于中俄能源合作中拖而未决的一些问题能够取得结果。从长期看,俄罗斯不可能总是实行能源出口拉动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一旦全球经济走出衰退,俄罗斯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俄罗斯将会继续对其发展方式加以调整。
金融危机也使中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实行加工出口型经济发展战略,使中国的消费与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市场,因而在逐渐向以国内需求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如果两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都将变化,那么中国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进口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危机给两国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机遇,两国都需要根据自身国情,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机。(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 )
来源:人民网-能源频道 http://energy.people.com.cn/GB/909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