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
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
郭小丽, 孙静萱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文明模式与俄罗斯外交” (08JJDGW26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巴赫金认为, 各民族文化都在历时与共时这两种对话格局中得到发展。但从中俄文化的总体发展特性来看,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发展以“我—我”的历时性对话为主, 而俄罗斯文化则以“我—他”的共时性对话为主。前者是形成中国文化连续性特征的原因之一, 后者是造成俄罗斯文化断裂性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
0. 引言
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 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前。虽然也曾有游牧部落侵入并建立了某些王朝, 但最后都被汉化。俄罗斯则不同, 它始终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摇摆不定。988年, 古罗斯接受了基督教, 成为西方世界中的一员; 但接下来蒙古鞑靼二百多年的统治又给它烙上了难以抹去的东方文化印记; 18世纪, 彼得大帝的改革再一次将俄罗斯拉入西方文化的世界; 十月革命后, 苏联成为政治意义上东方阵营的领袖; 上世纪90 年代, 西方的民主瓦解了这个东方世界的领袖, 于是, 俄罗斯重返欧洲的呼声得到了广泛响应。作为一个文化上后起的民族, 俄罗斯的文化在一次又一次的东西方文化冲击下不停地发生着断裂和突变。中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谈到过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与俄罗斯文化的断裂性问题。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A. Toynbee) 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指出, 中国文明属于独立文明, 而俄罗斯文明是附属于希腊文明的“卫星”文明。(2005: 50 - 53) 他认为, 中俄是目前为止世界上仅存的两个大一统国家的“标本”。中国历史的发展通过自我的“阴”“阳”交替, 达到了自然的平衡和稳定, 其中文官制度的作用功不可没(汤因比,2005: 287、279) ; 俄罗斯则在与西方交往的历史中发展(汤因比, 2005: 352 - 357)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 在《全球通史》(第七版) 中慨叹, 中国文明最大的特点是统一性和连续性, 哲学经典成为“官方教义”是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的动因之一(2005: 155 - 160) ; 而俄罗斯的辽阔疆域与文化上的“马赛克”现象形成一种二元对立格局, 这是该国瞬间解体的原因之一(斯塔夫里阿诺斯, 2005: 441 - 451) 。
造成中俄文化各自发展特性的内在机制究竟是什么? 中俄学者分别对本国文化的发展特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庞朴先生认为, 亦此亦彼、不走极端的三分法至思模式是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5: 159 - 270) ; 洛特曼在《文化与突变》一书中指出, 俄罗斯文化持续断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其内部的二分结构( Лотман, 1992: 147) 。这种结构后来被孔达科夫( И. В. Кондаков) 称为“对撞” ( взоимоупор) , 俄罗斯习惯在对立的两种文化中做出“非此即彼”的极端性抉择, 正是这种二选一的两分法至思方式使俄罗斯文化不停断裂。(2007: 481 - 491) 巴赫金多次谈到中国文化问题,尽管很少直接将中俄文化进行对比, 但其对话理论却为中俄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