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系列协议夯实“战略协作”
中俄系列协议夯实“战略协作”
2009年10月14日 08:35:16 来源:解放日报
形容此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成果丰硕”这个词名副其实。通报导弹发射、油气核能合作、40多亿美元经贸协议……合作内容涵盖广泛领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无疑因这次会晤而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军事互信达新高度
与以往历次总理会晤相比,这次会晤的一个最大亮点是,两国就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发射达成协议,这可谓双方在安全领域上的“战略协作”取得一个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表示,这体现了两点:一是双方战略合作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弹道导弹发射属于一国军事战略中的核心机密,现在中俄在这方面进行通报,没有彼此间的信任是无法做到的”;二是表明中俄总理会晤机制也在发生变化,以往的会晤往往侧重经贸,但实际上战略、经济是难以分割的,彼此可以互动、互相促进。
“两个国家相互通报发射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在国际上并不多见。这一方面显示了双方政治互信的提高,同时也有实质安全意义。”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胜说。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壮志也表示,这说明两国的军事互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虽说通报到什么程度、能够透露多少细节目前还不清楚,但是这种友好姿态对于推动双方军事合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能源合作入新阶段
凡俄罗斯领导人出访,随行者中最抢眼的就是庞大的能源团队。普京总理此次访华也不例外,不忘带上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巨头。从成果来看,普京总理的“能源推销”没有落空,中俄在能源合作上也更上一层楼。
石油合作方面,双方一致同意将深化石油领域上下游一体化合作,确保中俄原油管道2010年底前全线贯通并于2011年起稳定供油,扩大铁路原油贸易。在天然气合作上,中俄签署了天然气合作路线图,并决定东西两线同步启动,并于2014年至2015年供气。中俄还成立了首家合资天然气石油公司,并获准控股俄罗斯的天然气田,这至今还是绝无仅有的。
“之前,中俄双方在石油合作方面进展较快,相比之下,天然气合作一直悬而未决。这次双方不仅是政府达成意向,而且主要骨干企业也参与进来,并且达成了关于推进上下游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新阶段,双方合作领域在扩大、成果在深化、前景具有可持续性。这同时也标志着中俄双方的政治互信达到一定水平。”冯绍雷说。
关于中俄天然气合作,尽管不存在地缘政治上的障碍,但之所以一直磕磕碰碰、悬而未决,实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比如,俄罗斯从西西伯利亚向欧洲供气,从东西伯利亚向亚洲供气。但东西伯利亚的设施和环境比西西伯利亚要差。此外,有关供气价格也始终困扰着中俄双方。冯绍雷指出,俄方此次决定向中方供气显示出俄方的诚意。中方也同样如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方采取了合作的态度,比如向俄方提供贷款和推进上下游合作,中方没有“落井下石”。事实上,通过达成的一系列文件,中国国内的天然气市场将向俄更大规模、更深度开放。
孙壮志也表示,中俄天然气合作能取得今天的进展很令人欣慰,这表明在新的条件下双方因势利导,采取变通方式,互利互惠。
贸易结构起新变化
一国提供低端商品、一国依赖能源出口,这不是长久之计。此次签署的多项成果文件表明,中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虽然能源主打格局未变,但是中俄优势互补正在显现。
比如,两国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境内组织和发展快速和高速铁路运输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制造”的高铁技术将被引进俄罗斯。
冯绍雷指出,在高铁项目上,中国在价格、劳动力保障等方面有优势,而俄方也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双方合作正在向体现较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当然,要彻底改变中俄传统贸易格局仍需艰苦努力,但现在已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对中国来说,通过一系列协议,许多合作将以项目的形式进入俄罗斯,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赵华胜说。
相比热络的政治关系,中俄经贸发展一直相对滞后,然而,这次双方在经贸领域签下了40多亿美元合作项目的大单。尽管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国贸易不免受到影响,但专家认为,中俄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和潜力。比如对俄罗斯来说,除了想保持能源产品的持续出口外,还希望出口附加值更高的机械产品。而中国对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也是有需求的。
在人文交流方面,此次中俄总理还商定尽早建成两国文化中心。这些年虽然中俄一直在加强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但总体上还是不够,缺乏系统性。为此,赵华胜指出,如果设立文化中心,双方就有专门机构来加强相互间的文化、文明、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关于互设文化中心,冯绍雷透露说,双方将提供法律和人员上的支持,这对于提高双方了解和认知水平有促进作用。
“能在众多互利共赢的领域达成合作意向,这为巩固双边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更高层次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孙壮志总结道。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