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国家战略
危机与国家战略
李兴
战略思想,由来已久,中国古已有之。但“战略”一词,则先源于西方,后经由日本传入中国。“战略”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由最初的纯军事概念发展到超军事概念,由最初的限于战时的概念发展到囊括和平时期。英国学者称之为“大战略”,法国学者称之为“总体战略”,美国学者发展为“国家战略”。其实,所谓国家战略,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宏观构想与总体规划。国家战略既涵盖国内,也包括国际。此次金融—经济危机对各国国家战略的影响是深远的。
美国是此次金融—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遭受了重创。过去布什政府反恐第一,反恐优先,相对轻视国内民生。此次危机使传统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以及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理念大为失势,颇遭诟疑。奥巴马受命于危难之时,实施“新政”,对国家战略实行调整。第一要务是经济,第二要务是经济,第三要务还是经济。反恐不再第一,下降为第二。救市、刺激经济、提高就业率、防止美元失去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尽早走出经济衰退,成为奥巴马政府的当务之急。在国际上,提出和实行“巧实力”外交,从过去咄咄逼人的攻势和扩张转为相对谦虚低调的收缩和守势,修补、调整与俄罗斯的关系,稳定与中国的战略互动关系,加强与欧日的战略联盟关系,从过去的追求“世界领导”到谋图保持“世界领先”。
尽管俄罗斯没有加入世贸组织,但也没能独善其身,相反,俄罗斯遭受金融—经济危机的打击是“金砖四国”中最重的。俄罗斯GDP总量有下滑至世界前十名之外的危险。油价下跌,国家财政收入锐减,赤字大增,普京总统任期内的稳定基金也无济于事,人民生活大受影响,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梅普组合”面临着考验。金融—经济危机暴露了俄罗斯经济的脆弱,俄罗斯大国复兴的进程遭遇一定的挫折,有可能延缓。俄罗斯国内致力于克服金融—经济危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国际上反对美国的单极独霸和对俄围堵,致力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多极化,反对美元的惟一世界货币地位,致力于包括卢布在内的世界货币多元化,是俄罗斯近期不变的国家战略。
欧盟和日本是发达经济体,遭受金融—经济危机的波及和影响很大,陷入了衰退。其能量和影响力都受到了限制。欧盟内部致力于整合,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消化”东欧新成员,加强欧盟凝聚力,外部致力于扩大欧盟在国际金融—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特别是决策权,提高欧元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对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形成挑战。就单个国家而言,日本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手中持有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数量的美国国债,其资源和市场对外依存度极高。日本的战略是不仅要与美国形成军事政治同盟,而且要结成金融—经济同盟,日本愿意与美国“捆绑”在一起,以共同应对危机和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日本坚定支持美国和美元的国际地位。
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受到了金融—经济危机的波及和影响,失业率上升,然而仍保持了一定的经济增长,表现为一枝独秀。中国在国内,积极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外,倡导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中国模式影响不断扩大。中美G2是美国人主动和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美国“巧实力外交”的实践,不排除有忽悠中国的可能。中国既不接受,也不认可,保持着清醒而理性的头脑。
可见,在始料未及的金融—经济危机面前,各国都在调整战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借势谋利,或主动或被动地予以应对。只要思想上形成共识,行动上相互配合,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危机或迟或早会成为过去。但各国遭受了损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教训是深刻的:美国的实体、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监管大有问题,传统的自由放任并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高消费并非经济发展的不二法门,“国家干预”也具有自己的合理性和生命力。俄罗斯、巴西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特别是俄罗斯依赖能源价格的“卖血经济”结构,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造。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人口众多,内需很大,要谨防对外依存度过大,乃至有被“绑架”的危险等等。这些教训世人应该反省,吸取,并引以为鉴。
中国财经报 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