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国际格局
危机与国际格局
李兴
5
所谓国际格局,是指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关系的结构,其基本内核是大国和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它既是国际力量对比关系的内在结构,同时也是各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所形成的各种战略关系的总和。国际格局既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同时也是动态的。当今的国际格局,有“相对大国”说、多极说、无极说、后战国时代说、后美国时代说、国际权力格局扁平化说等等,然而,最流行的仍然是一超多强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特别是大国之间经济状况、经济实力的变化或多或少、或迟或早要反映到力量对比中来,反映到国际格局中来。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对美国一超地位打击是很重的。可以说这是全球范围内继苏联解体以后超级大国的第二次和平衰落,也是冷战结束以来惟一超级大国的首次明显的实力衰落。美国的实力和形象、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大受影响,美国不败的迷信被打破了,它迫使美国改变战略,从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攻势调整为收缩、多边主义,甚至提出了G2中美共管的说法。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组成的“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在国际金融、经济、政治中的影响不断扩大。然而,本次金融—经济危机不是一次性的、结构性的危机,而是功能性的危机,它并不能使国际格局、国际结构发生革命性、根本性变革,仍然只是局部性的而非全局性的调整,虽然调整的规模、力度比较大。虽然经历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洗礼,力量对比在发生变化,国际格局在向不利于单极独霸的方向发展,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没有彻底重新洗牌。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包括其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美国制度的适应和创新能力,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与之抗衡。国际格局在发生从一超多强向多强一超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的意义非同一般,非常深远,绝非“一超多强”和“多强一超”前后顺序的变化那么简单。
金融—经济危机的确大大推进了多极化进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在迅速提升。然而,不能过高估计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中美G2之说与其说是对中国的抬举,不如说是对中国的忽悠。G2说是美国主动提出、然而并不情愿的,纯粹是美国为了脱困再兴、需要中国帮助而实施“巧实力外交”的实践。中国并不具备所谓G2所要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何况G2说与中国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理念不符,中国的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俄罗斯在经历了“普京中兴”以后恢复了其全球玩家的地位,然而金融—经济危机的打击甚至不比西方国家差,其能源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其大国复兴的道路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印度和巴西,离独立一极的实力和影响仍然有相当的差距。
当今世界出现了一个不符合西方传统势力均衡和联盟理论的国际政治现象,即尽管有对美国霸权的不满,有时还很强烈,但并未形成反对美国霸权的国际联盟。一则是因为美国霸权有自身的特点,其次,是潜在的反对者各有不同、甚至相悖的国家利益。再者,各国与美国有这样或那样的紧密关系,尤其是经济联系,人们对超级大国的心态比较矛盾。各国对美国的政策也陷入了悖论。一方面,各国主张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对美国单极独霸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又担心美国霸权衰落引起世界动荡,形势失控,遂又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美国和美元的霸主地位。
在国际格局方面,美国的教训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过度扩张、过度消费而无节制、无监管,必然付出代价,自由资本主义碰得头破血流,美国的形象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对于亚欧国家来说,要避免成为危机的牺牲品,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既不能消极、盲目,听天由命,又不能不管不顾,坐井观天。美国既有转嫁危机的条件和经验,也有转嫁危机的成功的先例。危机的最后结果,反倒使自己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各国要做到国际权力和义务的平衡,推动国际格局自然、平和地前进,顾全大局,以人为本,和谐团结,共克时艰,才是世界发展的大道,事关人类幸福的正确选择。
中国财经报 200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