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助推中俄油气合作
基建助推中俄油气合作
■见习记者 童彤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中俄油气管道建设目前正处于建设期,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管道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将会助推中俄未来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预期作用将不可小视。
石油管道开工建设
作为中国油气进口东北方向的一条战略要道,中俄石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穿越中国边境,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止于大庆末站,管道全长103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计划2010年底投产。俄罗斯境内段工程已于今年4月27日开工。中俄石油管道俄罗斯境内段长约63.4公里,黑龙江穿越段长1.5公里,中国境内从漠河至大庆段长965公里。
“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对于未来中俄石油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员王晓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俄罗斯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主要的产油和产气大国,与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合作将为我国的能源运输以及储备提供保证。
管道的建设为运输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王晓明说,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海上运输四种主要油气运输渠道,其中海上运输风险性高,对马六甲海峡依赖度也极高,开辟陆路运输通道对于能源运输安全是非常有意义的。
据王晓明介绍,我国油气主要源于中亚地区,而俄罗斯与中亚有着很深渊源,又同时具备丰富的油气资源。他说:“中俄的油气合作与中国对中亚的油气进口一样,都有着促进进口方式多元化的作用,相比中亚石油以及天然气进口步伐的加快,中俄双方应当加快努力,尽快促成在油气领域的全面合作,以达到双赢的互利局面。”
此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中俄石油管道最终得以落实是中俄双方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背景下作出的理性选择,其效果是双赢的。
她说:“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大国,正面临着出口多元化的问题;而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大部分石油进口通过马六甲海峡,海上运输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很大,陆上管道运输有利于石油供应稳定性的增强。”
中俄能源合作的有利机遇
相对于中俄间的石油合作,天然气方面则显得有些阻滞。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教授成键认为,中俄天然气合作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有以下因素造成:第一,中国国内的能源结构尚未调整到位;第二,俄罗斯对管线盈利前景疑虑重重;第三,俄罗斯天然气开发(尤其是远东能源管道一体化建设)进度滞后,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亚太地区能源需求。
“即便有着诸多不利因素,但是中俄间的能源合作还是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的,不仅是现在的石油合作,未来的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同样如此。”王晓明说。
中俄间的能源合作究竟有着哪些有利的机遇?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产业经济研究室国际能源问题专家、副研究员徐小杰。
他认为,由于近两年的国际能源竞争趋势,中俄之间已经出现了新的有利于双方合作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现在来看,欧洲的天然气需求有所缩减,俄罗斯对欧天然气出口面临压力,这无疑会促进俄罗斯的出口多元化。
其次,今后俄罗斯必然加快东部油气资源的开发步伐,加快实施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促使俄罗斯重视东部市场,为中俄合作提供了机遇。
最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签署40亿美元贷款换天然气的协议,对俄罗斯与土方调节关系和谈判具有现实的重大影响。
“这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拓展在俄罗斯和中亚的合作领域。”徐小杰说:“中国应该根据当前的形势,加强与俄方谈判的主导性,确保达成有利条款,通过长期、全面的合作,赢得战略优势。”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59324&cid=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