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雷:奥什之乱
2010年06月23日07:49 来源:《东方早报》
http://opinion.hexun.com/2010-06-23/124036022.html
在吉尔吉斯斯坦危机爆发阶段,各大国表现出异常谨慎和不愿轻易介入的态度,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一个多年来未见的新格局。
最近发生在吉尔吉斯斯坦南方首都奥什的这场动荡,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混乱,方始渐渐地平静下来。
这场当地20多年来未见的大乱,由娱乐场所的族际斗殴所引起,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付出了至少208人丧失生命、2101人受到伤害的沉重代价(伤亡数字尚在更新中)。在奥什和贾拉拉巴德地区这两个吉尔吉斯族人和乌兹别克人聚居的地方,大量的房屋、资产受损害,大批外国移民被送回国内,奥什城70%的房屋被烧毁。目前形势虽稍趋稳定,但是,很多专家认为,这将会是吉尔吉斯斯坦长期陷入动荡局面的一个先兆。正当吉尔吉斯斯坦南方开始趋于稳定之际,又传来吉尔吉斯斯坦北方,甚至于就在离开首都比什凯克仅60余公里处的城市中,出现了可能继续发生骚乱的新迹象。
根据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西方大量媒体的报道,此次动乱被认为与下野总统巴基耶夫在伦敦的儿子马克西姆·巴基耶夫的策动和组织有关。前总统巴基耶夫刚刚在今年4月7日的政治动荡局势中被迫离境,现居留于白俄罗斯。然而巴基耶夫坚决申明:此事与他家族的活动无关,现有的说法纯粹出于诬陷。
尤为令人关注的是,这一次骚乱直接就发生在每年6月例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开会之际。因此,骚乱的发生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威望与影响的直接挑战。
不管这场动乱背后到底是谁在进行策划和组织,这场动乱都预示着中亚地区一个新局面的出现。
吉尔吉斯斯坦动乱与5年前“郁金香革命”时期的形势不同。当时是在大体上没有流血冲突的背景之下,以前任总统阿卡耶夫的出走为背景,终结了当时的吉尔吉斯斯坦政治更替的过程。而这一次伤亡明显,目前,街头动乱虽然有所平息,但秩序依然混乱,大量武器在民间流散,这预示了当前吉尔吉斯斯坦局势的复杂化。有人认为,动乱期间吉尔吉斯斯坦的局面已经相当临近内战的边缘。
同时,这场动荡不仅是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这两个民族和部族间的矛盾冲突,族际间冲突往往只是背后政治较量的前奏曲和牺牲品而已。按照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方面的论断,这场冲突远不止是族际冲突,已充分表现出是在下台总统巴基耶夫家族和周围人等的策动之下所爆发的一场不同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血族复仇。
巴基耶夫当总统五年来,已成为了吉尔吉斯斯坦南方的“所有者”,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命脉都掌控在巴基耶夫手中。在4月7日巴基耶夫被反对派赶下台后,据认为,其家族和周围人士不甘心于失败,铤而走险,遂发起反攻。不过,俄罗斯方面的中立专家认为,并不能够只是将罪责归于巴基耶夫一人,临时政府同样要对动乱局势的蔓延负责任。
这次动乱表明,围绕着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局势的演进,各相关国家在中亚的关系格局日益复杂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虽然俄罗斯、美国等各大国多年来已经很深地介入吉尔吉斯斯坦局势,但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危机爆发阶段,各大国表现出异常谨慎和不愿轻易介入的态度。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事件当事国多次吁请俄罗斯出兵帮助,但俄罗斯却一直按兵不动。中亚各国之间原来互相纠纷重重,但在这次危机的关键时刻却都表现出有所克制的态度。美国、欧盟等方面在中亚危机进程中也始终持有低调姿态,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一个多年来所未见的新格局。
吉尔吉斯斯坦动乱局面表面上趋于平息,该事件超越国境的国际影响将持续存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宿怨将进一步加深;奥什地区接近于中亚政治与宗教形势最为复杂的费尔干纳盆地,在远远缺乏监控的情况下,参与动乱的来自各地的极端主义势力将游走各处,成为今后当地反恐的一大隐患;吉尔吉斯斯坦与英国之间关于是否引渡巴基耶夫之子——马克西姆·巴基耶夫的争论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影响双边关系;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在刚刚“重启”之际,虽有不少协调,但还是有可能因为吉尔吉斯斯坦危机以及马纳斯机场问题而重新陷入困境;在集体安全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组织影响力经受严重考验的背景之下,地区安全形势会进一步出现意想不到的复杂局面。
【作者:冯绍雷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