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雷教授在“后世博的中国影响”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冯绍雷先生在“后世博的中国影响”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2010-09-25 14:45: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谢谢(主办方的)邀请,也谢谢之前各位有趣的演讲。我的演讲内容将涉及到以下几点。第一,我将再次强调上海世博会的非物质遗产;第二,我将从专业视角,谈谈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认知;第三,我将简要谈一下上海世博非物质遗产中人的因素。由于时间非常有限,我就不再做理论分析了,只与大家分享几条实际经验。
下面我讲中文,我知道大山先生的普通话讲得比我更标准,但是我还是试一试。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什么是世博遗产。刚才各位发言讲得很好,对世博遗产的思考我们恐怕刚刚开始。我记得大概在半个世纪之前,有一个法国哲学家,也是人类学家,叫列维?斯特劳斯,他曾经花很多时间研究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什么呢?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的进步性的原则,以及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的多样性的原则,也就是说这两个原则之间,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是一个first priority(绝对优先权),这个问题难了他很久,最后他也没有得出结论。但是他说我们可以尽可能推动一件事,使得这两者之间,就是主张进步性以及主张保存多样性之间取得一个更好的平衡跟协调。它是什么呢?关键就在于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交往与沟通。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上海2010年世博会精神遗产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对中国人来说,这点很重要。也就是说,既要主张进步又要体现你的传统,这个很难。但是我觉得这届世博会上中国人做了尝试,大家都到过中国馆看到了那个《清明上河图》,那种富有震撼力的形象,我觉得它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告诉我们这就是中国,一千多年前的古都。同时,它告诉我们这是中国式的市场经济。很抱歉,跟亚当?斯密的、跟李嘉图的界定可能不太一样,也没有罗马法的那种对私人所有权private property的那种强调跟肯定。但是这是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基础、中国的传统精神和中国的东方式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一种市场。我觉得这就包含着一种有待人们继续去开发,去推进的怎么样追求进步,同时怎么样维护多样性,在这两者之间取得突破。我觉得这次世博会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包括一些细节上,我到国外经常有朋友问我说,听说这几年上海拆了很多房子。是啊,拆了很多房子,拆房子很可惜啊,因为房子都是古建筑,这个是遗产等等。我觉得在上海乃至中国城市化过程当中大规模的拆迁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但是至少我所知道相当部分的老建筑、旧建筑这不是在欧洲的那些老建筑跟古建筑,这是两个概念,两个意义上的事。所以呢,我觉得,比如说这次世博会它的城市形象馆中突出了一个形象,就是把新天地的一个创意园区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届代表大会的这个历史遗址组合在一起,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当然,我是说,我们在很多方面还要向世界上先进的标准学习,如何在追求发展以及保存遗产这方面要取得一个更好的平衡。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第二呢,关于这个世博跟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外部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认知啊,这个perception sometim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ality(认知有时比现实更为重要)。它比实际,认知它对你的印象、对你的判断、对你的看法,实际上比实际情况有的时候往往更为重要。中国人很务实,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说上海人能够变得更可爱、中国人能够变得更可爱,可能我们这个世界、中国的外部环境能够变得更协调。最近,我们知道有些声音跟整个世博的这么和谐热闹的气氛也有一点不太协调,比如说在东海、在南海会发生一些争执。我觉得如果我们从世博这个角度去看,许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是说我们怎么本着一种相互尊重,尊重你的传统,尊重你的发展的权力跟资格,如果真正的大家在心灵上加以沟通,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好解决。这也是世博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比如说,我们的年轻人,媒体上经常批评年轻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上升。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年轻人的评价也是很公平的,他既有批评,但是他一旦看到某些现象他是赞赏的,他的态度也是毫不掩饰。比如说,在世博会的同时,我们知道,世界足球锦标寒赛正在举行,当我们看到日本足球队还有韩国足球队表现如此英勇,大家都觉得为亚洲人争光,这是亚洲的英雄,所以我觉得这些态势环境是能够改变的。最近我到国外去,经常参加了世博或是还没有到世博来的朋友们问我,说上海是一个那么奇妙的城市,真想去看一下。特别有些朋友他们的家眷、他们的亲属,曾经在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在上海待过,当时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当时比如说在俄国革命之后,比如说在欧洲发生战争之后,许多国外的移民,其中包括犹太人,包括俄国人,还有其他各色人等到了上海,上海人是怎么慷慨的、无私的,甚至冒着危险接待了这些朋友,当自己兄弟一样,我觉得这些美好的历史就是上海,也可以成为上海世博的一个遗产。这就是我说,我们怎么改变认知,我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过我是乐观的。为什么呢?我觉得整个认知的情况在改善,而且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不说官方关系如何在改善,有很多好听的话,在进一步发展。因为我来自大学,我要说一两句学术,比如说大家知道,以前有一个叫做费正清模式,美国人理解中国人,说中国人太古老,她是一个撞击反应模式,要撞击她她才能有反应。90年代后,我当华东师大人文学院的院长,我有幸接待了很多来自西方人文学界的朋友,他们告诉我这种观念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也就是不光是从西方立场,而且站在中国历史背景之下去体会中国的发展。所以,我告诉大家,我们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我们要让大家理解,而且外部的舆论正在越来越甚至更加理性地在理解中国。所以我觉得中国跟外部世界,我们之间的这种合理的认知完全能够建立。
最后,几句话讲讲人的因素。我觉得人的因素很重要,世博会最使我震撼的,我觉得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我说不仅是上海人,内地来自乡村、来自西北、来自山区老老小小一家人,有的时候上海住不过来,就住在沿线,住在苏州、住在杭州、住在其他城市,赶着来看世博。世博会就是他们的一个大课堂,他们从世博会当中受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国际教育。这种education(教育),我觉得是有史以来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也就是说,不光是上海人,北京人、广州人,而且当中国内地这么成千上万的人了解了国际社会,了解了原来人家也有那么伟大的文明和那么先进的创造,我觉得中国跟世界的和平发展是非常有希望的。另外,刚才大山说的好,我们不光是关注大国美国、欧洲、日本,同时世博会使我们看到了许多小国家,因为我也有幸收到许多小国的朋友们的邀请,去参加他们的国家开幕式,我很受感动。我们从这些小国家看到了一种活力,一种创造性,一种值得、非常值得尊敬的精神。
最后,我觉得,刚才讲到非物质遗产,我游历各国很多,但是我总有一个遗憾:纽约有大都会博物馆,巴黎有卢浮宫,比德堡有Эрмитаж(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也称冬宫),为什么上海除了自己历史文化的历史博物馆之外,还没有一个能够体现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伟大的博物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在考虑世博遗产、世博精神的同时,又留给了上海人需要做的一件事儿。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