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基地重大项目开题(二次论证)
两项基地重大项目开题(二次论证)
根据华东师大社科处的规定,基地重大项目立项之后,还需要组织专家进行二次论证,针对立项评审意见、项目实施路线等方面进一步加以细化,同时也就项目的管理进行说明。俄罗斯研究中心积极配合学校的规定,于2009年6月2日,组织了2008年度的两大基地重大项目的开题。
出席的专家有,华东师大社科处处长许红珍研究员,社科处副处长金武刚老师,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基地重大项目负责人,余伟民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姚海教授(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课题组成员陈波(华东师大历史系),杨成(华东师大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出席的专家有,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罗爱林(广西师大历史系教授),封安全(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中心博士,华东师大国关院、俄罗斯研究中心),郑润宇(莫斯科大学博士,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后)。
社科处许红珍处长首先强调了教育部、华东师大对基地重大项目的高度关注。教育部要求各个学校对基地重大项目组织开题,华东师大社科处希望能从教育部重点基地的项目中,产生基地的代表性的成果。许红珍处长指出,项目开题与项目申请不同。在项目申请时,在一些设计和论证中,难免存在着思考不周全之处,项目开题就是针对这些尚存的问题进行完善,以便产生高水平的代表性作品。许红珍处长也提出了对项目成果的要求,即能够有发表在高水平刊物上的文 章。
“文明模式与俄罗斯外交”,姚海老师负责。姚海老师首先介绍了项目写作的整体框架:历史、理论与当代。关于俄罗斯外交的文明要素,姚海教授概括分析了空间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军事强国思想因素、东正教因素和帝国体制因素等方面。姚老师指出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是:文明影响俄罗斯外交的路径。张建华教授提出,可以考虑单独设立一章,分析俄罗斯的欧亚主义问题。姚海教授认为,中国学者对于俄罗斯的认识是,以为俄罗斯(包括苏联),是忽东忽西德,但实际上俄罗斯始终是针对西方,西方是其重点,俄罗斯没有把自己主要精力放在东方。杨成老师认为,俄罗斯的文明模式和特征,既有中央核心特征,又有边缘特性。对于东方,俄罗斯人认为自己的身份是核心的,但是对于西方,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俄罗斯又处于边缘的身份。这种双重的身份与建构,影响了俄罗斯的对外态度和政策。欧亚主义太复杂,不适宜单独设立一章。目前国内有误解用欧亚主义涵盖俄罗斯外交。东正教十分重要。冯绍雷教授指出,需要多一些历史的写法。要从概念出发框架整个体系。最好是侧重一种方法。关于东正教,可以重点写一位外交家,深入地挖掘,以次为切入点,然后写出当时的时代,思想,社会生活与外交。冯老师同时还强调了发表文章的标注问题。
“冷战起源研究”,余伟民教授负责。余伟民教授首先对课题设计和思路进行了介绍。余伟民教授认为根据国际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课题的框架结构可以做微调,即将“冷战在亚洲”这一编放在前,“冷战在欧洲”放在后,同时还应适当增加第三世界和联合国等介于欧亚之外且与冷战起源密切相关的问题。考虑到冷战起源研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选题,所以如何创新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对于这个问题,第一,在课题最终成果的标题上,拟增加副标题:新史料、新视角和新思考;第二,在案例选择上尽量选择近年来使用新解密档案的新研究成果,主要是一些博士论文;第三在编撰形式上避免教科书式的体例,而采取剑桥史的体例以专题带问题;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在理论上突出两个方面,即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相互关系以及雅尔塔体制的转型。参加开题报告的专家纷纷就自己的专长和关注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冯绍雷教授指出起源研究的学术史还是要做好,这是我们提出创新点的起点和基础,有必要专辟一章节进行评述。课题组成员杨成博士认为冷战起源研究的一个创新点可以从底层的民意因素寻找,发现西方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张建华教授认为老问题新写法,创新是灵魂,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考虑以往被大家忽视的个案和问题,把他们吸收进来。姚海教授认为这课题章节的设计上,应该把新的思路和想法反映进去。社科处金老师在课题的管理方面提出许多建议,包括如果修改课题的设计要在确定新框架后及时报告教育部。最后,作为回应,余伟民教授认为大家的意见都很好,作为一个老问题,课题追求的是开放式的境界,求推进而不求总结,在思路、案例和结论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争取把这个课题做成基地项目中的一个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