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通史系列·俄国通史分卷主编第二次工作会议
大国通史系列·俄国通史
分卷主编第二次工作会议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组织的大国通史系列丛书写作项目,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负责其中的大国通史·俄国通史部分的写作与组织工作。近日,俄国通史项目细化大纲完成,并举行了项目写作者的见面交流会。
俄国通史的写作整合了华东师大、北京师大、陕西师大、广西师大、河北师大、苏州科技学院等高校俄国史领域内的知名学者专家力量,力争最终成果代表国内俄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争取站稳30年,形成话语权,成为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及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础读本。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担任 “大国通史系列”编撰委员会委员、《俄罗斯通史》主编。
2009年6月2日上午,“大国通史系列·俄国通史”分卷主编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宾馆会议室举行。
《俄国通史》主编、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召集、主持了本次会议。六卷主编全部与会:曹维安,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第一卷,从古罗斯到17世纪初);罗爱林,广西师大历史系教授(第二卷,1613-1763年);张建华,北京师大历史学院教授(第三卷,1762-1855年);姚海,苏州科技学院历史学系教授(第四卷,1856-1917年);余伟民,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第五卷,1917-1945年);冯绍雷,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第六卷,1945年以后)。
此外,俄罗斯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杂志社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列席了本次会议,其中包括,陈大维(原《解放日报》副主编,《俄罗斯研究》常务副主编),杨成(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研究》副主编),封安全(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郑润宇(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后,莫斯科大学博士)。
各分卷主编首先介绍了新的写作大纲,以及重点解决的问题和遇到的难点。经过讨论商议,达成了一些初步的决定。
一、分卷编撰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曹维安教授指出,第一卷的难点是存在着许多还不明确的问题,如斯拉夫人的起源、商业的俄罗斯还是农业的俄罗斯、如何看待金帐汗国的统治等。本卷的重点是俄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模式,目前西方对此的研究模式不适合,而中国的研究过于简单与含糊,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更为深入的分析。
罗爱林教授指出,第二卷卷的主要内容是,农奴制度的确立过程和“绝对君主制”的发端与确立。同时在原有的框架中,增加社会与日常生活这些社会史方面的内容。
张建华教授把第三卷定为“剧变的年代”(1762-1855)。这种“剧变”是在观念与潜意识层面的,是此后真正的社会与政治剧变的铺垫。研究角度与切入点是:公共空间、交往模式、现代观念、俄国与西欧的互动。本卷的难点是,俄国在这个阶段社会变迁的实际状况是什么?危机达到了什么程度?
姚海教授的第四卷,采取剑桥史的写法,突出专题。在本卷中,1881年是一个界线。1856-1881年是一个改革年代的社会变迁,是一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
第五卷主编余伟民教授,指出该卷的主要任务是,用现在的认识来理解苏联体系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政权初建、1921年危机、新经济政策、政治体制(如民族政策,特殊的联邦制等)和战争问题等。
冯绍雷教授负责第六卷的写作,主要探讨的是超级大国的兴衰。需要突破目前主要局限于事件研究的方法,特别是突出思想社会史,将其贯穿在其中。
二、会议初步决定
经过详尽而深入的讨论,会议就以下问题达成共识:
1、关于体例风格。
(1)表达方式尽可能接近(参照剑桥史的写法),突出主题,以问题为导向。
(2)章节的标题,需要进行提炼,把核心的概念与新意体现出来,可以是问题式的,避免教科书的表达方式,力求每一篇都有精彩的兴奋点。在不强求一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有个性化的表达。
(3)考虑参照现有《美国通史》做法,每卷确定1个足以容纳本卷内容或突出本卷亮点的分卷标题。同时,写作过程中尽量凸现每一卷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
2、关于注释。注释倾向于专著方式的标注,强调学术来源的可靠、明确;同时根据通史特点注意简约。
3、关于版式。需要弄清出版社的统一安排,是大版式的还是正常规模?考虑到注释问题,小开本可能会显得不够漂亮。
4、关于专题会议问题。可利用在各地的相关会议(广西师大的会议,华东师大的会议)举行附加的会议,进行研讨。规模不用很大,但就专门具体问题(如外交史,思想史,政治制度史等),邀请国内外本领域的知名专家一起参与,进行深入的交流。
5、2010年上半年,再举行一次贯通性的讨论会,增强整体性。
6、关于资料问题,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相互的资源与机会,包括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购买的大型俄国研究的数据库,以及利用部分老师的出国机会,购买俄文书籍。
7、通史的细纲翻成俄文,咨询俄罗斯本国专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