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同为东道主 景况大不同
来源:新闻晚报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2-06/07/content_819605.htm
同为东道主 景况大不同
2012年6月7日 新闻晚报 作者:朱静远
■采访对象:郑润宇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学者
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由乌克兰和波兰联合主办,开幕式将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而决赛地则在乌克兰首都基辅。
东欧剧变发生20多年以来,波兰和乌克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兰的政治、经济稳定,成为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欧盟成员国,并试图在欧盟舞台上积极发声。而乌克兰既没有平衡好与俄罗斯的关系,又没有很好地加入西方俱乐部,政局混乱,经济形势恶化。
【波兰】
爱和欧盟唱反调的“小阿弟”
波兰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加入欧盟以后,波兰一直都令法德主导的欧盟十分头疼。波兰政府与所有欧盟国家唱反调,如果不是因为波兰的反对,欧盟环境委员会本可以按照 “2050路线图”,通过更为严格的减排目标。
2007年欧盟峰会,时任波兰总理卡钦斯基还发出惊人之语,怒骂德国的纳粹大屠杀,抵制德国主办欧盟峰会。对此,德国立马做出了反应,表示愤怒。欧盟议会议长汉斯-格特·珀特林表示,波兰的言论“非常伤人”——在首次欧盟扩张中,德国是最支持波兰成为欧盟成员国的国家。
郑润宇认为,作为欧盟的新成员,波兰对欧盟的理解与其他成员国不同。欧盟各国的外交出发点各不相同,都不愿在外交主权上做出过多让步,欧盟内的强国希望以自己的声音作为主导,而波兰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愿意放弃自主权,波兰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在希望坐享欧洲一体化红利的同时,也将捍卫他们的主权和独立作为外交优先任务,这使得这些东欧国家本能地认为,只有帮助他们抵制俄罗斯影响的国家才是真正可以信赖的盟友,比如美国。
这直接导致一直强调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洲多次在外交政策上出现公开分裂。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上,欧洲就首次被分成了两大阵营:老欧洲反对美国,新欧洲在波兰领导下支持美国。2008年俄格冲突之后,这样的分裂再次发生,波兰对俄罗斯恢复帝国野心坚决反对,导致欧盟在调解冲突中遭受冲突双方的双重指责。
欧债阴霾中成为欧洲新亮点
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打击下,西欧国家陷入衰退之中,但波兰经济却 “异军突起”。
2009年,波兰是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欧盟成员国,波兰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十一位、欧盟第八。 2010年,波经济增势不减,增幅达3.9%,居欧盟成员国首位。 2011年,波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1.52万亿兹罗提,同比增长4.3%。预计今年在欧盟整体经济基本停滞下,波兰仍将保持2.5%的增速,为欧盟表现最佳者。
郑润宇认为,由于波兰有其独特、稳固的国家定位,东欧剧变后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机制。政治稳定、经济政策连贯,企业层面上又与西欧保持紧密的合作,所以波兰数年来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成为欧洲的新亮点。
1989年,波兰经济一度陷入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700%,国家财政巨额赤字、商品全面短缺,而居民在银行却有高额储蓄。在这种背景下,波兰采用休克疗法控制了通胀,波兰通胀率在 1990年下降到 250%,1991年降到 72%,1995年降到27.8%。 1996年,波兰经济终于恢复到1989年前的水平,成为中东欧国家中第一个经济复苏的国家。
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后,凭借低成本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外资。如今,波兰成为欧洲新的电子产品生产中心,以及各种服务中心的聚集地。
稳定发展,被赞为“欧洲最后的乐土”
2010年,波兰总统座机失事,总统和多名军政要员坠机身亡。尽管有评论认为,总统遇难将对波兰的政局产生深刻而长期的改变,甚至可能会改变整个波兰的政治前景。但事实是,波兰社会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波兰历史上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郑润宇说,“空难让波兰‘受了伤’,但影响还是有限。由于长期没有安全感,波兰很重视对政治、军事人才的培养。波兰没有将国家的发展维系在几个人身上,政治、经济又比较完善,可以说,政坛新陈代谢的能力很强。 ”
与动荡的欧洲邻国相比,这几年来的波兰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那就是“稳定”。受到经济成绩的支撑,波兰总理图斯克领导的执政党在去年的大选中轻松获胜,图斯克成为自1989年以来首位实现连任的总理。这样的平稳过渡,有助于保持波兰政府各项政策的连续性。
美国《纽约时报》曾对波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表示赞叹,称其为 “欧洲的最后一片乐土”。如今,强劲的经济增长、稳定的国内政局,再加上积极的外交努力,波兰已不再是欧盟中的 “小兄弟”。在英国与欧洲大陆时常格格不入的情况下,雄心勃勃的波兰正试图凭借其在各个领域的快速成长以及在欧盟舞台上的积极发声,成长为与德、法并行的新“三驾马车”之一。
【乌克兰】
过度“去俄化”造成负面效果
有人说,苏联解体时,最致命的一击莫过于乌克兰的离开。
基辅罗斯是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俄乌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联系——俄国沙皇曾用几百年的征战通过乌克兰打通出海口;苏联时期,乌克兰是大粮仓、兵工厂。 300多年的共同命运,使俄乌拥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记忆。
即使在乌克兰近年来积极 “去俄化”的背景下,俄罗斯的气息依旧无处不在。在乌克兰政坛,有压根不会说乌克兰语的政治家,但没有哪位政治家不会说俄语。
苏联解体之初,乌克兰强调身份认同。但由于长期受到俄罗斯的影响,过度“排俄”对乌克兰并没有明显的好处,反而造成了负面效果。“依靠俄罗斯,还是去俄化,两个选择对乌克兰来说都太极端,不明智,”郑润宇说。
乌克兰国内的乌克兰族人与俄罗斯族人原先相安无事,但橙色革命激化了两个民族的对立,使得乌克兰国内分裂严重,不少精英出走,对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橙色革命”让乌克兰更加倾向于欧洲式的民主,但是却给乌克兰带来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骚乱。在尤先科这位“颜色革命”领导者的任期内,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也搞得很僵,以致俄罗斯撤回了驻乌大使。“乌克兰的中央政权在历史上就比较散乱软弱,没有核心的领导,”郑润宇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没有把握好机会,转了体制却没有跟进措施。没有平衡好与俄罗斯的关系,又没有很好地加入西方俱乐部,乌克兰的政治混乱让民众都感到厌烦。 ”
经济衰退,本国货币飞快贬值
前苏联解体前,乌克兰在全苏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乌克兰宣布独立以后,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近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更使乌克兰经济陷入严重衰退,2009年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下降约14%,国债总额却增加了59%。此外,本国货币贬值——乌克兰货币格里夫尼亚一度是世界上贬值第二快的货币,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活深受影响。
“乌克兰的经济发展遭遇严重瓶颈,经济结构有限制性,没有可以支撑国家经济的产业,缺少可持续性的发展,”郑润宇一口气说出了乌克兰的一连串经济问题。
乌克兰拉祖姆科夫政治和经济研究中心今年的报告称,乌克兰仍处于政治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形势严峻。乌克兰市场经济被寡头垄断,破坏了中小企业自由竞争和发展的环境,导致就业率持续下降。乌克兰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0%,40%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乌克兰经济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能源。据俄新社报道称,目前俄天然气占乌克兰能源消费的一半左右。目前,乌克兰只从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进口天然气,进口价要高于多个欧洲国家。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此前曾表示,居高不下的天然气价格给乌克兰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俄罗斯将能源作为一种‘战略武器’”,郑润宇说。
为减少对外国能源的依赖,乌克兰着眼于开发本国的资源以及研发新的节能技术,不久前乌克兰还与一家德国天然气企业签署了天然气进口协议。
如何兼顾欧盟和俄罗斯是道难题
乌克兰独立后,欧盟和俄罗斯都力图将其纳入各自主导的一体化进程。乌克兰和欧盟历经5年洽谈,于今年3月底草签了准成员国协定,其中包括建立自由贸易区。这被视作乌克兰朝加入欧盟迈进的重要一步,但双方仍就一些议题存在分歧。
郑润宇说,欧盟要求乌克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其符合欧盟标准,经济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障碍。然而,季莫申科一案的出现恶化了乌克兰与欧盟的关系。
欧盟领导人将落实准成员国协定与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的案子直接联系在一起,后者因在2009年与俄罗斯签署天然气合同时越权被判在哈尔科夫女子监狱服刑7年。一些国家认为季莫申科案被政治化,但乌克兰当局予以否认。季莫申科被判刑后,乌克兰和欧盟最高领导人的接触明显减少。
“如果说,季莫申科一案是一道题目的话,乌克兰的回答在欧盟看来是不合格的,”郑润宇说。
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今年5月强调,与欧盟一体化是乌克兰外交政策的长期优先方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但乌克兰外交部长康斯坦丁·格里先科也表示,乌克兰目前将不再询问加入欧盟的前景。
此前有乌克兰学者认为,欧盟迟早会给予乌克兰联系国地位,但乌克兰能否从联系国转为正式成员国却是个未知数。如果乌克兰始终抱着加入欧盟的希望不放却又长期游离于俄白哈关税同盟外,到头来有可能损失惨重,被欧盟和俄白哈两个统一市场抛弃。乌克兰能否找到一条既符合国家利益,又能兼顾欧盟和俄罗斯立场的一体化之路,无疑将考验乌克兰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观点】
抵制不会有实质影响
欧洲顶级足球赛事“欧锦赛”马上开锣,但近日欧盟多国首脑的态度却让人觉得“煞风景”。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德国总理默克尔等欧洲多国政要日前表态,抵制波兰和乌克兰联合举办的欧锦赛。欧盟此举是为了表达对乌前总理季莫申科狱中遭“虐打”的不满。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学者郑润宇认为,将体育赛事与政治挂钩的案例此前也并不少见,“大型的体育赛事就像是一个宣传平台,抵制不会让赛事无法进行,也不是制裁,它只是表明具体问题上的立场。如果大家都来参与赛事的话,主办国面子上比较好看,但即使不捧场,也不会怎么样。和此前抵制奥运会相比,这次欧盟抵制欧洲杯不是一个级别的纷争。 ”
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美国等40多个国家出于对苏联的抗议,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1984年苏联及盟友以举办方 “对运动员安全没有保障”为由,抗议并抵制洛杉矶奥运会以此作为报复。德奥委会总干事费斯佩尔说,这两次抵制行动证明,此类行动毫无作用。
英国《金融时报》此前的社论以“欧锦赛不应该是政治足球”为题称,国际社会抵制今年的欧锦赛甚至剥夺乌克兰举办权的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一次性的国际社会抵制活动很难发挥什么效果。 1980年国际社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结果没什么效果。欧锦赛是体育,不是政治,不是任何人的“政治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