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雷:俄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再认知(下)
来源:东方早报
链接: http://www.dfdaily.com/html/51/2012/9/6/857200.shtml
俄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再认知(下)
2012-09-06 04:09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主任
“俄罗斯专家们提出,鉴于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因此,有必要发挥俄外交上的特长,也即通过中美俄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类似于欧安组织那样的地区政治与安全构架,发挥俄罗斯的潜能和确保其战略利益,实现其‘亚洲版赫尔辛基条约’的构想。”
对于后苏联时期的西伯利亚开发开放问题,俄罗斯各界的精英中有一部分人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关注和深入研究。他们已勾画了大体如下的当前状态与开发开放的建议:
发展情况参差不齐
与苏联时期的“兵营心态”大不一样,苏联解体以后,远东、西伯利亚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并不是简单地可以“衰败”、“下跌”等词语概括的。
(1)产业背景
在这一地区,凡是资源导向性产业,同时还有金属尤其是有色金属部门因为获得了对外贸易的机遇,所以尚能够维持发展。然而,机器制造和加工产业、 军工产业中的许多部门则陷于困顿。在西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秋明石油天然气产区城市出现了人口的增长,与其他衰退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增长还 是生活水平都要好得多。
(2)地区差别
从伊尔库茨克地区向东,情况就开始不一样了。贝加尔地区、外贝加尔地区、阿穆尔河地区出现了人口普遍的缓慢下降,无论在行政中心还是工业地区都 是如此,这说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吸引力和生活水平都比较低下。而处于与中国接壤地区的城市则属例外,不光当地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上升,而且边境贸易以及其他 与中国伙伴的交往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动力。在西伯利亚各少数民族共和国的几乎所有首都地区,包括并没有大规模工业基础的首都,也出现了人口增长。一般 而言,与此相应的情况是,在各行政区划之内少数民族围绕中心地而聚居的这一因素也会发生作用。
虽然,在哈巴罗夫斯克边区也同样可以看到和贝加尔地区一样的消极状况——人口下降不光出现在区域中心,也出现在工业贸易中心——但是,在滨海地 区则情况要好得多。比如,尽管符拉迪沃斯托克本身的人口在减少,但是这一现象是以卫星城——阿尔乔姆人口增长两倍为补偿的。在沿海的纳霍特加、乌苏里斯克 居民人口状况也是稳定的,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增长,但是人口并无下降的这一情况也说明了这一地区由于同中国和日本的经济交往使之情况不错。萨哈林岛上重复着 西西伯利亚地区区域内人口集中化的趋势:在各区域的中心人口增长,在其他城市则出现人口下跌。
(3)特困地区
在俄疆域的最东北部则呈现令人感到非常压抑的状况,人口急剧下降,几乎完全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前景。人口严重减少现象还出现在北方海域通道 东部的港口中心地带,以及与之相连的河岸港口地带。除了原子能破冰船“诺里尔斯克之镍”还在工作的杜琴科地区,虽人口也显著下降,但较之前者稍显好些。
总之,从人口和经济角度分析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次区域,可以划分出两种情况。几乎在所有的西西伯利亚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尽管有着这样那样 的问题,但是可以在俄罗斯新的经济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地位,而在外贝加尔地区与远东,除了个别一些城市因与中国和日本的经贸往来有不同情况之外,其他部分则 急需大规模的、有效的、快速推动的国家战略,以克服现有的人口下降和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急需推出进一步与东亚国家合作的整体构想,使现有的局部改善的 局面能够推广为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能源经济的作用
一般而言,对于能源经济的过多依赖是俄罗斯经济目前需要摆脱的问题,但是对于远东与贝加尔地区而言,尤其是对于苏联时期还尚未开发的地域而言, 石油天然气项目则往往成为当地发展的关键性动力。目前正在对当地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比如,2007年起由俄天然气总公司负责牵头的“东部天然气 项目”, 使得随“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加尔-阿穆尔铁道干线”这两条干线之后,在这一地区作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第三条干线有可能在未来的中期阶段 形成格局。这一条干线的建成将使得开发北方领土的进程大大地得以拓展。
“东部天然气项目”从西向东而面向雅库特方向的天然气管道,将与从东向西的来自萨哈林的天然气管道相连通。2011年秋天,已经建成了萨哈林 ——共青团城——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天然气管道工程。最近已经由天然气总公司“萨哈林-3”项目进行开发的新工程,乃是近岛大陆架地区规模 最大的基林斯克能源产地,这一项目的建成,将确保整个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的工业建设的需要。与“萨哈林-2”项目主要负责出口的情况不一样,“萨哈林 -3”主要负责本土的建设。与此相应,已经由俄罗斯石油总公司建成的“萨哈林-1”项目也将大大地同时发展和促进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样一来,“东部天然气项目”和这一地区第三条工业开发路线的确立有可能较大程度上改变远东的经济状况。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发展将会提出 怎样战略设计的要求呢? 当前重新围绕着外贝加尔和远东地区开放还是封闭正在开展又一轮大辩论。但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则是,俄罗斯巨大的能源潜能非常有可 能成为未来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
“远东、西伯利亚心态”
之所以称之为“远东、西伯利亚心态”,主要是因为不仅当地,而且莫斯科的精英尚未摆脱苏联时期的心态:将远东视为“前哨”,而将西伯利亚称为 “后方”。从这一心态出发而导致了将远东、西伯利亚封闭化、自给自足化的方针,也导致了从战略上对于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外部伙伴的不信任。这一方针经常会体 现在联邦层面的一系列有关远东、西伯利亚的发展纲要之中,这就说明这些想法是为联邦中央所接受的。主张开放的政治精英们痛惜地认为:这会整个地丧失与亚洲 邻居同步发展的机会。
这样一种心态的结果便是远东、西伯利亚人口的大量流失。甚至,俄罗斯人在中国的数量,要比中国人在俄罗斯来得更多。二十年来,当地居民从未从现 有政策和纲领中得到任何好处和希望,因此,就自然地用脚投票。而最容易离开的便是最有专业技能和经过职业训练的居民阶层。这样一种状态的延续实际上使得任 何一种发展纲领,根本上无法实施。
与东亚的互补性需求
俄罗斯人口急剧下降和经济陷于停顿的必然结果,是向东亚地区开放。这样一种开放远不意味着俄罗斯只是能够向东亚地区提供能源与原料。东亚的财富 增长已经到了从“素食”转向要更多地食用富于蛋白质的食品,需要更多地使用土地、林木、水,也需要更多地克服气候改变带来的挑战。这为俄罗斯发挥自己潜能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意味着,不光是产品加工业有可能得到发展,而且,包括高科技产品也有机会得到发展。同时,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各州、各共和国的大 片处女地将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前提则是能够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获得外来的资金;而且,中国也可以向俄罗斯出口节能技术和设备,一起来保 持远东西伯利亚的环境;进一步言之,中国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也可以在这一地区大有作为。
迁都:重新开发西伯利亚的关键步骤
俄罗斯专家提出,为了切实推动西伯利亚项目的规划和落实,不光是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而且,在当前威权体制之下的一个必要步骤,就是把部分 的首都功能迁移到西伯利亚的城市,尤其是需要迁移到远东。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类产业得到真正发展,遏制人口下降的趋势。俄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谢 尔盖·卡拉加诺夫甚至提出,如果彼得大帝在世,他一定会像当年迁都彼得堡那样,把首都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才是下决心发展远东的关键举措。就像1950 年代的巴西迁都巴西利亚,1990年代德国迁都柏林,以及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塔那,世界历史早就表明了这样一类迁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经济意义。只有在把首 都莫斯科的一部分功能移到西伯利亚城市去的情况之下,才能够真正吸引天才的年轻人到那里工作。按照卡拉加诺夫的看法,像俄罗斯这样疆域辽阔的国家,可以有 三个首都:莫斯科是政治、军事和外交的首都,圣·彼得堡是文化和法律的首都,而符拉迪沃斯托克则应该是经济的首都。
开发远东、西伯利亚的外部环境
俄罗斯专家认为:在西方已经陷于困境之时,难以看出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乐观前景。中东的危机也在加剧。中国周边出现的安全真空有可能深化。在今后的一个阶段,日本处于经济资源供应的困难局面,特别是停止使用核电以后,则反而有可能自然地倾向于俄罗斯。
俄罗斯专家们提出,鉴于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因此,有必要发挥俄外交上的特长,也即通过中美俄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类似于欧安组 织那样的地区政治与安全构架,发挥俄罗斯的潜能和确保其战略利益,实现其“亚洲版赫尔辛基条约”的构想。这是俄罗斯政治精英多年来一直在着意推动的一项战 略。在这点上俄国内尚有争议,但是,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比较倾向于推动上述构想。关键在于,是不是按照亚洲地区的特性,尤其是中、俄这样一些大国的政治意 愿来构筑这样一类区域安全框架,还是简单地照搬欧安会模式。
俄专家认为,俄罗斯不光保存着而且还发展着强大的核能力,因此,俄实际上不可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中立。中立一般而言,只能是体量较小、国力较弱 的国家才能做到。对于俄罗斯而言,虽然不必重新回到结盟对抗的时代,但发展出若干紧密的伙伴关系,还是有其必要。这是俄罗斯对华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背景。
为了在亚太地区立足,俄罗斯会采取与东盟等有关区域组织开始谈判自由贸易区,同时也应该在亚太激烈的地缘政治中,更加强调发挥“第三方”的作用。
俄罗斯将会强调与中国协调在中亚国家的利益,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关系。值得关注的是,为数不少的俄罗斯专家认为,俄罗斯并没有妨碍中国在中 亚实施项目,而是相反,“中国妨碍了俄罗斯”。但是俄方专家也认为,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相处一百多年来,中亚纯粹是一个需要不断贴补的地区,除了付出和不断 的麻烦问题,俄罗斯什么也没有得到。“瓦尔代报告”强调在其三种不同的“南方边界”问题上(指以苏联的边界、俄罗斯的南方边界还是欧亚联盟的哈萨克斯坦的 边界),欧亚联盟的边界——哈萨克斯坦的南方边界对俄罗斯尤其重要。
在处理俄罗斯的“南方”问题上,除了强调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种伙伴关系,包括集体安全组织、欧亚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欧盟等等之外,有一些俄专家还主张尽可能多的发展机构与伙伴,包括美国与印度。
开发的原则
谢尔盖·卡拉加诺夫近日在文章中提出了以下必须遵行的原则:
第一,必须抛弃以往苏联时代的、包括前二十年来在远东西伯利亚问题上的一贯做法。卡拉加诺夫担忧地提出,目前看来,有关远东西伯利亚问题的讨论,如果再不加以推动和落实,就又很可能被推迟落实和实行。
第二,不必要再纠缠于与亚洲国家的非常低质量的所谓贸易平衡,以及所谓新工业化问题的讨论。俄罗斯必须承认比较优势的作用:在对手已经以如此低 价的劳动力发展了各类产业之后,俄罗斯没有必要再去重蹈覆辙。俄必须在亚洲继续工业化的同时,寻找到俄方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含量丰富的产品、食品、木 材制品、电力供应等等。
第三,在世界发展的新阶段,俄罗斯辽阔疆域早已经不是负担,而是潜能和发展的源泉。俄罗斯必须最大限度地使得跨乌拉尔地区的对外开放,一定要放弃所谓与西方竞争的“战略后方”、与中国对抗的“战略前沿”以及包括所谓“亚洲蝗虫”这样的幽灵般的观念。
第四,不光从中国,而且从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国家还有欧洲引进投资,俄罗斯必须营造最佳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引进外资的规模必须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的最主要考核业绩。
第五,必须发展为当地年轻人所喜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免使他们继续向东方或者向莫斯科流动,包括避免莫斯科人继续向西方流动。只要有了一定的环境,就会有像亚历山大·克洛泡宁和米海伊尔·普罗霍罗夫这样的新型企业家出现。
第六,在远东西伯利亚居住或工作的人应该比中央俄罗斯地带的人更加自由和更加富裕。政府主要着力于营造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港口、机场、油气管道等等。政府对于经济事务的管理要缩小到最小的限度。
结语
第一,普京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接任总理,以及政府新班子的组成较为年轻化、较多自由主义色彩(自由主义派别重要人物亚辛的评价——作者注)体 现出俄罗斯新政府着意于以一个具有远见、务实、贴近民意的新面貌出现于世,这意味着还是非常有可能为俄罗斯未来若干年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
第二,远东西伯利亚重新开发开放问题虽然已进入最高层决策视野,但争论并未停止。一方面是各界专家、各政治派别的智库,包括以前的亲西方人士都 调整立场,主张实行东向发展(包括大幅度推进远东西伯利亚的开发)。另一方面,反对声并未消失。诚如卢基扬诺夫所提出的,即便是在俄罗斯政府专家组的 《2020年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这样的重要文件中,依然把中国的经济发展视为“威胁”。然而,总的看来,在普京本人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态要“借中国之 风,扬俄国之帆”,并已经将远东西伯利亚问题列入总统首批法案之一的时候,这一方向的继续推进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