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举 :捷尔任斯基故居博物馆巡礼
王宪举:捷尔任斯基故居博物馆巡礼
来源:国际网
链接:http://memo.cfisnet.com/2013/0314/1294809.html
捷尔任斯基故居博物馆暨自然保护区入口处
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出发,向北行驶42公里,就到了明斯克州伊韦涅茨镇。在这个宁静美丽的小镇,竟然有三座教堂——两座天主教教堂和一座东正教教堂。一座天主教教堂是用红砖砌成,哥德式的尖顶高耸入云,教堂旁边是一个公墓。另一座天主教教堂则是用白色石头建成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东正教教堂的金色圆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显得格外庄重。
镇的东侧有一个不大的公园,其中矗立着“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主席捷尔任斯基的半身雕像,旁边摆着人们敬献的一束束鲜花,有几位当地居民,包括一位妇女带着幼女在瞻仰。这座雕像说明,这个地方与苏联克格勃的前身——契卡的首脑捷尔任斯基有着密切关系。
捷尔任斯基雕像
果然,从伊韦涅茨镇往东北行驶37公里,就到了森林茂密的“捷尔任诺沃”庄园。门口一块纪念牌上写着:“国家森林保护区暨捷尔任斯基故居博物馆”。走进这片占地109公顷的保护区,就置身于整齐挺拔的红松林间,空气清新,一尘不染。那松树溢出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红松下面布满密密的青苔、一种五角型绿中透白的小草以及各色各样的野花,就像覆盖着的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两脚踩在上面软绵绵的,有弹性,非常惬意。
红树林中一条灰白色的小路蜿蜒前行,左边有一排石头延伸到一个废墟,地基的一块石头上写着:“1877年9月11日,捷尔任斯基出生在这座房子”。一看这些硕大坚固的石头,就知道它们是从别处搬移过来的。数了一下,总共有49块,废墟旁边的第一块石头很小,然后一块比一块大,到了第49块,已是一块一立方米左右的花岗石。联想到捷尔任斯基活了49岁就因心脏病去世,我恍然明白:这些石头象征着捷尔任斯基从小到大走过的49年人生。坚硬的石头代表他那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
49块石头象征捷尔任斯基生命的49年
废墟的不远处是一个干枯的水井,四周用木栅栏围住。遥想当年,它曾是捷尔任斯基一家的饮水之源啊!
再往前走几步,是一块不大的空地,内侧一根坚固的大理石柱上嵌着捷尔任斯基的铜铸头像,他目光坚毅而深邃,神情严肃而庄重,似乎要把你的内心世界看透。
在捷尔任斯基头像前照相留念后,就来到故居博物馆——一幢浅黄色的二层木楼房。门口的纪念牌上写着:“2001年5月25日,独联体国家安全和情报机构领导人第10次会议决定修复捷尔任斯基故居博物馆。2004年10月7日故居博物馆修复完毕并开始对外开放。”
馆长捷莱扎热情地欢迎我们这些中国客人,并兴致勃勃地作讲解。她把我们带到楼房一层大厅一张肖像画前面说:“这是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的父母。父亲爱德蒙德1839年出生于捷尔任诺沃村庄。1863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物理和数学系。毕业后去乌克兰的塔干罗格市中学任教,曾经教过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契诃夫。1875年他患了肺病,便回到家乡并于1880年建造了这幢二层的木楼房。”
故居博物馆
捷尔任斯基的母亲叶莲娜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彼得堡铁路学院的教授,两个兄弟都是运输工程师。她受过良好教育,通晓多门外语,懂得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馆长指着靠墙摆着的一台钢琴说:“正是由于母亲的教育,捷尔任斯基从小就热爱音乐,特别是肖邦的钢琴曲。母亲还教会了他许多诗歌,例如密茨凯维奇的《塔杜施先生》和《先人祭》片段。”
走进大厅旁边的侧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写字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和一个茶炊。这些都是捷尔任斯基童年和少年时期用过的什物。
楼上是孩子们的卧室和活动室,费利克斯有4个兄弟和3个姐妹,其中多数后来都成为革命者。墙上有一张油画特别醒目,这是描写1887年10岁的捷尔任斯基离开家乡去维尔诺(现在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上学的情景:他和两个姐姐坐在马车上,母亲和两个弟弟在旁边送行,母亲神色忧虑,担心孩子们离家后的处境。费利克斯万万没有想到,他就这样永远告别了自己的童年!
1889至1895年捷尔任斯基在维尔诺(现在的维尔纽斯)市第一中学读书,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他的物理和数学功课特别好,也很喜欢诗歌,有时还尝试写诗。1894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加入了秘密的学生社会民主小组。1895年又参加了立陶宛社会民主地下中心,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他6次被捕,3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监狱和流放中度过了11年。艰难困苦磨练了他的坚强意志,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革命领导者。1905年5月1日的群众游行中,他站在队伍的前列。十月革命期间,作为领导起义的军事革命中心成员,他负责斯莫尔尼宫卫队。1917年11月7日那天,他负责指挥占领中央电报邮电大楼的战斗。12月6日,在斗争形势错综复杂和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被列宁称为“优秀的无产阶级的雅各宾党人”的捷尔任斯基受命组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该委员会由情报局、组织局和行动局组成,是后来苏联国家保卫政治总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前身,其“剑与火”的精神令人“谈虎色变”。
馆长捷莱扎指着展室的照片说,捷尔任斯基是一位忠实和廉正的革命者,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炽热的工作干劲,被称为“革命之剑”和“铁腕费利克斯”。1926年7月20日他在布尔什维克中央全会上作了两个多小时的讲话,抨击由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和加米耶夫领导的联合反对派。他说:“你们很清楚,我的力量来自哪里?我从不吝啬自己,从不昧着良心。如果我看到我们有秩序不良的地方,我就会全力以赴地同它们作斗争……”谁也没有想到,3个小时以后,正当他伏案工作时,突然心肌梗塞,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在博物馆二层一个房间,馆长捷莱扎指着安放在玻璃柜里的一个面部模型说:“这就是捷尔任斯基去世时按他脸部所做的面部模型。”
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一张勇敢顽强、坚毅自信的脸。敌人见了它心惊胆颤,魂飞魄散,人民群众见了它则感到忠诚可靠、安全放心。玻璃柜旁边陈列着捷尔任斯基生前用过的一只棕色旧皮箱和一个黄色的皮背包,他曾经荣获的各种奖章和勋章,俄罗斯和世界各国出版的有关捷尔任斯基的图书,以及各国安全和情报部门赠送该博物馆的礼物,包括中国国家安全部和公安部赠送的瓷盘和景泰蓝盘。
写于二0一三年二月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