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校际交流,促进协同创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来我校作关于“中国的全球定位与地缘战略”的学术演讲
增强校际交流,促进协同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周边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来华东师范大学演讲
2013年7月6日,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在我校召开2013年上海市“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变动中的世界格局”暑期学校之际,周边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来我校作关于“中国的全球定位与地缘战略”的学术演讲,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约80余名师生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师主持了报告会。
王缉思教授认为,我们的祖先视国家为“天下之中”。西方列强和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央之国”的幻觉破灭了。在“东西方”关系中,“东亚”成为中国人的主要定位意识。在南北关系中,中国同南方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要求改造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今天,全球“东西南北”的格局和中国的实力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全球战略定位?如何处理同现存国际秩序的关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地缘战略?如何根据全球发展趋势、中国的国内发展需要,构筑新型大国关系,妥善处理周边问题,形成和平发展的“大战略”?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
关于中国的全球定位,王缉思教授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解,(1)国家政体属性:社会主义大国;(2)国际角色属性: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改革者;(3)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属性:实力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4)地缘属性:东亚大国?亚洲大国?陆权重要还是海权重要?
王缉思教授指出,今日中国虽然仍然具备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但在若干方面已经同大多数南方国家拉开了距离。 第一,中国的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和潜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发展中国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远高于其他四个“金砖国家”(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之总和。第二,三十多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使中国在人口结构上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第三,中国的经济结构同大多数南方国家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中国戴着“发展中国家”这顶帽子还要走很长甚至可能很曲折的路,中国同其他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和共识在增加。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共识也在增加。中国不是现存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中的“造反派”,而是“建设者”。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地位,可以积极主动地在世界大国和地区强国之间“谋势”,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力量平衡”。为此,应当拉近而非疏远中国同俄罗斯、印度、日本、美国等重要国家之间关系的距离,将同它们的关系放在更大的棋局中予以规划,并分别设想中国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北美、南美、大洋洲等地区的战略。同时,应将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环保等功能性问题同地缘政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把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大战略”。
王缉思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目前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环球学者”(2011-2014年)。2012年3月,王缉思教授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教授联合完成研究报告《中美战略互疑:应对与解析》,英文版由布鲁金斯学会正式出版,中文版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印发,在国际社会引起较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