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文力:《双城记——莫斯科与圣彼得堡》
来源:光明日报
转载链接:http://gmrb.wap.gmw.cn/gmrb/html/2013-03/29/content_126360.htm
贝文力:双城记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
彼得堡建筑上的装饰性雕塑数不胜数
彼得堡街头扮演伦勃朗的“真人雕塑”
莫斯科俯首山,战无不胜者圣格奥尔吉雕像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俄罗斯的两座都城。著名的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会徒然存在;如果我们有两座都城,那就意味着,它们中的每一座都是必需的。”对于俄罗斯而言,莫斯科和彼得堡的意义远远超过“都城”本身,它们象征着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承载着不同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潮流,体现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道路。
一
莫斯科建于1147年,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伏尔加河与奥卡河之间茂密的天然混合林之中。奠基人是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加鲁基。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大公们在内政外交上的娴熟谋略,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逐渐发展成为东北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在所有公国中脱颖而出,并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取得了独立。此后,莫斯科公国不断对外扩张。到16世纪80年代,随着广袤的西伯利亚被纳入版图,俄罗斯成为一个横跨欧亚的中央集权大国。
1682年,彼得成为沙皇。这位身高2米多的君主视野开阔、思想开放。为了使俄罗斯民富国强,彼得实施全面的改革,建立新的国家机构,发展工业,创建海军,重视科学和教育,全面欧化社会风尚。1712年,彼得将首都从莫斯科北迁到涅瓦河口、芬兰湾边。他命令在一片到处都是森林和沼泽的地方建立新都,打开一扇“朝向欧洲的窗户”,并以他的保护神、圣徒彼得的名字命名新都为圣彼得堡。“堡”是德语,意为城市的意思。彼得要求按当时最新的建筑规范来打造新的首都,同时把彼得堡建成固若金汤的要塞和军事基地,生机勃勃的海港和贸易中心。他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情有独钟,希望新都更像一座欧洲城市。他亲自制定建筑方案,规划街道布局,追求规整、豪华和气派。各座宫殿渐次出现,美轮美奂,尽显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精华。
二
莫斯科和彼得堡一直在文学家、艺术家的心目中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
对莫斯科的赞美不计其数,最广为人知的要数普希金在有俄罗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之誉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句子:“莫斯科……在俄罗斯人的心坎上,这个词包含着多少意义,有多少心声在其中回荡!”另一位俄罗斯经典诗人米·莱蒙托夫写道:“莫斯科啊,莫斯科……身为俄罗斯人,我爱你像赤子,如此热烈,如此炽热,如此温柔。”法国小说家阿·法朗士也对莫斯科赞不绝口,强调莫斯科在俄罗斯历史中的地位,他说:“彼得堡到处都可以建,但莫斯科只有一座……是莫斯科造就了俄罗斯。”
普希金同样也赞美彼得堡:“我爱你,彼得的杰作,爱你严格的、匀称的外表……”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画家亚·别努阿写道:“啊,我是多么热爱彼得堡的春天,热爱骤然间到来的温暖,特别是快速来临的明媚。彼得堡的春天无与伦比……一年四季,彼得堡都是美丽的,但春天是最适合它的季节……没有一个地方的白夜,像在彼得堡、在涅瓦河畔那样,如此充满内涵和诗意。我想,在五月为自己的彼得堡奠基的彼得大帝本人,也一定中了白夜的魔法——这样的白夜,是不为俄罗斯中部地区所了解的。”
俄罗斯经典作家都曾描绘过两座都城,因而,在俄罗斯文学中有“格里巴耶多夫的彼得堡”、“果戈理的彼得堡”、“涅克拉索夫的彼得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等:有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商人的莫斯科”和米·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的莫斯科”……“彼得堡主题”对俄罗斯文学意义重大,它“使俄罗斯文学的主人公廓清自我、展现自己的心理结构特点和自己的社会属性特点,极具深刻性和对立性。假如没有彼得堡主题,就不会有这样的深刻性和对立性。俄罗斯艺术人文生活中一些重要现象,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人创作的许多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彼得堡而出现的——由于彼得堡的历史、气候、存在的条件、与俄罗斯其他地区间关系的性质等”。
对两座都城的对比,也是作家诗人们创作中的常见内容。
在普希金的《从莫斯科到彼得堡的旅行》和《1836年彼得堡笔记》,赫尔岑的《莫斯科和彼得堡》,别林斯基的《彼得堡和莫斯科》中,两座都城的对比和对立在对生活习俗的描绘中得到展现,尽管有时具有小品文的意味。赫尔岑直言不讳地称自己的文章是个“玩笑”;普希金说,他的笔记是在“快乐的光明瞬间”写就的。在果戈理笔下,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差别是这样的:“她(莫斯科)至今还是令人联想起俄罗斯的大胡子,而他(彼得堡)已经像一个整洁的德国人……在他周围,到处都有可以观照自己的镜子:这里有涅瓦河,那里有芬兰湾。他有的是地方照镜子。一旦发现自己身上有一小片羽毛或绒毛,他当即就用手掸掉。莫斯科像一个一直呆在家里的老姑娘,烤煎饼,或偏坐在圈椅里,听别人讲述关于上流社会的故事。”果戈理还做过这样的对比:“彼得堡像一个认真仔细的人,一个完美的德国人,凡事都会谨慎地计算,如果想办场晚会,便先会看看口袋里有多少钱。而莫斯科则如同俄罗斯的老贵族,如果要作乐,那就乐到趴下。不管口袋里的钱是否还够用……莫斯科是个大客栈,彼得堡是一家明亮的商店。俄罗斯需要莫斯科,而彼得堡需要俄罗斯。”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对比更多地被置于对国家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思考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而严肃,并为后来俄罗斯“欧亚特征”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
被称作“大乡村”的莫斯科潜意识里一直希望去除自己的外省特性,常常对欧洲、对彼得堡呈仰望状,如饥似渴地借鉴它们的艺术形式。甚至在苏维埃政府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以后也是如此,莫斯科斯大林式帝国风格的建筑(如20世纪50年代初所建的高层建筑)便是明证。
赫尔岑在1842年写道:“莫斯科的地主老爷们带有外省特质,他们因此如坐针毡,向往并要追赶上彼得堡的风尚。而彼得堡没有自己的风尚。彼得堡没有丝毫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像莫斯科,那里的一切都是独特的:从奇异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建筑到锁形面包的味道。彼得堡是共同的、抽象的都城的体现。彼得堡也以此区别于其他欧洲城市:它像所有的城市。莫斯科的特点在于,它不像任何一座欧洲城市,它是俄罗斯富裕村庄的巨大发展。”
莫斯科人和彼得堡人都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一有机会就要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自身的优点和对方的缺点。
莫斯科人充满优越感,总是有点居高临下地对待所有的外地人,包括彼得堡人。而彼得堡人则把莫斯科称作“大乡村”、“贸易中心”……他们认为自己是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拥有者,更有学问和教养。
莫斯科人眼中的彼得堡,潮湿、永远有风、鲜见太阳,因而是灰色的和忧郁的。彼得堡人则觉得莫斯科特别不适合居住:车流滚滚、行人如织,永远的忙碌和疯狂的节奏会使人们丧失心灵的平衡。莫斯科人说:彼得堡是一座虚伪的城市:在建筑漂亮的立面后面,常常是肮脏的内院和破旧的门洞。而彼得堡人则认为莫斯科庸俗,没有统一完整的建筑外观,充斥着大量毫无品位的现代建筑的“杰作”。
在评论自己城市居民的时候,彼得堡人用的词是:真诚、平和、善良、同情、友好、有知识、有教养。负面特质:敏感、忧郁、谨慎、内向。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是独立的个体,喜欢与自己的思想和存在的问题独处。
莫斯科人也承认,与莫斯科相连的是不断的压力、稳定性和情感沟通的缺乏。为了生存与成功,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务实的态度、强大的意志和适应能力。莫斯科人也认为自己有文化,有智慧。自身的缺点包括势利、自大、疏忽和懒惰。
彼得堡人更为自己的城市和它的创始人感到骄傲。在彼得堡,至少有七座彼得大帝塑像,而在莫斯科只有一座尤里·多尔加鲁基纪念碑。彼得堡居民用各种各样的称呼来表示自己的城市:“北方之都”、“北方的威尼斯”、“文化之都”、“露天博物馆”等等。彼得堡人比莫斯科人更了解自己的城市,能更多地讲述它的历史、传说和名胜古迹。
四
俄罗斯作家尤里·德尼亚诺夫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建筑作了很好的比较:“莫斯科的基本单位是房子,因此,有很多死胡同和小巷。圣彼得堡则根本没有死胡同,那里的每条小巷都力争成为大道……在彼得堡,街道先于房屋建成,房屋只是填补其线条。而广场又先于街道形成。彼得堡的基本单位是广场。”
从一开始,莫斯科的城市布局就是“环”状的。当时,尤里·多尔加鲁基围绕克里姆林宫开始建造各种房屋。后来的莫斯科大公们继续了环状城市的建设。时至今日,市区以克里姆林宫为核心,九条环城公路,一环一环地围绕在中心周围。而莫斯科的街道则像光线一样,从克里姆林宫向四周散开,同时它们又与林荫环街、花园环街等渐次扩大的“环”连接。同样的原则也用于莫斯科地铁,所有的线路都在环线上交汇。
安·别雷在小说《彼得堡》中写道:“涅瓦大街是直线条的,所以,它是欧式的大街……”由于笔直的线条,整个彼得堡看起来是一座“非俄罗斯的”城市:“其他俄罗斯城市都是一批农村房舍的聚合。而彼得堡与它们截然不同。”彼得堡“线性”的城市布局至今在地图上清晰可见。
环形更多使人联想到的是女人,而直线则是男性。如果继续这种联想,那可以把莫斯科比作一个快快乐乐、吵吵嚷嚷、风风火火的姑娘,彼得堡则是一个相貌精致、喜爱沉思、具有贵族气质和神秘气息的青年男子。他们或许是相反相成的一对……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氛围、性格和灵魂。它们是内涵丰富的两个象征,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忘情地亲吻莫斯科红润的脸颊还是消融在彼得堡深灰色眼睛之中?投身莫斯科的生活波涛,体验征服的欲望和激情还是迎着从涅瓦河吹过来的清风,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受美妙、宁静、优雅的瞬间?或许,两者都是需要的。
(摘自《行走俄罗斯》,上海博物馆编,即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