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中俄变革:简单类比显然不够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中俄变革:简单类比显然不够
▲ 访谈嘉宾
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国 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俄罗斯著名政治学家、东方学家,俄罗斯各族人民友谊大学教授。 曾任职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门
▲ 访谈动机
今年8月初,一篇署名“王小石”、题为“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的评论引起了国内广泛关注。这篇文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GDP严重缩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有资产被侵吞,社会动荡、腐败从生……
不过,一些网友认为俄罗斯的情况并非那么糟糕。有网友就表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俄罗斯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把中教育、医疗服务免费……
那么,俄罗斯现状究竟如何?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认知是否足够深入?中苏/中俄两国的变革进程或许有不少可以参考借鉴之处,但显然,仅仅简单地类比还远远不够。针对这些话题,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著名学者冯绍雷教授和俄罗斯政治学家尤 里·塔夫罗夫斯基。
“苏联解体仍影响今日之俄罗斯”
《国际先驱导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俄罗斯的现状与当年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兴盛?
冯绍雷:与上一个世纪全盛时期的苏联相比,就它在国际社会所占地位、综合国力和影响力而言,今天的俄罗斯自然是无法与之相比的。问题在于,在苏联时期,体制虽高度集权,但实际上缺乏动员能力;意识形态看似正统,但影响力有限;资源信息系统的体量庞大、但效用低下。特别是在全球化已经兴起的背景之下,难以在严酷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所以,在那样一种惯性之下,苏联的垮台是迟早的事。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前苏联学习,所见所闻表明:有一部分苏联人在当时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认为,分歧主要是发生在如何对于这样一种传统体制进行改革。到底是否还有可能以更为理性、稳妥、周全的方式来推进改革。迄今为止,特别是到了苏联解体二十多年之后,对此反而有了更多的争论。我两年之前曾经发表过一篇长文,后来《新华文摘》几乎是全文转摘,介绍国际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学术界对于这场历史巨变的多方面的反思。这里包括,首先,为什么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年底的这一时段?现在,反而是西方的保守派专家提出,许多迹象表明苏联还未必必定会在那一时刻崩溃。如果说,苏联不是以这种突如其来的方式终结,那么,新旧体制之间的转型是否能够在对于人民较少伤害的环境下进行?其二,谁应该对这场悲剧负责?戈尔巴乔夫意在变革,但战略错误严重,然而1992年年初“休克疗法”急速推出的重要背景之一,根据自由派关键人物的回忆,也的确是“从政治上考虑”,从速击垮从企业到各个部门的整个体制,不让其卷土重来。此外,民族主义因素在苏联解体过程当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是民族分裂主义导致了苏联解体,还是一个更加广谱的思潮演变导致了巨变?再次,苏联晚期也并非没有改革欲求和相应社会力量的出现,甚至,苏共政治词汇中也并不缺乏“创新”“、进取”一类表达,但是,为何寻找不到推动改革的正能量?包括到苏联垮台的关键时刻,绝大部分苏共党员和人民为何只是沉默以对?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复杂过程本身,是影响今天俄罗斯发展状况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这样一场从制度到心理的历史巨变,是一个社会重构的艰难过程,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消化和完成不了的。当然,除此之外的俄罗斯资源型经济结构的惯性;俄国轻视市场和商业竞争的传统;不只是在苏联时期,而是更长时期独特环境之下惯于集权的治理模式;包括,俄罗斯精英长期以来惯于分裂和对峙的状态;这些都影响到了今天俄罗斯的发展状况。
“侥幸未在骚乱中失去俄罗斯”
Q:俄罗斯人自己如何评价现在和过去呢?尤里:在经历过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动荡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叶利钦时代岌岌可危,在普京执政初期遏制了分裂倾向,随后国家利用苏联留下的经济、知识和技术遗产,在有利的国际局势下走上了发展的正轨,这一态势延续至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普京重返克宫后遭遇世界经济局势恶化,社会因贪污腐败和不平等现象愈演愈烈而更加不稳定,俄罗斯此时需要新的发展战略。普京似乎正在逐步制定这一战略。其中包括决定建立欧亚联盟。还有一部分是优先对西伯利亚和远东进行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复兴武装力量和国防工业也纳入尚未制定完成的新战略之中。普京似乎就要决定开展真正的反腐斗争,腐败正如铁锈一般侵蚀着我国的经济框架。做出这个决定对他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反腐败或多或少会牵扯到事业上受益于叶利钦和普京本人的位高权重之人。我认为,普京会十分关注正在中国展开的反腐运动以及习主席推行的其它政策。
普京并非第一个对中国的经验感兴趣的克宫主人。我在苏共中央委员会工作时参与过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的筹备工作。他到北京不仅为修复两党关系,还为从邓小平那里直接得到改革发展战略的建议。在戈尔巴乔夫的顾问之中,有人建议将改革重点从政治转向经济,就像中国共产党所做的那样。但戈尔巴乔夫相信自己的战略才是正确的。仅仅两年后,示威群众挤满了俄罗斯各大城市。我们很了解什么是骚乱,并侥幸未在其中失去俄罗斯。但骚乱不是俄罗斯独有的现象。美国人组织了“占领华尔街”运动。阿拉伯人发动了“阿拉伯之春”。在西方的煽动下,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出现了“颜色革命”。在伦敦、巴黎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首都,汽车和商店遭到焚烧。在可预见的未来,等待中国的是稳定和发展。这种发展态势也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我们不希望在中国看到动荡。
俄罗斯可以更好,但它本可能更糟”
Q:俄罗斯的经济真的那么糟吗?
冯绍雷:从经济方面来看。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相当困难。物价飞涨、物资匮乏、货币急速贬值、企业倒闭,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甚至于出现了自然经济的物物交换。大体上,是到90年代末期才缓慢地出现了复苏迹象。实事求是地说,即使是按照权威自由派经济学家的估计,当年私有化政策的效用,对于经济的提振不过是1%左右。新世纪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逐步稳定。有其内部原因,如惩治寡头、稳定政治、推动了国民经济系统的恢复运作、维持并调整了90年代改革的进程;同时,是国际能源行情看涨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阶段被称为是“黄金十年”。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俄罗斯经济一度处于停滞或下降,2009年GDP突然下降7.9%。这是其他能源出口国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今年俄GDP也从3.6%下调到2.4%,估计还是难以达到。其中的一个痼疾乃是投资环境的恶劣。据俄罗斯官方统计,2013年俄资金流失高达500亿美元。此外,长期以来欧盟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50%的对外贸易是与欧盟进行。由于欧盟深陷危机,尚难复苏,对俄影响不言而喻。此外,俄罗斯对能源经济的高度依赖依然难以改变,而近年来的页岩气革命,不但使美国有望基本实现将来的自给自足,而且也将深刻影响世界的能源供需状况,这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有着严重影响。不过,即使如此,俄罗斯经济还是具有极大的潜能。我认为“,黄金十年”的积累还是能够用来抵挡当前的危机影响。俄罗斯是世界人均资源资产拥有量最高的国家。同时,俄罗斯宇航、航空、军工业、信息产业等领域拥有优势。近年来普京下了大决心,安排了巨额投入,准备重启这些相对优势的产业。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人均GDP是中国人的近3倍。其人口虽然在减少,但是总体人口质量还是不低。从一些比较长期的经济战略布局来看,如果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开发问题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亚洲发展瓶颈和远东西伯利亚空间、环境、和资源的互补性如能够得到实现,那么,将会大大地改善俄罗斯的发展状况。但是,目前这还是一个各界争论中、还需大大筹划资金的领域。总之,一是如何摆脱结构性魔咒,二是如何在稳定与开放中适度拿捏。这是普京面临的颇费周折的选择。
尤里:我不是经济学家,作为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公民,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苏联时期我做过高级记者,为对华广播电台工作过,在日本为外交重点杂志《新时代》当过记者,然后在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负责苏联宣传工作。可以说,我当时属于苏联的特权阶层。现在我已退休,从物质上而言我和家人现在的生活要比苏联时期更舒服和有保障。当外国朋友让希望(现在的俄罗斯)可以更好,但它本可能更糟的。”
俄罗斯教育、医疗体系并非免费
Q:有网友表示俄罗斯的教育、医疗都是免费,这是真的吗?
冯绍雷:俄罗斯的教育体制目前已经很大程度上转入有偿体制。如果要享受比较好的教育,所支付的学费也会相当高。俄罗斯教育系统的办学曾经出现过一哄而上、腐败严重的局面。后来,俄罗斯政府加强了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还学习中国办学的思路,比如,集中优势发展学科资源较好的学校等。俄罗斯教育界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医疗系统方面,俄罗斯继承了一部分前苏联的福利状况,但是质量有限,有偿服务也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趋势。不过,普京下了很大功夫来改善人们福利待遇。特别是不断增加退休工人、老军人的退休工资等。总的来看,社会差距过大,仍是社会主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收入差距大约是2.8倍,到了2011年官方数字已经变成为16倍,实际可能更高。2012年初,大约还有2000万居民的实际收入低于最低标准的235美元。所以,解决社会问题,仍是俄罗斯的当务之急。形成对俄罗斯的健全认知
Q:比较中俄两国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冯绍雷:中俄之间有很多共同点:第一,我们有过相似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历史体验;第二,我们都是非典型西方的文明大国,中国是来自亚洲地区的文明古国,俄罗斯是来自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国家。从这点上说,不同于北美和西欧的市场民主国家。第三,都处于转型与改革阶段,都需要改革过于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一个以市场、民主、法制为保障的现代制度,我们面临共同的历史任务。但是,中俄之间也有很多差异。从文化上看,俄罗斯毕竟有着400多年直接学习欧洲文明的历史经验,无论是知识精英、社会制度接受西方影响的程度要比中国深刻得多。其宗教尽管是东正教,但毕竟是基督教的一支。这与完全处于东方式文化之下的中国相比,这是非常关键的区别,总的来说,俄罗斯文化在东西兼有的背景下,还是更多倾向于欧洲。在这个差别影响下,无论普通民众、知识精英、管理阶层会表现出行为方式和对世界认知的很多差异。第二个大差别在于,前苏联曾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动用了整个国家机器,组成盟国集团,和美国展开了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最终导致败落。中国则主张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主张改革开放和包容性交往政策,避免当时苏美同为超级大国的全面对抗、拉帮结盟、意识形态对峙的冷战状态。
Q:在您看来,中国人对俄罗斯的认知,存在误区吗?
冯绍雷:中国人对理解外部事务有很好的直觉,对俄罗斯文化有特殊的感受,但是要理性、深入把握其总体发展脉络,很不容易。仍需要媒体、学者、民众等做更多努力,不能仅停留于简单的类比,也不能从一时GDP的沉浮起落来看待。西方有研究俄罗斯的杰出专家,但所谓的“苏联学”“、俄罗斯学”依然存在大量意识形态烙印。俄罗斯人对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多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价。故只有进一步把握和提炼,才能形成对俄罗斯的健全认知。中俄都是后起的转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现代化的共同挑战和转型中的问题,所以,可以在现代化进程中互相借鉴。中俄经济具有很大互补性,我们有巨大的金融资源、劳动人口和制造能力;俄罗斯有丰厚的能源、资源、广阔的环境等。现在已经到了真正地着眼未来,把合作和借鉴内化到两国未来的现代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