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三季度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2013年第三季度)
【基地建设综览】
项目开展扎实有效,基地建设点面结合
★科研项目:凝心聚力,创造“十二五”精品项目
根据教育部社科司的要求,2011年立项的俄罗斯研究中心基地重大项目(12项),全部参加了本次的中期检查。目前,这12项基地重大项目都已经产生了比较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大部分文章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还有部分文章以外文发表于SSCI来源期刊。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了网上提交的工作。
这批“十二五”项目同时也进入了预结项的工作阶段,各个项目纷纷进行最后的统稿工作,积极致力于产生精品力作的目标。
刘军教授主持的“未来十年俄欧关系的发展与中国欧亚地区战略研究”项目,目前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代表性理论成果《新普京时代的俄欧关系走势分析》发表于今年第3期的《东北亚论坛》。
林精华教授主持的“20世纪早期俄国思想史”课题,其一部40万字的著作目前已完成过半,一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文章计划于明年初发表。
由杨成副教授主持的“上海合作组织的中长期前景研究”项目处于稳步推进过程中。含其编写的“上海合作组织政治与安全形势综述”已经作为一个章节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3)》出版。
郭力教授主持的“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与中俄合作新空间”课题,自批准后就开始着手研究、组织团队,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项目的近三分之二,年底前还有几篇文章将发表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等期刊。
★ 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提升智库建设水平
2013年7月25日,国际顶尖智库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总裁简·哈曼(Jane Harman)率团访问俄中心、国关院和历史系,并开展交流。
交流会前,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朱自强教授会见简·哈曼女士,就我校与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开展进一步合作交换了意见,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已经在伍德罗·威尔逊中心设立工作站。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陪同会见。
在交流会中,简·哈曼女士首先简要介绍了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历史发展沿革、智库建设思想以及所开展的研究项目。之后的互动中参与交流的师生向简·哈曼女士提出了包括中美关系、钓鱼岛问题、中美之间文化差异等多方面问题,简·哈曼教授一一回答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会的有副校长朱自强教授、外交部杨承绪大使、余伟民教授、崔丕教授、刘军教授、余南平教授以及国关院、俄中心和历史系师生。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主持交流会。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是国际顶级智库,在学术界拥有非常高的威望,对于美国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简·哈曼女士是威尔逊中心现任总裁,美国国会前议员,华东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同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的合作对于推动高校智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地建设:华师大-俄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工作室正式挂牌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工作室日前在莫斯科正式挂牌。副校长朱自强和俄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副校长戈·康塔洛维奇共同为工作室揭牌。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赵国成、我校国关院院长冯绍雷和俄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世界政治与经济系主任谢·卡拉加诺夫、副主任吉·鲍尔达切夫等出席了挂牌仪式。
我校与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的合作开始于2006年。冯绍雷教授作为中国代表,连续7次参加由该校世界政治与经济系牵头举办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度 会议,并从2010年起担任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7人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该校学术带头人、俄政府前经济部长、著名经济学家叶甫根尼•亚辛,世界经济与政 治系主任、“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主任卡拉加诺夫等重要学者与我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2011年,两校签订交流合作框架协议。该校的数位校领导和重要学者都曾访问我校,参加学术活动。2010年和2011年两校合作举办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中俄分组会,研讨取得的成果,为普京第三次当选后对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背景,发挥了既定的效果。
在前期扎实、有效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我校在俄高等经济研究大学正式设立工作室,将使交流合作机制化和常态化,有利于扩大我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搭建学术 资源网络、及时了解国外学术信息、培养青年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升我校国关院和俄罗斯研究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 响力和能见度的“高校智库”。
★ 社会服务:新时代,新机遇
2013年9月3日上午,我院冯绍雷教授应邀参加了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市喜来登酒店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工商企业家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了题为“新全球化时代上海合作组织与新疆地区的发展机遇”的主旨演讲。
冯绍雷教授的演讲受到中外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并得到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和中外工商企业家们的高度重视。
上海合作组织工商企业家论坛是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联合主办。
9月2日下午,冯绍雷教授还以嘉宾身份参加了在乌鲁木齐市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式暨中国—亚欧经济发展合作论坛。
此外,2013年7月初俄中心副主任刘军教授负责组织了上海市“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变动中的世界格局”研究生暑期学校。7月23日-8月18日俄中心副主任贝文力教授受上海市教委委托,组织了“201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暑期游学,并作“上海与上海文化”俄语演讲。7月27日,贝文力教授在喜马拉雅美术馆做题为“俄罗斯生态文化管窥”的主旨演讲。2013年9月,王海燕副教授接受亚新网记者采访,就建设“新丝绸之路”问题发表了个人见解。
总之,2013年第三季度,俄中心研究人员在社会服务、引导舆论、提供资讯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工作亮点】
2013年上海市“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变动中的世界格局”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
6月29日,由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13年上海市“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变动中的世界格局”研究生暑期学校在中北校区开幕,副校长范军代表我校致欢迎词,中国外交部档案馆馆长、中国原驻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大使鲁桂成大使,上海市学位办主任束金龙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Allen Lynch,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任晓,研究生院副院长徐斌艳等参加了开幕式。
本次暑期学校的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一方面,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日益恶化。在全球“东西南北”的格局和中国的实力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全球战略定位?如何处理同现存国际秩序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思考,从而根据全球发展趋势、中国的国内发展需要,构筑新型大国关系,妥善处理周边问题,形成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在这一背景下,本次暑期学校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外交工作者为暑期班学员就当前世界格局变化以及中国外交的发展问题进行授课,一方面是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另一方面是当前东亚及国际社会上所发生的国际热点问题,两者的相互结合使得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得以拓宽,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与学习热情,并不断思考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大使论坛:中国和平崛起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外交部档案馆馆长、中国原驻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大使
鲁桂成来我校参加暑期学校并发表主题演讲
2013年6月2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馆长、中国原驻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大使鲁桂成 来华东师范大学参加2013年上海市“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变动中的世界格局”研究生暑期学校,并在“大使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中国和平崛起的挑战与应对”主题演讲,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主持了本次大使论坛。
鲁桂成大使结合自身多年的外交生涯从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外来的挑战与矛盾、当前中国外交的内涵、理念及如何应对等方面为暑期学校的学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鲁大使着重从美国、日本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反应谈起,强调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在爬坡、在过坎,要保持战略定力。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排除一切干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和平的环境。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固西北、稳东南”将是中国对外战略未来时段内的选择。鲁大使还结合习主席首访俄罗斯分析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强调中俄之间一定要成为好邻居、好朋友与好伙伴。演讲结束后,鲁大使还与研究生学员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表示聆听鲁大使的讲座受益匪浅。
鲁大使多年来从事中苏边界工作,曾参加中苏和中俄、中哈、中吉、中塔边界谈判,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创建,为稳定和解决我国西北边界问题做出较大贡献,受到外交部党委表彰。在土库曼斯坦及白俄罗斯工作期间,为发展中土关系及中白关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6年,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亲自为其颁发了“鲁赫纳玛”高级荣誉勋章。2008年鲁大使离任,土库曼斯坦新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专门签署总统令,再次授予鲁大使“爱国者”国家荣誉奖章。2008到2011年,鲁大使任驻白俄罗斯大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时局下为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和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离任之际,白俄罗斯大使卢卡申科亲自向他授予了该国高级荣誉勋章——弗兰西斯科·斯科里纳国家勋章。
“201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大学生暑期游学”启动
2013年7月22日,由上海市教委主办、我校国际教育中心和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承办的“201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大学生暑期游学”在我校举行了启动仪式。校党委书记童世俊、国关院院长冯绍雷、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章平、国际教育中心副主任王钢、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促进中心秘书长潘大渭、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安·斯莫罗金、白俄罗斯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弗·沃罗别伊等领导嘉宾出席。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的56名参加游学的大学生以及我校师生代表也出席了活动。
自2010年起,受上海市教委委托,我校每年承办为期四周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大学生暑期游学”。今年的活动以“和谐和睦家园”为主题,来自上合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的青年学生将通过汉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考察等系列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提高汉语水平,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
【基地重大项目】
2013年第三季度,俄中心在基地重大项目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具体进展包括:首先,基地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已全部完成网上提交工作;其次,“十二五”项目进入预结项阶段,全面梳理,致力精品。
“新普京时代的俄欧关系走势分析”
毕洪业,《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3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大项目“未来十年俄欧关系的发展与中国的欧亚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GJW008)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不出大的意外,未来 10 年普京都将主政俄罗斯。 这也是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关键时期。 鉴于国内政治气候的微妙变化和国际能源市场的持续低迷,所以,无论是打击腐败、推进经济转型和全面现代化建设,还是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普京所背负的民众期望、历史责任和压力都是空前的。 结合后危机时代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普京强调俄罗斯外交必须具备战略性和独立自主性,并在世界大国战略目标指导下,基本形成了融入欧洲、建立欧亚联盟和实施亚太战略的三大战略布局构想。 在普京施展历史抱负的过程中,俄欧关系无疑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与澳大利亚煤炭贸易合作研究”
侯跃敏,《亚太经济》,2013年第2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俄与中澳资源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GJW006)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澳大利亚则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国。两国煤炭供需状况、储量与质量、资源分布,以及煤炭运输基础设施、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构成了双方煤炭贸易坚实的合作基础。随着中澳煤炭贸易不断深入和多样化,双方的合作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应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并拓展。
“俄罗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困惑”
田春生,《当代世界》,2013年第8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现代化战略及其对中俄经济合作的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12BGJ023)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2012年普京再任俄罗斯总统。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任期内,确保俄罗斯经济不断发展与宏观经济保持稳定,以实现国家崛起之重要目标。然而,在金融危机后的这几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而缓慢,这使得俄罗斯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压力,经济增长也具有不确定性。目前,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或被认为是普京总统面临的最大难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东欧社会经济转型评估”
余南平,《俄罗斯研究》,2013年第4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与中东欧社会经济的转型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GJW012)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社会经济转型改革促进了中东欧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已成为欧盟成员国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来说,资源共享、产业转移更是推动其经济突飞猛进地增长。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经济显著衰退,匈牙利的情况尤为严重。然而,波兰经济却维持了正增长。相对较低的经济开放性和强劲的内需抑制了波兰经济下滑,而金融危机对出口的打击造成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其他经济部门收缩的连锁反应。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匈牙利对外币贷款的依赖程度较高,缺乏金融监管,而且过高的通胀造成其具有较高的金融体系风险。虽然各国都面临较为恶劣的商业环境,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波兰经济和金融危机期间国内总需求的稳步增长提供了保证。波兰经济稳定并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转型最为成功。较高的长期失业率和年轻人失业率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和较严重的腐败现象,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立足于中东欧国家现实发展基础的薄弱环节,以国际发展横向比较视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东欧国家在科研创新、巩固财政、发展教育等方面依然面临挑战,各国应接受挑战,抓住机遇,在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结构改革健康运转的同时,加强与中国的沟通与合作。
“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安全局势综述”
杨成,《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上海合作组织的中长期前景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GJW011)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本文继续沿用了体制安全作为核心概念和分析框架对2012年的中亚地区安全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文章认为,吉尔吉斯斯坦巴基耶夫政权在2010年的脆弱崩盘和2011年始于突尼斯和埃及并迅速波及西亚北非国家的政权更迭在2012年继续成为影响、规制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政治与安全事务议程设置的关键要素。与2011年相比,中亚国家的“体制安全”形势有所改善,不稳定和促稳因素同步上升:各国固有的社会矛盾仍在持续积累,但社会-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现政权的权威性和存续的正当性及执政当局的政治地位受到一定冲击,但各国均能通过有效措施予以应对,“阿拉伯之春”的潜在影响日益弱化;阿富汗问题的外溢效应持续发酵,但中亚各国通过主动参与阿富汗重建缓解了2014年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撤离的巨大风险;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扩张的风险加大,涉恐等恶性案件并未显著减少,但各国借助于立法、教育等手段尽量消弭其负面作用。“总体稳定,局部无序;总体可控,局部失调;总体和平,局部战争”已成为2012年中亚安全局势的基本特征。
本文认为,中亚安全的关键问题在于,中亚国家迄今尚未能构建一个成功的地区合作框架,各国也没能建构起建设性的相互关系,彼此间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这将制约中亚地区安全的可控性和确定性。就远景而言,上合组织理应成为中亚和平的维护者、中亚安全的提供者、中亚稳定的保障者、中亚繁荣的推动者。
【优秀成果推介】
关于普京与俄罗斯民主未来的争论
冯绍雷,《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近二十多年苏俄民主政治的演进呈现一种在外交上先亲西方、后与之疏远,国内政治先民主、而后又趋于保守化的循环。历史的制约决定了当代俄罗斯民主政治既不可能太过于遵从西方民主,但也不会过于回归前苏联的旧制。在当下的发展进程中,俄罗斯民众还是倾向于选择带有威权主义色彩的政治强人普京,在实现强国目标的同时,创造性地探索属于俄罗斯自己的民主之路。
俄罗斯重返中东尚待时日检验
刘军,《文汇报》,2013年9月14日。
中东在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天平上并不总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冷战时期,美苏两家在中东的战略博弈互有攻守。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走向西方进程的启动,中东成为俄罗斯对外战略中被忽视的对象。普京上台之后加大了对中东外交的力度,其主要的战略目标就是保持中东地区的总体稳定,保障俄与地区各国的正常交往,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稳定发展。近年,中东北非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政权更迭后,进一步刺激了俄罗斯加强在中东事务上主导权的努力。尤其是受利比亚事件的刺激,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与美国的中东政策直接对抗,首先是在联合国安理会与中国一起否决美国的提议,继而警告美国武力干涉叙利亚的图谋,非常强硬地表示如果美国武力干涉,俄罗斯将对叙利亚进行援助。最后,在西方武力干涉的前夕,俄罗斯建议叙利亚将其化学武器设施置于国际监督之下,叙利亚与美国均作出积极回应,由此打开了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叙利亚化武危机的良好局面。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东欧社会经济转型评估
余南平,《俄罗斯研究》,2013年第4期。
社会经济转型改革促进了中东欧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已成为欧盟成员国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来说,资源共享、产业转移更是推动其经济突飞猛进地增长。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经济显著衰退,匈牙利的情况尤为严重。然而,波兰经济却维持了正增长。相对较低的经济开放性和强劲的内需抑制了波兰经济下滑,而金融危机对出口的打击造成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其他经济部门收缩的连锁反应。同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匈牙利对外币贷款的依赖程度较高,缺乏金融监管,而且过高的通胀造成其具有较高的金融体系风险。虽然各国都面临较为恶劣的商业环境,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波兰经济和金融危机期间国内总需求的稳步增长提供了保证。波兰经济稳定并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转型最为成功。较高的长期失业率和年轻人失业率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和较严重的腐败现象,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立足于中东欧国家现实发展基础的薄弱环节,以国际发展横向比较视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东欧国家在科研创新、巩固财政、发展教育等方面依然面临挑战,各国应接受挑战,抓住机遇,在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结构改革健康运转的同时,加强与中国的沟通与合作。
开普敦种族问题新探
潘兴明,《新史学》第十辑,大象出版社出版,2013年3月。
南非的主要城市,开普敦的种族问题独具特色,非洲化与逆非洲化在此交织和冲突。与南非其他大城市不同,该市黑人人口一直占少数,未能形成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开普敦种族问题的演进有两大主要内容:非洲化和逆非洲化。非洲化体现在两个方面:非洲人的政治地位提高;黑人人口持续增加,在人口构成中的比例上升最快。逆非洲化的构成要素为: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白人主导的政党手中;社会各方面排外意识强烈;种族构成和分区居住状况依然如故;社会基础较为广泛;非国大的种族政策产生了某些反效果。从总体上看,开普敦的逆非洲化很难在长时期中抵御非洲化的冲击,当地的非洲化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
文学国际政治学:战后苏联的文学格局与冷战
林精华 《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
1945年以后,苏共突然重新强化战前就已危机四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当即就被苏俄知识分子和西方社会所诟病,并且抨击延续至今。然而,就当时情势而言,此举未必没有根据——西方发动了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冷战,欧美各国文学艺术家和西方苏联学家一样,也被赋予了遏制苏联的使命;为了抵抗西方的冷战及其意识形态,文学在苏联则被重新高度体制化。实际上,这样做却导致文学在苏俄发生严重分裂: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政策,使苏联人在“西方”、“现代主义”、“自由”等基本论题上陷入迷惘。尤其意外的是,文学体制化之压力,激活了彼得大帝改革以来所形成的俄国知识分子独立追寻并反思现代性后果中的“俄罗斯问题”传统,许多文学艺术家不畏惧官方压制,冒险流寓境外或转入地下从事文学艺术活动,揭示苏联问题和批判苏联意识形态,文学界由此产生严重的撕裂。在这种自我分解的格局中,苏联官方文学未能切实提升苏联人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意识,也没培养国民对苏联的认同感,未达到促使社会投身反西方冷战的效果,以至于在苏联尚未解体前它就几近消亡;境外/地下文学生命力日趋旺盛,对苏联批判性叙述,意外成为西方用来否定苏联的话语、根据。这也就是,文学在战后苏联不是作家个人审美活动,而是苏联为应对冷战的体制性行为在文艺界的延伸,又因文学家的知识分子责任,文学并非完全为冷战意识形态所囿,结果导致文学不仅无助于苏联应对冷战,反而加剧苏联内部的紧张、分化,意外成为苏联在国力鼎盛之际而解体的重要力量。
“中国将有限而积极地介入阿富汗问题”
杨成,《东方早报》,2013年9月10日
本文分析了阿富汗问题之于中亚安全的重要意义,指出中亚安全议程中的阿富汗因素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国内安全,二是政治和解,三是经济合作,四是毒品转运;强调2014年美国主导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撤军后阿富汗很可能持续的混乱无序将极大制约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文章指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通过习主席的中亚之行清晰地发出了“有限而积极的介入”的信号。中土、中哈、中乌领导人在联合宣言中有关推动解决阿富汗问题的表态,既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也体现出中国外交在思想和实践上的转型,即中国将改变改革开放前30年更多“搭便车”的战略而转而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搭便车”机会,这意味着中国愿意在承担地区安全、和平、稳定和发展方面做出新的更多贡献。而这种主动的外交政策宣示,表明中国愿意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起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国际和地区公共产品。与此同时,它还表明未来中国在中亚外交议程上可能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支点结构,即中国将围绕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多边(主要是通过上合组织)对话以及阿富汗和平进程而展开对中亚的新外交战略。
在分析了中国未来在阿富汗问题上的五个特征后,本文总结认为,阿富汗问题的外溢和传导效应对中亚安全的作用日渐突出。中国正在努力与中亚国家一道,更为积极主动地介入到阿富汗事务中,巩固自身作为中亚和平的维护者、中亚安全的提供者、中亚稳定的保障者、中亚繁荣的推动者的多重角色。
【基地部分成员动向】
冯绍雷
7月4-11日, 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三届“中俄国际关系暑期学校”,并未与会师生发表演讲。11日,冯绍雷院长与卡拉加诺夫院长签署合作协议,为华东师范大学莫斯科工作室正式揭牌。
7月25日, 冯绍雷教授会见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总裁简·哈曼女士,并主持哈曼女士演讲会。
8月12日-14日, 冯绍雷教授应外交部程国平副部长的邀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外交部专家咨询会议。
8月16-17日, 冯绍雷教授参加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的上合组织研究会年会。
8月27日, 会见美国文博大学于滨教授,并主持于滨教授学术讲座。
9月1-3日, 赴乌鲁木齐参加中国——欧亚博览会,并在上合组织工商企业家论坛发表演讲。
9月6日, 会见来访的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学者彼得·杜特科维奇教授,并主持杜特科维奇教授讲座活动。
9月8日, 冯绍雷教授接受上海东方卫视专访。
9月9日, 第十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主持开班仪式及当天下午的讲座活动。
9月10日, 接受俄罗斯新闻网专访。
9月11-13日, 出席在北京举行的教育部发展报告项目专家评审会。
9月14日, 出席我院研究生举办的主题为“大国崛起与周边关系:理论、历史与实践”第三届全国国际关系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并为与会师生发表演讲。
9月14日, 会见来访的德国学者汉堡大学莫肯伯格教授。
9月15-20日, 赴俄罗斯参加第十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年会主题为“Russia’s Diversity for the Modern World”,并受到普京总统的接见。
9月27-28日, 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道路的选择——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与区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2013年年会。
刘军
7月中旬,主办暑期学校。
9月12日,被选举为上海联合国研究会理事。
9月3日,参加上海社科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及中俄利益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8月31日,参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战略对话研讨会。
余伟民
7月8-9日,出席北京大学承办的中国朝鲜史研究会2013 年年会,大会发言《苏联与中朝关系》。
9月14日,出席上海市社联学术年会历史学专场,大会发言《俄罗斯复兴的曲折历程》。
9月28-29日,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2013年年会。
贝文力
7月10-11日,随校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参加“华东师大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工作室”揭牌仪式、华东师大与俄罗斯外交部下属俄罗斯外交学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等活动。
7月23日-8月18日,受上海市教委委托,负责组织“201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暑期游学,并作 “上海与上海文化”俄语演讲。
7月27日 ,喜马拉雅美术馆 演讲“俄罗斯生态文化管窥”。
8月16日,23日 2013上海市“俄语语言文学和俄罗斯研究”高级研修班 研究生暑期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 演讲: A. “神性、灵感、生命、眼泪、爱情——俄罗斯文化探微”, B. “从颠覆性转型到建设性重构——俄罗斯当代文艺管窥”。
9月18日 参加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研讨会 发言(中亚国家的俄语生态)。
林精华
8月15-22日,应邀出席香港21世纪学会、树仁大学、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研讨会《港澳与中俄关系论坛》,发表报告《俄国关于中国知识的构成与中俄关系发展问题》。
8月1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暑期班结业闭幕式上发表演讲《基督教问题处理的苏联教训》。
杨成
7月1-2日,参加德国著名智库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SWP)和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主办、主题为“Territorial Issues in Asia: Drivers, Instruments, Ways Forward”的第七届亚洲安全问题柏林会议,发言题目为“Sino-Russian Border Dynamics in the Post-Soviet Era: Linking Inland Cooperation with Maritime Dispute Resolution”。
7月8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变动中的世界格局”暑期学校讲学,授课题目为“双重‘有限权威’架构、双环经济循环结构与成长中中国的国际议程设置”。
7月10日-13日,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六省市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受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委托设计了培训班课程安排,担任本次培训班班主任,并于10日下午结合具体案例就俄罗斯国情、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区情及中俄跨境及地区合作问题授课。
8月2日,为“201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学生暑期游学”暑期班授课,主题为“中国的新中亚外交:基于‘上海精神’的新规范及上合组织实践的分析”。
8月8日,出席在大阪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国家斯拉夫研究学会峰会,就加强东亚国家斯拉夫-欧亚研究学会的深度合作等问题发言,建议在2015年国际中东欧研究理事会(ICCEES)日本幕张会议期间突出这一要素。
8月9日,参加在大阪举行的第五届东亚国家斯拉夫-欧亚研究国际会议,在“Rising power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Central Asia”单元作题为“Between Principle and Pragmatism: China and the Conflict Conflict-Prevention Practices in Central Asia”的论文发表。
8月10日,担任第五届东亚国家斯拉夫-欧亚研究国际会议“Rising China and India, Easternising Russia ― An Emerging Geopolitics”单元主席。
8月11-14日,赴韩国仁荷大学访学,其间参加该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于8月13日主办的、主题为“Sino-Russian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nflict and Competition”的第74届国际学术会议,作开幕致辞并发表论文“Putin’s Evolving Strategy in Asia-Pacific: Ambitions, Limit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 New Type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8月19-22日,参加香港树仁大学主办、在香港和澳门举行的“港澳与中俄关系论坛2013”,作题为“Understanding of Russia’s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Long Putin Era” from the Power-Property System Perspective”的论文发表。
8月24-26日,赴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调研,就中俄边境地区合作等问题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经济学研究所学者交流。
8月30 -31日,参加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欧亚和平与发展论坛——2014年撤军后的阿富汗与中亚安全”国际会议,作题为“后2014年代阿富汗和平进程中的乌兹别克斯坦角色”的主旨发言。
9月5日,在人民微博微访谈就习主席出访与我国的中亚外交政策问题回答网友提问,人民网共编发三组消息稿,包含九个问题的回答,各大门户网站均加以转发。
9月5日,参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彼得·杜特科维奇教授新书首发式及题为“俄罗斯外交四论”的学术讲演,与其就俄罗斯外交的东向转移、页岩气对俄能源外交影响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
9月13日,主持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米海伊·科尔比埃的学术讲演“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
9月18日,参加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举办的本年度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就习主席出访中亚四国及中国的新中亚外交问题发言。
9月24日,应邀参加湖南省机械装备工业转型升级现场会,并就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作了“俄罗斯国情概况及对俄合作风险防范”的专题讲座,介绍了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发展前景,分析了对俄投资方向,并就如何防范对俄投资中存在的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9月25日,主持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欧亚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经济问题国际知名学者斯蒂芬·赫德兰的学术报告会“Russian Energy Policy in Disarray”。
9月27日,与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尔达切夫及苏斯洛夫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张昕
7月11日,参加国家发改委东北司主办的“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地区合作”培训班,主讲“俄罗斯政府河企业对外合作行为的制度河文化解释”。
9月6-7日,参加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系2013年年会,发表演讲Scramble for Control: State, Law and Corporate Property Conflicts in Russia, 交流《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的教学大纲。
9月8日-9日,参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会议,发表论文Governing State Capitalism and Overseas Expans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Indian National Oil Companies.
王海燕
9月1-3日,赴乌鲁木齐参加中国——欧亚博览会。
9月6日,参加俄中心组织的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学者彼得·杜特科维奇教授讲座活动。
9月18日,参加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举办的本年度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
9月29日,接受亚心网采访,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