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印俄总理今日“联袂”访华
来源:潇湘晨报
转载链接:http://www.xxcb.cn/event/guoji/2013-10-22/8896713.html
《潇湘晨报》:印俄总理今日“联袂”访华
辛格或提议在印度建设“中国特区”,梅德韦杰夫意图推动中俄合作。
辛格生于1932年,他早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辛格曾先后担任印度财政部首席顾问、储备银行行长、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总理经济事务顾问等职。2004年5月22日,他出任印度总理,2009年5月连任。
梅德韦杰夫1965年生于列宁格勒市(今圣彼得堡市),1990年毕业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副博士学位。2008年3月,梅德韦杰夫当选俄罗斯总统。2012年5月,梅德韦杰夫担任俄罗斯政府总理。他曾三次访华或来华出席国际活动。
应李总理邀请,印度总理辛格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将于今天同时到访中国。其中辛格的行程着重于中印边界问题、双边经贸合作、建立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等各个方面;梅德韦杰夫则着眼于能源、高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针对印俄政府首脑同时访华的行程及其关注焦点,潇湘晨报采访到了多位外交专家,予以解读。
印度共和国总理曼莫汉·辛格将于10月22日至2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同时,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也将于10月22日至23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李总理将与梅德韦杰夫总理举行中俄总理第十八次定期会晤。
有观点认为,目前,中俄印三角关系面临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机遇。
第一,中俄印三国同属“金砖四国”,人口合计占全球总人口的40%以上,GDP 合计占全球GDP总额的15%以上。三国人力、自然和科技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潜力无与伦比,地缘政治地位十分优越。三国都将发展本国经济和加强彼此经贸合作视为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二,中俄印三角关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机制化” 基础。中俄印 “战略三角” 最早在 1998年由俄总理普里马科夫访印时首次提出。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三国都认识到,加强三角关系有助于维护自身的重要利益,2006年7月,八国峰会期间三国领导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标志着中俄印三国将开始逐步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第三,中俄印三角关系具有共同的战略需求。在国际关系深刻调整、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俄印三国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和国际政策取向相当一致。俄罗斯要应对西方的挤压、恢复昔日的地位,中国要谋求和平发展,印度则要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三方中的每一方都需要借重其他两方。
不过,中俄印三角关系的深入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是中俄、中印政治互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角关系中,俄印关系问题较少,中俄战略互信需进一步加强,中印关系中还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尤其是边界问题。(综合新华社电)
[印总理访华解读]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利于能源合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印双方倡议建立中印缅孟经济走廊。那么,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具体指什么?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何种作用?
叶海林(中国社科院南亚问题专家):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是李总理出访印度时提出的。中国现在的边境合作,如中巴经济走廊以及中国和中亚合作的“新丝绸之路”,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合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巴的政治互信以及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密。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发展得相对缓慢。
张力(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四国之间合作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经济走廊涉及的地区对中国和印度来说,如中国的云南和印度的东北部,都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中国政府和印度现在都积极支持这方面的发展,注重区域性交通能源方面的合作。
印度建“中国特区”需一定周期
辛格将提议在印建立“中国特区”,以吸引来自中国的投资。印度已经设立了面向日韩企业的工业园,设立面向中国的工业园尚属首次。这对中国企业有何作用?
叶海林:辛格提议在印度建“中国特区”,这跟辛格个人的经济学背景相关,他希望促进中印经济方面的交流,谈到“中国特区”的作用还为时尚早,因为辛格也即将卸任,而建立工业园需要很长的周期,现在很难判断是否会在辛格在任时建立起来。
张力:中印经贸关系发展很快,但最大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很大,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会影响双方进一步的发展。印度提出了很多设想,比如发挥印度的优势产业,如IT行业,也提出了增加中国投资,像建立“中国特区”这样的举措。
中印边界问题短期难以解决
7月,有媒体称印度将组建5万人部队防卫印中边界,构建针对中国的攻击能力。边界问题也是辛格访华的焦点之一。那么,中印边境纠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一直难以解决?
叶海林:中印边境纠纷主要是领土纠纷,涉及约1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放在任何两个国家都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得到解决。中印之间因为领土纠纷还发生过战争,这使得解决中印领土争端问题更加困难。
张力:中印边界纠纷主要是集中在东段和西段,东段是双方争议面积中最大的地区,约90000平方公里,我国称为藏南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此区域的控制权由印度实际掌握。西部是中国实际控制区,争议地区面积约33500平方公里。目前看来,这个问题短时间不会得到解决,双方会坚守1993年和1996年签署的协议,确保双方边界信任这方面有所增强。
中央党校演讲并非有特殊含义
印媒称,辛格将于10月24日在中央党校发表演讲。印度雷迪夫网站说,邀请外国政府领导人到该校演讲是极为少有的。那么,中国此举有什么含义?
张力:我认为是中央党校在印度媒体心中的地位比较高,在他们心目中会觉得这是有特殊的含义,其实是很正常的举措。
放宽签证限制利于民间交流
据悉,辛格访华期间,中印双方将签署放宽对中国公民赴印签证限制的谅解备忘录,如何看待这一行为?
叶海林:我也非常期待中印在签证方面政策的放宽。这对于我们多次往返中印的人来说绝对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俄总理访华解读]
未来十年=能源合作的快速扩张期
昨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将重点推动双方在经贸、投资、能源、高科技、航空航天、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更多新成果。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如何?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中俄双方的务实合作近年来发展势头日益向好,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能源合作历史上双方均曾出现的“一头热”不同,中俄能源合作当前已进入一个多轮驱动、相向而行、稳步加速的全新发展阶段。
页岩气革命导致的全球能源供需体系的转型,使得能源对外合作的东向转移在俄经济外交议程上的位次不断前移,可以预期,只要在实际合作中巧妙地平衡中俄双方的利益关系,至少未来10年有望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快速扩张期。
访问科技高校凸显创新经济价值
据悉,除北京外,梅德韦杰夫总理还将赴安徽省,访问中国科学创新中心,同时与中国科技大学师生交流。此举有什么意义?
杨成:梅德韦杰夫此举是中俄领导人互访中的惯有做法,我个人觉得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意义:其一在于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推进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学子对俄罗斯的了解和理解,为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巩固社会基础;其二在于凸显出创新经济在中俄两国合作中的常在价值;其三,梅德韦杰夫到访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兴的对俄合作重点省份安徽,标志着中俄地区合作有望全面推开并成为两国关系的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