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冬奥会启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来源:观点中国
转载链接: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10_91310.html
杨成:冬奥会启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成)
马年新春伊始,中国国家主席习主席以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方式拉开了习式外交的2014大幕。此举不仅打破了中国最高领导人素不赴国外出席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常规,而且也创造了连续两年把俄罗斯作为开年之初首访目的地的中国外交史新篇章。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特殊价值由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黑海之滨著名度假胜地举行的这场体育盛事遭到了俄罗斯国内外种种非议。西方主流媒体几乎是群起而攻之,掀起了一场与奥林匹克精神并不和谐的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战。
它们热衷于追逐总花费高达500亿美元的这一史上最贵冬奥会背后的所谓“腐败”网络,反复质疑北高加索地区安全形势的挑战和威胁,就连俄罗斯在同性恋问题上的不妥协立场也成为了外国领导人不出席开幕式的理由之一。
显然,就跟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诸多遭遇类似,索契冬奥会召开之际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早已偏离了体育主题,而变成了西方国家主导的一场针对普京治下的俄罗斯的总批判。
这种道德审判的核心逻辑在于否定和打击普京政权的正当性、矮化和贬低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因为索契冬奥会一向被俄罗斯政府视为重塑大国形象、提振民族精神、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次历史性契机。
普京本人在索契冬奥会上的深度介入更是这一波排俄舆论波的直接诱因。早在2007年,普京就曾亲自出马参与冬奥会申办陈词,承诺在索契建成世界级的奥运场所。在索契赢得冬奥会举办权后,普京曾强调,这不仅是对俄罗斯过往体育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俄罗斯成长中的国家实力的承认。在某种程度上,索契奥运会已经成为俄西方结构性矛盾的一个爆破点。
西方的话语优势和一波接一波的批评声浪得到了俄罗斯国内各路反对派的积极呼应。反腐败的口号也极易获得俄罗斯普罗大众的认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重要的并非普京做到了什么,而可能是普京没能做到什么。冬奥会建设过程中的不透明性和严重超支也使得上述质疑有了很大的国内市场。在俄罗斯经济中长期内可能进入一个持久的低速增阶段的情况下,这对俄国内政治稳定的挑战可能将呈不断增长之势。
在此背景下,习主席出席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与西方主要大国领导人大多缺席构成的鲜明对比对普京当局绝对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支持。尽管此次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外国领导人数目远远超过上届,但西方部分主流媒体仍多嘲弄后苏联国家代表过多,言下之意是俄在国际舞台上的实际影响力极为有限。即便如此,习主席的参与还是得到了它们的重视,将之视为一场展示中俄关系特殊性的送温暖行动。
其实,习主席的此次访俄决不是一场单向的雪中送炭,它所反映的正是后冷战时期中俄关系一以贯之的核心原则——在体现双方共同利益和对方关切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互为支撑。
随着两国领导人在2012-2013政治周期的正常嬗递,中俄关系在过往十年的丰厚积累中再一次顺利地实现了交接和延续,并被赋以新的形式和内涵。2013年,中俄关系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双方在能源合作等一系列双边议程上的显著进展以及在叙利亚、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事务等重大问题上的合作都高度彰显了这组对国际安全和发展极为重要的大国关系的默契程度。
索契冬奥会期间的习普峰会已经充分展示了中俄关系的全面性和特殊性,并折射出两国合作的新水平和新方向:
第一,针对涉及国际和地区安全、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问题,中俄联合提出议程设置并联合实施的频次和范围将趋于增加。中俄两国有望实现更为密切的协作,共同参与全球发展与地区治理,共同秉持和平、稳定、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两国联合派遣海军舰艇为叙利亚拟销毁的化学武器护航至公海的行为即为明证。此次两国元首共同与正在执行叙利亚化武护航任务的军舰舰长视频通话,不仅体现出双方高度的政治和军事互信,也体现出两国在国际及地区事务中的配合更加常态化、专业化。整体而言,在国际权力结构和亚太等地区权力结构正在同步重建,新的区域秩序开始逐渐形成的背景下,中俄互为战略支撑的格局将日益清晰。
第二,坚决捍卫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成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在两国关系议程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样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情况下,中俄领导人作出2015年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重要决定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并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即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应该认识到,历史不容篡改,历史不能重演,亚洲和平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必须尊重事实,充分反省。
第三,中俄发展战略的对接将为中长期内两国经济合作提供更为持久和强劲的驱动力。新时期的中俄关系将逐渐改变过去更多受外部环境与外部压力驱动的动力机制,而更加注重“外生性”与“内生化”因素的平衡。这势必意味着双边层面的务实合作对于中俄关系的重要性将逐步提升。以2009年中俄元首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为起点,以2013年中国长江中上游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机制建设为延续,中俄发展战略的对接日益常态化。索契冬奥会期间,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又就俄罗斯跨欧亚铁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问题达成了战略共识。中俄经济合作的未来走向可能是不再集中在普通商品和大宗商品贸易,而呈现逐步转向投资合作、高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性大项目合作以及地区合作四轮驱动的新格局。有关“一路一带”将给中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的揣测和怀疑将会随着两国务实合作的深化而消解。
可以说,习主席两度访俄的特殊安排表明,中俄关系在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整体外交格局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两国领导人在索契达成的诸多共识也说明,这是被共同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两个邻国之间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毋庸置疑,中俄关系的习-普时代已经顺利开局,索契冬奥会期间的会见和今年5月即将举行的普京访华预示着这组大国关系在两国元首建立起良好工作关系和亲密个人友谊之后的渐入佳境。中俄关系在未来五到十年以致力于发展全方位、均衡化战略协作的基本议程已更趋清晰,更稳定、更理性、更健康可能将是其基本特征。不断累积的合理的制度化安排在两国高层互信的认知结构中将会持久保持动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俄关系从此就会自动保持积极前进的势头。我们对中俄关系的期望值要适度,既要避免片面怀疑,也要避免过度拔高。我们不能指望俄罗斯言必称俄中关系,不能指望俄罗斯在所有问题上都与中方意见一致,也不能指望所有同俄合作的项目都一帆风顺。相反,随着中俄务实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在合作进程中产生新的矛盾、出现新的问题的可能性会较前反而会增多。因此,越是意识到中俄关系的重要,越是要倍加珍惜呵护,越是要不断的增加投入,越是要巩固彼此的信任,越是要夯实这组大国关系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