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索契冬奥会上的“中国时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网
转载链接: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guoneixinwen/87668.html
索契冬奥会上的“中国时间”
杨成
2月6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主席打破中国最高领导人素不赴国外出席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常规,专程赴俄罗斯索契出席第22届冬奥会开幕式,并在短短43小时内开展了密集而高效的外交活动,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精彩地开启了习式外交的年度帷幕。
这场马年新春之际的点面结合的重要外交行动赋予了索契冬奥会深刻的中国印记,充分展示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有担当、讲诚信、乐助友、不拘泥的独特个人魅力,深刻表达了新合作观、新安全观、新义利观和新道德观支配下的习式外交理念,巧妙塑造了爱和平、求合作、同发展、共繁荣的中国形象,也含蓄点明了越来越有大国风范的中国外交未来的优先方向。
强化中俄全方位合作
习主席索契之行创造了中国最高领导人连续两年把俄罗斯作为开年之初首访目的地的历史,在西方主要大国领导人以种种理由缺席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情况下尤其具有象征意义,充分彰显和诠释了后冷战时期中俄关系不受外界干扰的独立价值和特殊性质——在体现双方共同利益和对方关切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相互依靠。
这次访问是中俄两国领导人短短一年时间内的第六次会晤。如此频繁的“对表”行动不纯粹是过往中俄高层机制化交流的简单延续,相反,这两位同龄人基于相近的历史记忆、相同的治理难题、相似的国际环境、相仿的战略目标而快速地完成了从相识到知己的角色转换。从首次莫斯科访问的首日8小时全程陪同,到巴厘岛APEC峰会的共庆普京生辰,再到这次索契之行,超越一般规格的安排都表明,两国领导人业已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亲密的个人友谊。这对于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索契习普高峰会是一次体育搭台、政治为主角的典型案例。中俄两国元首更多地是就广泛而迫切的国际及双边议题进行“对表”,而不仅仅是空泛地表达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坚定支持。因此,它的首要成果正在于进一步强化了中俄互为战略支撑的全面战略协作架构,并为2014年乃至未来十年的中俄关系的持续升级和全速发展提供了全新动力。
新时期的中俄关系议程已经日渐清晰,这表现在:一方面,在事关国际和地区安全、和平与稳定的诸多重大事务和热点问题上,中俄将在更高频次上、更宽领域内联合提出负责任的大国倡议并协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推动全球发展与地区治理水平的升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中俄派遣海军舰艇联合执行为叙利亚拟销毁化学武器护航的行为标志着两国类似合作的专业化、常态化趋势。两国作出2015年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重要决定更是表明了对战后秩序的共同体认,对历史书写的共同原则和对东北亚局势恶化的共同警示。双方对外部势力干涉乌克兰内部事务的共同谴责、对朝鲜核问题的共同关切、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共同立场等均表达了这两个大国对于欧亚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共同期许与共同责任。可以预期的是,今后中俄在类似问题上将会开展更积极、更持久的协调与合作。
另一方面,借助发展战略对接等多种方式,推动中俄两国之间优质政治关系继续向经济、人文乃至军事领域的合作成果进行深刻转化,促进双方直接面向彼此的双边务实合作关系走深、走实、走稳、走远。索契冬奥会期间,两国领导人再次就全面拓展在经贸、能源、高技术、地方、人文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并就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问题达成了战略共识。这意味着中俄合作将超出普通商品和大宗商品贸易的单一化格局,而向投资合作、高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性大项目合作以及地区合作等多轮驱动的结构转型。
概而言之,中俄关系的“习普时代”已经顺利开局。索契冬奥会期间的元首会谈和今年5月即将举行的普京访华都表明这组大国关系的成熟度和持久性。未来十年的国际舞台上,更为健康、更为理性、更具影响的中俄关系将是可以预期的。
重构大欧亚合作版图
除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双边会谈,习主席在索契还与欧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就加强全面合作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欧盟轮值主席国希腊总统帕普利亚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合作伙伴捷克总统泽曼是此次习主席利用冬奥会体育盛事推动大欧亚合作的重要对话嘉宾。
在新世纪以来国际权力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大国关系重组进程逐步加速的背景下,欧盟始终是中国在欧亚大陆上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中欧关系在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全面深化内部改革的情况下将迎来更大、更强的发展新机遇。《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投资协定的谈判正在丰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帕普利亚斯明确表示希腊将继续坚定支持和推动中欧合作。在中希两国元首会晤的前一天,欧盟委员会主席接受中国新任驻欧盟大使国书时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
作为转型经济体的中东欧国家与中国有着传统友谊,近年来彼此间的合作快速增长并日益机制化,已经成为中国在大欧亚地区合作的重要支点。2012年启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和合作秘书处为中长期前景内的中东欧关系提供了全面规划和全新动力。李克强总理去年底的中东欧之行也表明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对该地区的高度重视。习主席在索契与捷克总统泽曼的会晤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更为关键的是,结合中俄两国元首就“一路一带”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对接的战略共识来观察,习主席的索契之行为跨欧亚海陆一体化合作版图的重组提供了一次契机。
就整体而言,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前的全球化就像一个拥有欧洲、北美以及亚太地区三个主要密集地带的网状结构,其中包含了一些因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前宗主国“帝权”结构的缓慢弥散而导致的全球化程度不够的疏漏地区。苏联解体以来的20年间,全球化三大节点之间的互相依赖不断加深且各自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吸纳作用日趋增强。而群起性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与本地区的跨国合作网络紧密勾连,且终端直接指向了位于西部边缘的欧盟。欧盟的东扩和东部伙伴关系也在事实上推动了这一进程。跨欧亚大陆的一体化第一次有了可行性。
换言之,在筹划得当的情况下,一个新的连接欧洲、原苏联地区以及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全面网络将会生成,欧亚大陆原本清晰的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地理界线将随着它的构建而变得日益模糊。
践行周边外交新理念
2013年以来,“周边外交”在习式外交的总体布局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以“亲、诚、惠、容”理念为指导,以与其他国家走和谐共生发展道路为基本框架,以“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构建为核心,以共享发展红利为手段的外交转型,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大国的日渐成熟。习主席索契之行中与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的会晤即是中国周边外交新方略的一次成功的检验。
随着2014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最终撤离和新一轮总统选举日期的日渐临近,阿富汗局势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较为主流的评估意见认为,美国在“9·11”之后发动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卷入了“越反越恐”的陷阱,本地区的“毒恐勾结”现象日渐突显,且已经并可能持续产生强烈的外溢效应,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阿富汗国家能力的缺失,在美国帮助下建立的阿富汗民选政府治理经验和统治权威的不足等,更加剧了邻国的忧虑。
阿富汗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难度已为世人所熟知。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中国一贯坚定支持“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和平重建和阿自主推进民族和解。从索契中阿元首会晤情况看,中国正在努力与俄罗斯、中亚国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一道,更为积极主动地介入到阿富汗事务中。
习主席承诺将为阿富汗和平重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愿同阿方就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加强合作,支持阿富汗融入地区经济合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阿富汗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中方还将于今年8月举办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将在新周边观的支配下为阿富汗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提供更大的贡献。
传达公共外交好声音
如何让世界更了解真实的中国,更体认和平的中国,更包容成长的中国,更认可可塑的中国,需要更巧妙的公共外交。而习式外交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更加人性,更通人情,更具亲和力。中国新领导人在外交事务上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不但让国人收获欣喜,也让外部世界刮目相待。
在普通民众层面,冬奥会作为一项具有全球影响的体育盛事受到的关注可能要远比联合国大会、G20峰会等政治活动高得多。在此意义上,中国国家元首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本身就因其公共性而变成了中国一次非常有影响的公共外交行动。
在索契冬奥会期间如此繁忙的日程安排中,习主席依然接受了俄罗斯媒体的电视采访,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语言阐述了对中俄关系的评价和预期、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内涵和中国发展道路的信心。在涉及个人生活和兴趣爱好的问题时,习主席也毫不讳言,令人感受到一位大国领导人的真诚和朴实。可能正是因为如此,这次索契之行才会受到了俄罗斯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且把一个友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传达到大众的世界。
更关键的是,习主席的索契之旅还向外部世界传递出一个关键的信号:如同竞技体育一样,在国际事务中,力争上游固然重要,重在参与也同样重要;竞争固然重要,友好也同样重要;更高、更快、更强固然重要,学习同样重要。习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的采访中反复强调是来俄学习的,这种谦逊的态度折射的是中国作为学习型大国的基本立场。在习式外交思维中,中国不是一个旨在另起炉灶、革新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挑战者,而是一个合作者。
此外,习主席还借助冬奥会开幕式之机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这也使得中国外交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多边外交同样在索契得到了表述。坚持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在联合国维和等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的一贯立场都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此次习主席的索契之旅都是一次成功的重大外交行动,它既植根于又超出了中俄关系,展现了构建跨欧亚海陆一体化的宏大视野,体现了周边外交的核心价值,塑造了善于学习、更加可信的中国形象。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国际事务中的分寸感表现得相当到位。这种不拘泥于形式地表达中国和世界相互塑造作用的外交艺术已经为2014年的中国外交开了个好头。有理由期待,习式外交在未来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研究”(08BGJ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