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俄对华供应天然气将尽快启动
来源:网易新闻
转载链接:http://news.163.com/14/0521/03/9SO73CDK00014Q4P.html
《潇湘晨报》:俄对华供应天然气将尽快启动
5月20日,国家主席习主席在上海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主席在上海西郊会议中心广场为普京举行欢迎仪式。
国家主席习主席20日在上海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声明称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此前媒体普遍猜测,此次普京访华或会签署中俄天然气供应协议。但从昨天的声明来看,中俄两国表示将“尽快启动俄对华供应天然气”,这说明协议暂未签署。但中俄联合声明同时提出,建立全面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想见,未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
中俄联合声明有何涵义?未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能源领域合作的前景如何?就这些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本报记者覃黎娜 长沙报道
天然气谈判
气价“剪刀差”考验两国智慧
潇湘晨报:此前,舆论都在关注中俄天然气供应协议能否签署,这次仍未达成协议,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成:问题的主要症结集中在天然气价格方面。难点在于中俄两国同时面临着如何处理可能的气价“剪刀差”这一两难境地。对俄方而言,俄罗斯供应给欧洲的天然气采用的是长合同制,价格远高于目前中国通过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进口的天然气。这样一来,俄方关注的重点是,一旦向中方的供气价格远低于向欧洲的供气价,其欧洲伙伴国可能压俄降价,从而损害俄的能源收益;而中方则担忧对俄方较高价格设定认可后会导致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提高其气价。应该说,双方的这种结构性认知有其合理性,正在考验着两国政府部门和具体企业的智慧。
在各类解决方案中,曾有提议认为可通过彼此降低出进口关税的方式,即政府让利而在事实上保证供气价格的优惠。但其可行性也值得商榷。对于经济已进入持续低速增长甚至某些阶段出现负增长的俄罗斯而言,保证足够的税收和预算收入已成为普京当局的优先方向。这就使得让利模式的难度依然很大。
潇湘晨报:中俄在联合声明中提出建立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两国来说有何意义?
杨成:在此次两国领导人发布的分量很重的联合声明中,双方宣布构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这个新提法与现实实践中双方能源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完全匹配,也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次具体化。
整体而言,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能源合作历史上双方均曾出现的“一头热”不同,中俄能源合作当前已进入一个双向驱动、稳步加速的全新发展阶段。从石油到天然气,从电力到煤炭,从核电设备到其他技术供应,从下游到上游,两国的能源合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方位的拓展。最近几年我一直坚信,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很可能会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快速扩张期。这不仅是双方的政治意愿造就的,更是全球能源格局受“页岩气革命”的冲击而导致的衍生效应催生的。
经贸合作
转向投资、高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
潇湘晨报:习主席称中俄将努力实现2015年前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除了天然气,主要还有哪些方面?
杨成:中俄合作是全方位的,不是光集中在能源等大宗商品领域。新世纪以来中俄经贸合作全面发展恰恰表明,中俄关系正在逐渐改变过去更多受外部环境与外部压力驱动的动力机制,而更加注重“外生性”与“内生化”因素的平衡,并争取过渡到主要是内生增长的新阶段。
从此次两国元首签署的联合声明看,中俄双边务实合作将全面展开,合作内容也不再集中在普通商品和大宗商品贸易,而呈现逐步转向投资合作、高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性大项目合作以及地区合作四轮驱动的新格局。包括旅游、教育等在内的人文领域的合作也成为夯实中俄关系的核心要素。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两国都在致力于扎扎实实推进这一领域的合作,长远的、综合的、多元的经贸合作格局开始生成。当然,这些合作涉及双方的利益博弈、国际市场、经济环境、双边关系等的影响,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双方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行事,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适应新的合作结构。
军事合作
军演与军事交流已经制度化
潇湘晨报:中俄20日举行军演,在俄罗斯与美国关系走冷,中国东部面临的海疆挑战越来越大的环境下,中俄之间的军事合作是否会更加紧密一些?步伐会更快一些?
杨成:在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对外军事合作结构中俄罗斯一直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作为在形成中的“亚太新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中国的成长需要相应的国防力量来匹配。
在西方对华军售较多限制的情况下,俄制武器装备仍将继续保持着优先地位。双方的各类军事演习和军事交流已经制度化。即便没有乌克兰危机,这一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乌克兰危机有可能催生一个新的中俄军事合作节奏,但考虑到军品订货的周期较长以及中、俄各自与西方关系未来的不确定变数,还不能因此就确认这种合作一定会按照我们设想的速率来。
中俄关系
不应过高估计乌克兰危机的影响
潇湘晨报:在乌克兰危机的大背景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有什么新的涵义?
杨成: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固化了俄与西方的结构性矛盾,强化了俄的不安全感,为中俄关系的发展塑造了新的战略环境。在乌克兰危机之前,俄内部对全球战略格局的评估中曾一度认为俄处于历史最佳的发展机遇期。俄似能扮演类似冷战时期中美苏战略三角中的中国角色。但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逐渐升级已改变了普京当局的内外政经议程。无论乌克兰危机最后如何解决,俄罗斯的堡垒意识和传统的“不安全感”有望再度成为一种主流思潮。
正因为如此,普京此次访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中的看点之一就在于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中俄关系可能进一步趋近。有评论认为中俄关系已经具备了准联盟性质,也有学者建议两国应直接建立盟友关系。
但我个人认为,这些看法忽视了中俄关系的历史经验以及国际和地区权力转移下大国行为的新特征。现有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架构是两国多年演化而成的,其最优性已经得到了证明,既保障了两国基于共同利益而在诸多问题上的密切合作,又赋予了双方根据具体命题选择最优合作范式的灵活性。我们不应过高估计乌克兰危机对俄与西方关系以及对俄中关系的影响。
[《声明》要点]建立全面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全面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石油领域一揽子合作,尽快启动俄对华供应天然气,以开发俄境内煤矿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扩大煤炭领域合作,积极研究在俄建设新发电设施,扩大对华电力出口。
中俄两国对当前信息通信技术被用于与维护国际稳定与安全目的相悖、损害国家主权和个人隐私的行为表示严重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