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光影夜开幕大戏:雪国列车上的政治隐喻
国关光影夜开幕大戏:雪国列车上的政治隐喻
革命将带来解放还是毁灭?等级秩序果真是人类的宿命么?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否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甚至生命? 这些问题是历史上先贤们巨著中的经典命题,也是国关院同学们课上课下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而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电影《雪国列车》则以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对这些永恒问题的艺术化思考。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搭建跨专业思考与交流的平台,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的同学们在国关院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国关光影协会,并于5月29日在理科大楼A404教室组织了第一场观影活动,这部充满政治隐喻与反思的《雪国列车》正是开幕大戏。来自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和艺术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共同加入了这场关于电影与政治的对话。我院刘军老师也特地出席观影会,鼓励和支持同学们的活动。
这部反乌托邦的力作《雪国列车》改编自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漫画作品,讲述了在2014年7月全球79个国家为了逆转温室效应往大气层中散播了制冷剂,没想到气温骤降,全球被冰雪覆盖。绝大多数人都死于寒冷和恐慌,幸存的数千人登上了“威尔福德”公司制造的环球列车。这列设施完备、拥有独立生态系统的列车由永动机牵引,周而复始旋转在漫长的环球旅途中。永动机的天才发明成为威尔福德维持极权统治的合法性来源,赋予其金字塔顶端的地位,而乘客们则按上车时购买的车票等级亦即社会阶层从前到后安排车厢。前面的车厢里物质资源充裕,美容院、牙医诊所、学校、果园等豪华设施一应俱全,而没钱买票的“搭便车者”只能蜗居在狭窄封闭的列车尾部车厢,饱受压迫与歧视以至受丛林法则支配陷入“人相食”的境地。由此,心怀不同动机的人们以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名义踏上了共同的革命之路,在主人公柯蒂斯的带领下试图推翻威尔福德统治下吃人的等级秩序。然而,革命的路上充满艰险、背叛、离奇与荒谬,革命的结果也不是想象中的解放而是人类险些彻底毁灭。对于上述种种矛盾与悖论,电影并未试图描绘出一种理想答案,相反却充分呈现了革命、正义、人性等等概念的复杂性。
两小时观影结束之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立足专业背景对于电影里的种种隐喻进行了热烈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与思考。来自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的同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影片中呈现的列车上独立生态系统的漏洞,艺术研究所的同学着重阐述了对于电影中反映出的人与人性的思考,而国关院的同学们则从政治学和国际秩序的角度对影片的多个侧面进行了精彩分析。
国关光影协会还将不定期地组织系列观影活动,热忱欢迎华师大各专业及兄弟院校的同学积极参加。活动预告及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网站和校内活动海报。
观后感一
闫飞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博士生
非常有幸参加国际关系学院的电影讨论活动,也很感谢大家的热情款待。以下是电影观后的一些粗浅见解,缺乏理论深度和国际视野,望多多交流!
电影文化背景
电影一开始反复强调火车的等级关系,每个人遵守自己在火车中的位置,要对生存心存感恩。这里暗含儒家的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基督徒的感恩倡导,这两种思想被统治阶级所宣扬、利用,人类文化的硕果反而成为禁锢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主人公还有西方社会多年来塑造“救世主”的思想。在正派人物选择上采用了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的组合,与文化背景相呼应。这也许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韩国导演的反思吧!
细节思考
1. 火车与社会等级制度的相联系,在电影中已经表明,就不多说了。
2. 永动机是电影虚构的前提,但好像也暗含车厢内部的管理制度,在这种看似合理的“生态平衡”制度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才能永不停息。电影结尾反复强调不要让永动机停下来,然而,最终永动机的停止和社会制度的瓦解捆绑在一起。
3. 打不死的反面角色,这个反面角色不知是否是“司法”的代言人,面无表情、永不停息的维护这种制度。
4. 反叛者穿过供水车厢后就没有看到士兵、警察等角色,以及从反追的士兵口中可知,他们对头等车厢客人有保护义务,是否暗喻武力只针对下层阶级的管理。
5. 电影情节安排在新年交替之际,预示新的开始,世界的变革。
6. 杀鱼祭斧应属于宗教仪式,但还没查明出处。
艺术特色
整部电影的色调是通过室内色彩、服装色彩营造的,从车尾到车头色彩的饱和度,丰富程度逐渐加强,色彩的艳丽程度与生活品质相挂钩。但代表统治阶级的车头,色调采用冷色,这与制定社会规则的理性特征相协调。值得注意的是营造室内色彩氛围的“光线”,似乎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在生活窘迫的社会底部——车尾和生活糜烂的上层社会——车首,都没有日光的普照,在车厢的中部,色彩和阳光营造舒适、氛围和谐,具有幸福感。
空间方面的营造也非常细腻,车厢尾部用双排钢架床延车厢“纵向”布局,将原本不宽的车厢划分的更加狭窄,同时强调了观者对车厢宽度的感知,带来内心的压抑感,与之相反的是前部车厢,如:园圃的架子、课堂的座椅、医务室、裁缝铺、洗浴室以及桑拿室的布局都是“横向”布局,强调车厢的纵向空间,渴望纵向空间带来的新奇体验。
个人见解
此处只是个人看法,作为一部看重票房收入的电影,这样深究可能有些过于苛刻,仅作心得交流而已。
1. 将野蛮、粗野的丛林法则冠以“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中有些诡辩思维,但又有艺术创作新意,耐人寻味
2. 近些年类似反抗阶级间不平等的电影很多,如《暴力十三区》、《时间规划局》、《饥饿游戏》等,都反映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劳动力的剥削与压迫,但《雪国列车》的下层社会群体没有对整个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火车内部的食物、水、电等运作都是上层社会群体的发明,虽有不平等,但无压迫。反抗与革命在起初只是为了牛排,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这使得电影所宣扬的突破传统制度的主旨不那么伟大、高尚。
3. 被利用的友谊、无果的亲情、慷慨的馈赠都给人们带来对人性的迷惑,人性的善、恶、美、丑界限塑造模糊,观看者的多种理解往往是一种误解。
4. 结尾革命的胜利看似少数人的愿望,是以人类的灭亡为代价,有些不妥。(多数人只是希望改变生活现状)
观后感二
杨一帆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13级硕士生
一部佳作必然有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他可以不是主角,也不一定完美无瑕,但必须象征某种意义,值得玩味,发人深省。对我来说,影片中的Gilliam(吉列姆)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作为末节车厢的智者和精神领袖,Gilliam的出场并不惊艳。他须发花白且未经打理,脏兮兮的的脸上却挂着相对考究的眼镜;他以破布裹体,用一支伞把替代不见的左臂,在车厢的角落和Curtis the Great探讨着造反的目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知道Gilliam的左臂是被他自己亲手砍掉,为的是阻止Curtis等人吃掉襁褓中的婴儿;但我们也知道,Gilliam是和Wilford一道残酷镇压底层车厢的刽子手。
殉道者?英雄?还是叛徒?伪君子?两种极端反差的品格在Gilliam身上实现了近乎完美的融合。之所以称为完美,是因为这种融合近乎不带有任何矛盾。我深信,若非对人性磨灭怀有深彻痛苦,又有谁能忍受剧痛自断手臂供他人啃食?对Gilliam来说,这种精神上的痛苦一定远远超过肉体之痛,因此他宁可以残肢断臂之躯承载灵魂,也不愿背负精神上的瑕疵。
然而同样是Gilliam,一再出卖底层车厢的革命,一再使他们回到屈辱不堪的生活。不过,我认为Gilliam无需受到指责,他一定有充分的理由如此做,而这个理由就是平衡与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Gilliam无愧为一位智者,他看到了底层民众所承受的苦难,但他更在意整个人类的延续。对于Gilliam来说,这份痛苦是为了生命而必须承受的。相比于Curtis等人,他有着更深沉的情怀与超然的品格。
但进一步说,我认为这种超脱并未让Gilliam的痛苦有所减轻。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体察与关怀的人,一个对存亡之道有深刻洞察的人,或与可以同时做着南辕北辙的事情,但思想上的裂痕却无法弥合,即群体的生存为何一定要使部分人承受如此的苦难?我相信Gilliam一定时常为此感到痛苦与自责,甚至常常处于精神分裂的边缘。因此,尽管回到头等车厢去生活并非一件难事,但他选择留下去品味末等车厢的一切,因为这一切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最好的止疼剂?他会对自己说,“看吧!一切的屈辱、贫穷、苟且偷生我都与他们一同承受,我又何必如此自责。”
当Curtis站在永动机的心脏、体会到Gilliam所面临的痛苦时,他终于崩溃了:他流泪,他屈膝,他妥协。若非亲眼看到幼小的生命为了群体的生存而付出的牺牲,他或许就会成为下一个Wilford。那么,如果站在那里的是Gilliam,他也会选择去毁灭这一切么?或许Curtis是因为无法承受这精神的伤痛而选择毁灭,但他的选择本身就抛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当生命的延续必须以挑战其存在的价值为代价时,它是否还有必要延续?
一个单细胞生物,可以为了生存作出一切选择,但是人类不可以。如果雪国列车继续运行下去,除了醉生梦死的一群人在延续苟延残喘的物种外,它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或许这种价值与意义本身就是可以被解构的,但是让人类进入虚无主义本身就是终极的犯罪。毕竟,让人类放弃思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因此,为生存而生存无疑是莫大的悲哀,无意义的存在根本没必要存在。当良知的天空塌陷,一切的情感都可以背叛,人类还不如走向毁灭!而毁灭,又何尝不是一次涅槃?所以,Curtis通过断臂成为英雄,而Gilliam终究只是位智者。
我幻想,如果Gilliam与Curtis在另外一个世界相遇,他或许会朗诵这样一段诗:
“我后悔我的胆怯
使你最后倒在失望里
我憎恨我的懦弱出卖了所有的忍让
换来的还是伤害
在我找不到灵魂存放的空间
在我无法让美好的愿望生长
在我不可压抑时
那将是火山爆发时的愤怒
我将毁灭 毁灭 毁灭
肮脏、谎言、卑鄙将与我一起成为灰烬!
我将陪你,我将陪你
陪你在另一个洁净的世界里安睡”
观后感三
雷启兴
艺术研究所2013级博士
电影雪国列车讲述了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了几近使人类灭绝的冰冻极寒气候。在这样的冰天雪地环境中,幸存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在一列拥有先进的自给自足、生态循环系统的高科技列车上。它永远沿既定的路线一直行驶下去,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火车似乎隐喻象征着人类社会,不同的车厢又代表着不同等级的人们。代表着车尾的最底层的人民和车头的统治者视乎有着不同的际遇。受到极大压迫和欺凌的底层人民也在不断的反抗车头的统治者,革命的颠覆着整个火车的命运,历史视乎有一种循环不断循环往复的魔力,然而在种种矛盾情节的绞杀中,又不再是复制历史简单镜像。
影片中展示的高科技永动机,不可思议的前进,视乎解决了人类终极的问题,人被解放,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吗?然而当我们看到富丽堂皇的永动机高速运转的完美表现之后,在永动机地下日以继夜的劳作,似乎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就是被解救出来,仍然茫然的想回到永动机底下继续劳作,看到这一幕,永动机完美的高科技外表视乎成了一个破灭的幻影。影片这里翻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人被异化,被工具和他所发明的科技所异化,人到哪里去了。哈贝马斯说过:新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非政治的科学技术的形式。科技带了正是这种表层的满足,使人们盲目地相信科技的威力,而科技也在给予人类物质的同时,剥夺其思想的自由。同时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如影片所描绘的人类环境的极大的倒退,人为通过科技的作用阻止环境变暖,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全球变暖。更为可悲地是:人类把这种在科技牵引下的被迫的、压制的、没有自由的生活当作一种舒适而自由的生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现代社会,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已渗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其指引下的生产力和潜在的增长稳定了这个社会,消解着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
影片的结尾列车终于毁坏了,人们下车看到白雪皑皑的世界还有在凝视他们的北极熊。也许火车的毁坏,隐喻着技术幻想的破灭,而北极熊的出现,象征人类又回到自然,最初的精神家园。然而影片似乎始终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留下空间让观众自已去回答,反思。
观后感四
姜芸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博士生
《雪国列车》的主题有三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影片表现的是人类最终不能战胜自然,但是人类依然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辟一个新的自循环空间并得以保证部分人的生存。新的循环空间——列车也是一个完整而脆弱的生态系统,需要人类加以保护,这里说明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影片表现的是人生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规则之下,受压迫的人想要打破这个规则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影片中,列车象征着一个社会的缩影,从追求自身权利和公平对待的角度来说,革命者没有错,但他们采用极端暴力的方式最终摧毁了所有人赖以生存的空间。从维护整个空间平衡和延续的角度来说,独裁者没有错,但是他选择了牺牲底层人民的利益,使他们遭受了过于不平等的对待。双方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需要守护的东西,很难说他们孰是孰非。因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没错,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式。
在人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中,影片表现的是人的最初的欲望就是生存,为了生存,人类甚至可以吃掉自己的同类。人在成全自身利益的同时难免有损他人的利益,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出妥协和让步。
观后感五
莫传玉
心理学系 博士生
这部片子不能当成科幻片来看,不能当作文艺片来看。这部片子颇有深度,但导演差强人意考虑到制片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将原法国小说1001列车压缩成25级列车。
一. 列车就是生态链,优胜劣汰法则
整个火车,不外乎就是生态链,金字塔链,竟然被称为诺亚方舟火车,相信是什么动物都保有一种。而且要有一对。当然因为考虑这人比较多,为了照顾一堆人,所以一些基本维持吃的要有。底层的没用者,自然是在底层。有用的,自然会在这个车箱找到属于你的位置。这里是不谈感情的,仅是维持生存。(一开始有一个拉琴的,他会这门手艺,所以他可以往前面车箱去)我是绝对赞同车长的话,所以不重复他说的。主角能够从最低的跑到最高的,车长当然让他当下一级的车长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成功迈过阶层,跑到最高级。所以,车长没有要杀他的意思。站在顶端者是孤独的,所以,车长也是一个人站在顶端。越往头级车箱,人也越少,也是这层用意。任何一级缺少了,就相当于食物链的瓦解。所以那个炸车箱的,你瓦解了这一条食物链,都不知道说你蠢还是说你白痴。所以说韩国人的性格嘛,冲动易坏事,虽然很聪明,但欠缺思考。
有人说,不是最后剩两个小孩子了?是呀,再加一只北极熊。导演拍到这里让你去思考。这冰天雪地,开了这么久,都是白白的,当然也只有北极熊能活着。两个小毛孩在北极圈的地方能活下去?我觉得就是一个大人要活下去都难。那个韩国爸爸不是说冰雪化了,虽然是在化中,但也只是化到北极圈的温度。这是需要时间考量的,北极熊是出来觅食的,估计会跑过来吃了它们。别以为北极熊长得这么天真可爱,影片看上去又小小只的,我想说一下,竟然放的是北极熊,当然优胜者是北极熊;如果放的是南极企鹅,我觉得小孩子的胜算还大一点。所以,优胜劣汰的味道是出来了。
二. 人性自以为是别人欠你的
前提是,这辆车是这位车长的,这条火车是车长自己做的。当他在做他的火车,别人还笑他。当他做成功了,他自然是他这辆车的主人。有门票的人上车。当然,估计这车长是看你有多少钱,上哪一节车箱。钱,是体验阶级,体验一个人能力的综合尺标。自然在这辆车上,你所在的位置也会不一样。当未来冰雪过后,这些人同样能以他的智慧创造属于现今的样子。因为列车长车票给予指定的位置。(你说列车长拿这么多钱干嘛?这火车钱根本用不到。他什么都有了。所以钱只能是评价车上的位置,你没有钱,你就想上头等车箱,现实是不可能的)尾车的人,是无资格自己上来的,等于现实中逃票的人。你都逃票上来的,列车长争一眼闭一眼也让你上来了,你还想怎样?这些不守规矩的人,所以处在监狱级的下一层。估计本来火车按小说格式是到监狱层。但多了这一层车尾,就是这一帮不守规矩。所以它们要靠自己过活,就要吃人,也是优胜劣汰。车长做的蛋白治块,的确难吃,你可以不吃。但是吃了,就要为这列火车效命,成为奴隶。(你本应该是车外早就该死的人)这些上车的人,在火车上呆长了,把自己也当成火车上的一员,自以为别人欠你的,应该也要分得大鱼大肉。谁规定一定要给你的?就像是街上的乞丐,我不一定要给你山珍海味。
整部戏中最自以为是的就是底车的人。没办法,他们想要活命,没有伦理原则。连情感也没有。男主角可以选择救他的一个好搭档,但他选择了放弃。车长说,如果他在那个时候选择退去,他们是可以过得好一点。但是他选择将“革命”进行到底。车长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过得好一点,因为他们迈过了监狱层,并且将蒙面的武士层攻破。估计会晋升到那一层位置。我比较喜欢车长。只因为他太能说了,男主角没有听从那老人的劝告,一见到他就必须先将他的舌头切掉。因为他没有做到,所以我们听到了这番言论。
观后感六
周欢欢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13级硕士生
它是舞台,也是世界的缩影,将对社会的理解浓缩在一列火车上,这里有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与矛盾,有着贫富悬殊和阶级分化,有着集权统治和革命;它提供了一个剖解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的标本;它就像《动物农场》一样建构了颇具寓言性的故事。没错,它就是《雪国列车》。列车里包含了贫穷、财富、腐败、权势、暴力、压迫、领袖崇拜、阶级斗争,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革命”。在观影的时候,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眼前飘过,仿佛我在看的不是电影,而是历史。
这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引人深思。思考人与自然,阶级与革命,自由民主与人权,教育,理想社会,矛盾与利益最大化等关键词。可以说,“一个百个观影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里面还有很多的多样多方面的主题可以挖掘。但是,除了主题以外,电影的摄影,还有细节的刻画与对比,看得精彩又感慨。
当然,这部电影的槽点和疑问还是有的。比如从逻辑上看,整个“世界”系统循环不完善,比如永动机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再比如火车耗能没有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但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讲个深刻的故事。好的故事能触及人们心底的情感、呼唤人类善良本性的回归、以及从故事本身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无论如何,这部电影都非常之赞。
看完电影的有一种想续片的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想象的大门,未来得及驰骋就适时的按下了终止键。但是,门并没有关,留下一种欲言又止呼之欲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