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雷:甲午启示录:现代化的战争与和平双轮
来源:观察者
转载链接:http://www.guancha.cn/feng-shao-lei/2014_08_14_256673.shtml
冯绍雷:甲午启示录:现代化的战争与和平双轮
【8月14日下午,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观察者网作为媒体支持的2014年“世纪中国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论坛以《回望“甲午”:中国与世界》为主题,邀请罗援少将、彭光谦少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和近代史学者、海军史专家姜鸣共聚一堂,以反思“甲午”为契机,探索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之道。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主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相关领导、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等出席。 本文为冯绍雷教授在论坛上的致辞。】
在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对于从事和关心国际问题的学者来说,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
以我个人之见,有必要从历史学、政治学等各个相关的学科视角出发,考察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现代化进程与对外政策、现代化和战争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几乎同时进入了新一轮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当中。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企图以“脱亚入欧”的方式,实现欧洲式的民族国家构建。俄国则经过18世纪以来彼得大帝和叶卡德琳娜女皇时期欧洲式改革的丰厚积累,于1861年开始推行全方位的资本主义导向的改革。而中国也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起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开始了一个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新阶段。
2014年“世纪中国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一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乃是东北亚地区国际体系确立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段。
当时,地处岛国但国力迅速膨胀后的日本对于其周边地带、特别是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地区,早已虎视眈眈;而沙皇俄国在西方与克里米亚战争失利之后,通过改革获得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加紧推行东方战略,其以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而旨在扩张的目的彰显无遗;至于中国虽国力日衰,但仍旧寄希望于发展北洋水师,加强军备,旨在与列强抗争。可见,当历史发展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这一时段,围绕着朝鲜半岛和相关辽东地区的主权和利益问题,中、日、俄的国家战略已经不可避免的迎头相撞。
因此,这一时段复杂历史的实质在于:经过了在大体同一时段发生的、自觉和不自觉地以大体近似的改革为目标的现代化进程之后,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日、俄等主要国家,如何来处置他们之间的国家利益的尖锐冲突。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并未能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个和平的环境。
在当时条件下,日本在改革中领先而实行举国体制、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也敢于进行杀戮、并刻意营建与西方“价值认同”,其之所以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在种种的历史偶然中,自然有其必然的一面。而中、俄虽国力貌似庞大,但是,上至体制、战略漏洞百出、下至国民素养不敷所用,因此,在先后的两场大战中被击败也不出意外。至于,欧美列强无论是在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中,貌似公正调停而处处营私,无法真正为弱者伸张正义。因此,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并未能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个和平的环境。
一百多年之后的当代世界并没有改变上述诸多弊端。因此,勿忘国耻,勿忘军耻,富国强兵,“能打胜仗”,仍是任何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障;而且,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目标,首先是努力提升体制和人本身的品格和素养。赫德当年曾批评中国:“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这恐怕不止是百多年历史的深刻教训之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历史已经初步地提供了在大体和平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利益和意愿相互交换的基本格局。现代化,可以不一定意味着战争。在二十世纪经过了两场可怕的世界大战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冷战,终于和平地走向终结,乃是一个先例。这证明人类是有可能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和平的目标。
今天的亚洲,在现代化竞争和冲突的重重迷雾中,依然存在着实实在在的可以为争取和平的一系列条件,容当珍惜。也许,可以肯定地说,这远比打一场战争来得更加艰难,但是,这恰恰是值得告慰先人的一项无比重要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