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中国外交的欧亚时刻正加速到来
来源:文汇报
转载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gj/201505/t20150511_1909636.html
中国与中央欧亚地区核心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正在造就一个全新的地区合作模式 中国外交的欧亚时刻正加速到来
■杨成
如果说习近平主席2013年金秋对中亚的访问及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拉开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神秘面纱的话,这位在内政外交方面均渐入佳境的中 国国家元首最近几天密集开展的欧亚三国之行则预示着跨欧亚大陆一体化绝非“一场游戏一场梦”,而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复杂的国际合作议程。
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到横跨欧亚的俄罗斯,最终到东欧大平原的白俄罗斯,习主席访问的重头戏均是基于战略对接和互惠互利原则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具体落实。 在这一场对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们的旋风式访问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无疑是最大成果,可以称之为苏联解体以来中国在本地区多边合作领域继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又一重大突破。中国与中央欧亚地区核心国家的群体性发展战略对接正在、并必将造就一个全新的地区合作模式和权力配置格局,中国外交的欧 亚时刻正在加速到来。
中国倡议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多边合作
这一新局面的骤然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乎意 料的。在习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外部世界(包括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在内的亲密合作伙伴)一度对它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忧和疑虑。一种典型的错误认知 是所谓的“新核心-边缘论”或“新中心-外围论”,即认为中国要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重塑周边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使自己成为唯一的受益国,并为 其成长为全球大国作地区层面上的机制铺垫。因此,欧亚经济联盟被视为及时医治这些国家“不安全感”的绝对优先路径,联合自强的集体防御在经济层面上获得了 加速推进。
其中,俄罗斯无疑是一个不得不充分考量的因素。西方媒体和决策界一度极度看衰这一战略设想,其主要依据正是中国似乎首次在未 和俄罗斯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独立提出了一个自身具有明显优势的新思路。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西方国家都认为,中俄竞合综合体今后的基本面将会是竞争渐渐大于 合作。对于曾经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其势力均衡传统思维的视野内确实给它在中央欧亚地区的特殊利益范围构成了冲击,莫斯科无法确定以 “一带一路”为核心的一系列中国周边外交新政对俄罗斯旨在推动的欧亚地区一体化的冲击到底有多大,以及中国将在多大程度上藉此重组包括俄罗斯及其视为“特 殊利益区”的后苏联空间的政治经济结构,从而削弱俄的传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俄罗斯的习惯性战略选择是堵而非疏,是制衡而非融入。
习近平主席亲自借参加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等各种场合多次与普京等俄罗斯领袖沟通,向俄罗斯发出明确而善意的信号。显然,中国倡议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多边合作计划,而绝非任何针对俄罗斯在中亚传统影响力的地缘政治方案。
跨欧亚一体化已经开始并且难以阻挡
两个重要因素很可能最终导致了俄罗斯立场的变化。首先,在国际政治实践中,一个个跨越传统地理界线的新的“想象的地区”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比如,金砖国 家甚至连陆上或海上的直接接壤关系都没有。诸如高铁、新型汽车和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及导航工具在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一场时 空压缩的现象与景域,从而使得人们的空间感与地理意识都发生了较前不同的变化。以欧盟和北约双东扩为标志的大欧洲进程、以不同速度的一体化以及欧亚经济联 盟等为代表的泛欧洲进程、以新丝绸之路战略为核心的大中亚进程,都展示了从西欧到中亚的剧烈地缘政治震荡。构建超越民族国家边界和传统次地区的不同的想象 空间,被本地区及域外大国不断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个不以俄罗斯的意志和偏好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欧亚大陆的终结”或“欧亚大陆的消 融”正在日益成为现实,后苏联空间的时代甚至已经过去了,跨欧亚一体化已经开始并且难以阻挡,从西欧经中央欧亚蔓延至东亚的泛欧亚时代正在来临。
其次,中央欧亚地区其他国家日益积极的参与以及亚投行案例,展示出的中国式自我克制对俄有很大的触动。一方面,至少作为内陆国的中亚诸国都迫切需要营建 新的跨国网络以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改变边缘角色地位。借用俄罗斯学者的分析来说,俄已经无法独家阻挡中国影响力的上升,一味这么做还有可能导致中亚国家 的不满,并且自动放弃与之集体行动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可能选择,最终也无法通过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获得影响中国议程设置的契机。另一方面,俄和中亚国 家都看到了以下的发展大势:由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成长,催生了一种超出传统“核心-边缘”体系的新的框架体系,在这新的框架内,欧亚地区的广大发展 中国家不再是被动的资源输出国与商品进口国,而是第一次有可能借助于地理上的便利地位通过参与全球化战略核心间的互动获得巨大的发展红利,从而有可能借助 于外力自然地汲取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更多的主体性,以防边缘角色的固化。这样一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实施有可能突破传统的 “核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体系结构,使得欧亚地区的后发国家真正获得改变自身历史命运的发展机遇期。而亚投行创始会员国的博弈过程也表明中方没有将主 导权看得过重,而更在乎提供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这一理性选择让俄消解了不安。
连接亚欧的经济合作轴心克服最大牵绊
俄方对待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立场的前后变化足以说明两国在欧亚地区的合作关系即将迎来全新的范式。用俄罗斯新锐学者加布耶夫的话来说,两国在此问题上迈 出的一大步意味着俄罗斯首次体会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及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不构成威胁。在笔者看来,这种实用主义立场在相当程度上是 对俄罗斯外交传统思维过于重视势力范围的一种纠偏,为跨欧亚的新大陆主义合作网络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将为中俄关系在这一宏大地区的利益协调、矛盾疏 导、合作规范创造良好的开端。
当和谐互补成为普京的正式话语时,当哈萨克斯坦致力于将自身的光明之路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时,当白 俄罗斯积极参与这一新倡议时,旨在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和传统地区的地理分割,连接亚洲和欧洲,沟通亚洲和中东的生产与消费能力,与大西洋经济合作轴心和太平 洋经济合作轴心并重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三条经济合作轴心就克服了最大的牵绊。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群体性地与中方的丝绸之路经 济带谋求战略对接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在中俄签署的对接战略中明确将构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作为一个远景目标更是绝佳的明证。后续如何对 接或许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耐心的对话,在此过程中,中国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全体成员将会累积起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最终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推进落实。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