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送别 国关院举办2016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这是一张特别的毕业照,满满的欢乐和憧憬,拉开了2016年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毕业典礼的序幕。6月16日下午,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16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理科大楼A421室隆重举行。2016年夏季,学院共有36名学生毕业,其中获得硕士学位33人,博士学位3人。师生们济济一堂,共同庆祝。典礼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鲁静老师主持。
开场毕业视频回顾了全体2013级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活。课堂上的思想交锋、资料室里的激烈研讨、十大歌手舞台上的美妙歌喉、莫斯科中俄暑期班的跨国友谊……视频里每一张笑脸,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语都带给大家欢乐的回忆。同学们精心制作的毕业留念台历,让每位师生爱不释手。
学院党总支书记贝文力老师首先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丁端、陈曦同学,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王晓笛、李佩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并向他们赠送了特别的毕业礼物——学院老师捐赠的代表著作。
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潘兴明教授代表全院教师致辞。离别之际,潘兴明老师一如往常,谆谆叮嘱大家不忘学业和责任。他希望同学们在毕业后继续积累知识、完善自己。同时,要有精英意识、社会责任感,要对民族、国家、世界拥有更大的担当。
毕业生代表张洪玉、陈曦、王晓笛先后发表毕业感言。班长张洪玉默默为同学们服务了三年,她娓娓道来三年的回忆和师大学习七年的感怀,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学霸陈曦以流畅的英文开讲以后,一如既往地伶俐与洒脱,她用“大关怀、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概括了国际关系专业学生的特色。才子王晓笛,谈天说地地与大家道别。他说,“要乐于接受意外,意外就是人生的转折点”。他们对学校、学院的感激之情,对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以及大展宏图的壮志豪情,将典礼推向高潮。
学位授予仪式中,毕业生们依次有序上台。教授们为同学们颁发毕业证书,并亲切合影。
刘军院长为全体毕业生送上毕业寄语。刘军老师充满激情地回顾了2013级硕士研究生三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他代表学院对同学们顺利毕业表示祝贺,对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对同学们的期望很特别,既希望同学们成为未来岗位的佼佼者、杰出的校友代表,也希望同学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愉快奉献,快乐生活。学院是同学们永远的家,永远以同学们为荣。温情的发言得到阵阵热烈掌声和欢呼。
毕业典礼在全场老师和毕业生们的大合唱《毕业歌》中圆满结束,相信拥有“大关怀、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的国关学子将走得更远。
撰稿:国 观
摄影:武志杰
编辑:陈子越
附:学生代表陈曦毕业典礼致辞
各位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有机会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还记得三年前我忐忑地第一次走进404会议室,余老师皱着眉头说:你的国关史分数不高呀!那时候的我绝对想不到今天能站到这里,想不到这三年的精彩际遇。因此今天站在这里,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感谢。
首先,要感谢华师大,感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感谢各位老师。三年前走进404面试的时候,虽然忐忑,但总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想着: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能创造更多惊喜。在这里读书的三年里,我和我的同学们大都过得充实、精彩,即便在今天也可以无悔地说,这三年的大好青春我没有虚度。但我始终都记着,这些精彩无非是不断增长的0,而三年前老师们冒着风险给我们这个读书的机会才是1,是一切的开始。没有这个1,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华师大读书的三年里,我和同学们认真地思考、广泛地阅读、充分地施展,这不仅因为乐在其中,更是我们对于成长路上犹如远方灯塔般照亮黑夜、启迪智慧的师长们表达真诚感谢的一种方式,唯有更努力地学习实践,增长见识、提升本事,来回报当年的期待。
第二,我要感谢国际关系这个学科。无论大家是否因为最初的兴趣相聚于此,不可否认,国际关系学科塑造了我们的精神气质,它所蕴含的大关怀、大格局、大视野以及悲天悯人的大情怀,都深深刻在我们人生最金色的青春年华里,并将伴随终生。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阅读斯金纳与葛兰西,了解非洲大屠杀和欧洲难民危机的根源,追问什么是民族国家、区分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它让我们不仅仅关心眼前的苟且,还惦记着远方的城市与田野。它让我们学习超越感性与表面而试着理性、深刻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到远方的世界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连,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与我们肩上的责任。
最后,我想说,我特别为我的同学感到骄傲。无论他们今天是否在这个教室,无论我们是否达到了潘老师曾经对我们这一级寄予的厚望。此刻仍身处祖国最偏僻的角落、新疆喀什莎车县的赵舒婷同学,曾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发言,她引用一位老师的寄语:希望青年人能从小时代中抬起头,看一看这个波澜起伏的大时代,去体会无穷远的地方,无数远方的人,他们的命运都与我们有关。提起三年同窗情谊,我总是忘不了无数个餐桌上,或是伴着华盾同学的伏特加、或是就着尤一唯同学的清酒又或是王晓笛同学的金门高粱,同学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中日矛盾、乌克兰危机、欧洲风土等等不接地气的远方,与周围的昏暗灯光、嘈杂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但我们并没有止步于纸上谈兵、高谈阔论,我们行走在路上,用脚丈量着世界。我们并没有止步于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我们读书、行路,最终将自己的思考落实到一篇篇不成熟的学术论文上。
我明白,在被称为“屠龙术”的国际关系学科中,我们之间从事国际关系实践和研究的人终究少之又少。但我想说,大国崛起必定有赖于具备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的大国民的觉醒。是华师大国关院的三年启蒙时光,让我们同以往所有历史关头、见证大时代的青年一样,热情澎湃、富有担当。即使身在谷底,也不泯灭书本上的老师和课堂里的老师曾赋予我们身在山顶、仰望星空的这颗心。
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如今,我们即将各奔东西,不论你对眼前的归宿是满意或遗憾,都请勿忘初心,记住我们都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如今我们将理想的种子埋入土壤,脚踏实地、努力修炼,耐心等待枝繁叶茂的那天,然后告诉全世界“我曾来自华师大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13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