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多篇论文在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青年论坛获奖
2017年11月17日,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第八届青年论坛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经过评审,我院阎德学老师的论文《治理结构与相互认知:帝国与周边关系的比较研究》获得教师组三等奖,硕士研究生朱启迅同学的论文《“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研究——兼论环阿尔泰山次区域合作模式的构建》获得学生组一等奖,史琳同学的论文《苏联后继国民族认同重构观察——一哈萨克斯坦为例》获得学生组二等奖,王弘毅同学的论文《跨界民族主义与前东欧国家的认同危机——以南斯拉夫解体为例》、张颂同学的论文《全球化时代俄罗斯民族主义与区域主义困境分析》获得学生组三等奖,沈钦韩同学的论文《地区互动视角下东欧民族主义的变迁》获得学生组学术奖。
在教师组发言中,阎德学老师介绍了获奖论文的主要观点。他在文章中以帝国为视角看待国际关系,将近现代帝国和民族国家进行比较,指出俄罗斯更具有微型帝国的性格,并认为冷战结束后出现了身份认同多样化的局面,不少国家具有民族国家和帝国的两重性等观点。在学会年会的主题发言环节,阎德学老师以“解读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中国智慧底蕴”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他将西方人文科学研究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行了对比,介绍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政治实践历程,探索中国智慧的思考路径,并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提出历程和其中的中国智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在学生组发言中,四位获奖同学先后介绍了他们的论文观点。朱启迅同学介绍了阿尔泰山次区域合作模式的构建。他分析了西北次区域合作成熟度低的原因和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方式,以及“一带一路”对民族主义的重塑方式。史琳同学则以自己在2017年暑期参加哈萨克斯坦世博会志愿者的经历为基础,以哈国民族认同重构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时间、文化三个视角,介绍了城市建设、国家历史和语言三个方面。王弘毅同学以跨界民族主义为切入点,从内生性与外生性认同危机出发,通过对理论、历史和现实的介绍对波黑和科索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将民族国家认同和政治权威认同进行了对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颂同学通过对俄罗斯的历史与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对俄罗斯面临的内外民族主义和区域主义困境进行了阐述。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范军做了总结发言。他对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表示了感谢,并言简意赅地对民族主义、区域主义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语重心长地讲述了自己对中西哲学、中国外交的看法,并且提出学者研究应当注重学术性、思想性和宣传性的结合,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要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
撰稿:张颂
摄影:王弘毅、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