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非洲和中东的政治经济学” 国际学术会议于我校召开
2017年11月18-19日,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非洲和中东政治经济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举办。来自美国、英国、阿联酋、伊朗、肯尼亚以及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聚集一堂,共同探讨这一话题。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黄氏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举办。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周云轩教授、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黄氏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白永辉主持开幕式。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前副所长丁一凡博士,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执行主任赵穗生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研究学院院长Dr.Jeffrey Payne,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Manochehr Dorraj教授等众多知名学者参加会议。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旨演讲者,丁一凡研究员表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向国际金融体系倾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来救助金融机构,但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本相对较少,这也解释了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量为何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停滞。然而,在各种新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兴起了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断增加且值得重视的,部分原因是其在“一带一路”国家海外投资的增长。“一带一路”倡议是打破全球经济停滞现状的一条路径。
白永辉教授表示,自习近平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许多研究仍然侧重于叙述中国在政治上或经济上寻求实现的目标,或预测“一带一路”将产生宏大的地缘政治或地缘经济影响,很少有学者系统地探究在贸易、投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形势、支撑中国对外关系和软实力等方面已经发生的变化。在会上,他以南亚和东南亚为例来解释这些问题,同时也借鉴了非洲和中东的情况进行分析。
赵穗生教授指出了“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顶层设计的大战略的优点和缺陷。赵穗生教授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作为顶层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战略,给习近平主席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全球化领导力和反对孤立主义的舞台。“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互联互通的构想是极好的,并且其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赤字。“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工具,并有可能改变中国与许多国家的关系,如与欧亚大陆、非洲及其他地区的关系。但为了实现这个倡议,中国必须克服巨大的障碍,安抚不断增长的地区忧患。目前,中国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官僚主义的不透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平衡中国自身与潜在的合作伙伴的利益,创造可共享的价值观以激励他人与中国合作。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刘海方副教授阐明了她对中国的非洲政策演变的长期观察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了中国如何从FOCAC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非关系和中国全球实力的推动。
此次会议专门邀请到多位来自中东和非洲的专家学者。伊朗裔美国教授Manochehr Dorraj在对当前两国双边关系动态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未来伊朗与中国在能源、贸易、安全关系的前景,集中关注了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发展趋势。来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扎耶德大学的助理教授Jonathan Fulton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阿拉伯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议题。他指出,阿拉伯半岛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连接点。目前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所运行的各个项目,已经成为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强化与中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的重要渠道。
来自非洲的三位学者也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曾经任教于埃塞俄比亚亚德斯亚贝巴大学的Seifudein Adem博士,发表了关于“埃塞俄比亚—中国在非洲外交的珍宝”的演讲。他指出,埃塞俄比亚尽管缺乏宝贵的自然资源,但仍然受到了中国较大的关注。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关系正在不断加深,为双方人民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Tukumbi Lumumba-Kasongo教授主要聚焦了“‘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中肯关系”。他认为,目前,尽管两国领导人之间有国内的变动和一些意识形态的差异,但两国的关系非常稳固。来自非洲的Cliff Mboya先生就“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国——肯尼亚案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肯尼亚是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布局的沿线国家之一,正在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经过为期一天半的深入研讨,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切磋和交流,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撰稿:臧术美
摄影:王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