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中东欧研究中心举行“16+1合作”座谈会
2017年12月12日,由我院中东欧研究中心举办的“16+1”合作座谈会顺利举行。本次座谈会邀请到了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前所长Dr. András Inotai,同时与会嘉宾还有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中东欧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杨烨教授。会议由高晓川老师主持。
高晓川老师首先对András Inotai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介绍了我院中东欧中心成立的情况,随后就现阶段的“16+1”合作提出了若干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内涵与愿景,以及“如何审视V4国家在欧盟东部伙伴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等。他指出,中东欧国家处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拥有地理和产业竞争上的优势,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次区域支点,也是吸引国际投资的热点地区。 “16+1合作”机制建立五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克服双方合作的不对称性和贸易不平衡问题,挖掘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出口的潜能,以及欧盟对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影响等。
高晓川老师发言
杨烨教授提到,16个中东欧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团体,但是他们与西欧国家或者欧盟的关系相对于中国更亲密一些,那么如果他们得到来自欧盟的投资之后,是否意味着不需要中国的投资了。
杨烨教授发言
András Inotai教授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认为,“16+1合作”对中东欧国家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本区域的竞争力,吸引中国投资,还是一个发展的新动力。前不久结束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布达佩斯峰会,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方向。他指出,中东欧国家的差异性显著,尤其是V4国家和巴尔干国家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异性尤为明显,这就需要结合各国不同产业结构和发展潜力,来规划合作的优先方向或重点领域。当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中东欧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投资,将会加速实现该地区的一体化建设。多年来,欧盟资金在促进中东欧成员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欧盟团结基金将进一步致力于加大在数字化、经济和新科技方面的投资,以提高新成员国的竞争力。利用中国的投资,实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同的心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国家确实存在着对于来自中国投资的战略忧虑。在如何缓和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不对称性问题上,他认为,一方面中东欧国家企业需要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另一方面,参与在中东欧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企业要重点关注中东欧南北向交通走廊建设项目,因为南北向交通走廊建设目前是中东欧地区互联互通的短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欧盟大国,如德国对一些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持收紧政策。
András Inotai教授发言
最后András Inotai教授指出,虽然理论上可以探讨双边经贸关系的非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不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认真实践,且存在不确定性。这种实力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中东欧众多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担忧,双方需要进行政治沟通以进一步加强彼此的战略互信。政治互信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不懈努力的过程才可以实现,但是摧毁彼此的战略互信则是很容易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政治互信和经济文化联系的开拓和发展,仍需要双方开创性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